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模式”的和平与发展战略

“中国模式”的和平与发展战略

浅论“中国模式”的和平与发展战略
【摘要】“中国模式”是国外学者从外部角度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理性分析和经验总结,它不仅仅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总结,同样是对中国国家战略的全面体现,其中也包括中国一直奉行的和平与发展战略。

本文从国家战略层面分析了“中国模式”之所以能在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具有战略竞争力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中国模式;和平;发展
2004年5月11日,伦敦外交策中心发表了一篇题为《北京共识》的论文,乔舒亚·库伯·雷默在文中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作了客观公正而系统的论述,指出中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已经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模式即“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是国外学者从外部角度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理性分析和经验总结,它的提出表明了西方学者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关注,更表明了他们对中国改革理念和发展道路的认可,是一种外部总结,完全可以视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从根本上看,对于“中国模式”的考量其实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中国模式”也不仅仅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总结,它同样是对中国国家战略的一个全面体现。

一个重新站起的东方大国今后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展现在众人面前,这不仅仅是中国关心的问题,同样也是世界各国具有浓重兴趣的一个课题。

1 “中国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和平与发展为方向的国家战略
“中国模式”作为一种新时期的国家战略,它必然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方面,其实质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

一个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能否成功地达到社会现代化的目标,关键一点就是政府驾驭全球化的能力。

而中国现代化战略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府拥有较强的驾驭全球化的能力。

[1] 强调和平与发展,这是中国对自我行为约束的一种方式,也是中国在经历了多年战乱之后的经验总结,和平的环境对中国的发展最有利,任何冲突和战争的方式都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维护世界和平”,这是中国最大的国家利益,是最高的理性选择。

中国不按照安全困境的理论假设看待他国,自身也不追求军事势力的无限扩张,在普遍的和谐世界中求得大家共同的发展才是中国的最高目标。

“中国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第一,改革与发展道路始终在强有力的共产党中央集体领导下进行。

第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第三,以人民的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

第四,既积极借鉴中外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又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第五,渐进式、累积式的变革之路。

第六,和平崛起。

[2]
应该说,和平崛起的目标是我国国家战略的根本落脚点。

要想实现我国的和平与发展战略,就必须达到“共赢博弈”而非“零和博
弈”。

在国际政治领域,发展模式是指主要大国通过制度创新确立的、对国家和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发展路径和国家基本制度选择。

从全球化视角来看,中国模式实质上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
战略和治理模式。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这既是当时我们处理重大国际问题的战略方针,也是当前我国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关系,保证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指导方针。

[3]
2 “中国模式”充分体现了立足和平求发展的战略构想
中国在总结了数十年的发展经验后认识到,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因此把现阶段关注的重点置于在自身日益强盛的情况下,通过何种有效途径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同时,当今世界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共识,一国是否对和平构成威胁,不在于其国力是否强大,而在于它奉行什么样的内外政策。

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发展得以持续进行的大环境,发展是为了能够反过来长期维持和平的物质基础。

“中国模式”的一个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中国模式”既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的高度总结,也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
的基本理念,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模式,“中国模式”与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相联系,是对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人们总结历史经验、立足现实国情而形成的一种稳定而成型做法的反映。

“中国模式”更为关注中国未来的发展,因此“中国模式”也必然体现着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基本理念。

[4]
中国现代化建设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一系列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实施可持续战略,不断调整社会基本矛盾,改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改善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统一,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5]
3 “中国模式”的核心是建立在和平与发展基础上的外交理念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其自身的实力和行为方式对整个国际关系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模式”中包括的科学发展观,意味着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变,不仅会带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对外交往方式的变化,同时还会影响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和外交决策,从而推动国际关系互动方式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更是体现了我们一贯的外交理念。

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从中国国内的政治氛围及由此形成的国际战略来看,经历了一个“从拒绝到承认,从扮演一般性角色到争取重要位置,从比较注重国内需求到更加兼顾国际形象”的曲折过
程。

[6]环顾四周,个别国家至今仍持冷战思维,奉行霸权主义,他们担心中国崛起会危及其霸权地位、政治制度和核心价值理念;在地缘政治角度看,周边国家害怕中国的重新强大会侵犯其利益与安全;一些发展中国家则持观望态度。

[7]
事实上,中国一贯奉行开放政策,也一直在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思想层面上,中国没有关起门来;国际关系层面,中国也没有像前苏联那样建设一个封闭的属于自己的集团。

中国加入了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组织,努力改革自己不合理的制度和世界接轨。

中国是在现存世界体系中不断的争取自己的一席之位与话语权,并在此基础上与他国进行互动。

和世界各国在同一个平台上的互动使得中国和包括西方在内的国际社会初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
利益共同体,可以说,中国是和世界各国“坐在同一条船上”,所以中国没有选择,也不会选择在现今的国际环境中独自发展,伺机独大。

成功的模式不是争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对于成功的模式,其可以学习和借鉴之处,别的国家自然会学习、取经。

这对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对当代世界的发展都是一种贡献。

更重要的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多样性决定了发展模式必然是多样的,即使是成功的发展模式,也不能“唯我独尊”。

不同发展模式的国家互相尊重,平等交往,和平友好,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

[8]
当今世界面临两大难题,一个是贫困、发展问题,一个是和平、
战争问题,包括恐怖主义问题。

中国模式虽然还在完善之中,但因为其奉行的和平与发展顺应民心,在解决这两个难题方面,已经证明了自己独特的影响力,这种影响一定会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而不断增加。

【参考文献】
[1]俞可平.关于“中国模式”的思考[j].红旗文稿,2005(19):15.
[2]吴增基. 论“中国模式”可持续的条件[j].理论探讨,2005,(1).
[3]中国模式软实力:从增长模式到发展模式[j].中国井岗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7,2(4).
[4]“中国模式”问题研究报告[j].中国人民大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 年第 9 期(总第 81 期)。

[5]卢衍昌.中国模式:概念、历史及理念[j].甘肃理论学刊,2005,7.
[6]王逸舟.磨合中的建构: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多视角透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7]李景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战略的发展及主要成就[m].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8).
[8]“中国模式”并未完全成形不可盲目推广[n].环球时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