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鄂尔多斯城市发展问题及对策

鄂尔多斯城市发展问题及对策

鄂尔多斯城市发展问题及对策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腹地。

东西长约 400 千米,南北宽约 340千米。

总面积 86752平方千米。

截止 2008年3月 10日,据人口计生部门统计,全市有户籍人口 159万人,外来流入人口 44万。

全市人均GDP位于全国前烈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毗邻晋陕宁三省区,三面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全市国土总面积 8.7 万平方公里,辖七旗二区,总人口 159万人,其中蒙古族 16.8 万人,它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题,汉族占多数的地级市。

鄂尔多斯市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特点是,起伏不平,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东北西三面被黄河环绕,南与黄土高原相连。

地貌类型多样,既有芳草如茵的美丽草原,又有开阔坦荡的波状高原;全市境内五大类型地貌,平原约占总土地面积的 4.33%,丘陵山区约占总土地面积的 18.91%,波状高原约占总土地面积的 28.81%,毛乌素沙地约占总土地面积的 28.78%,库布其沙漠约占总土地面积的 19.17%。

这一地区的开发前景相当乐观,潜力很大。

一是该区内尚有 100万亩宜耕地至今未开发,仅达拉特旗,就有 75 万亩宜耕地可供开发;二是开发工程简单,造价低,只要能打井上电,搞好田间管理,每亩投入 100元以下资金,当年就是亩产 200-- 250 公斤粮食的良田;三是水源条件好,无论是黄灌、井灌,都有充足的水源保证;四是在水、肥保证的基础上,应用推广先进的适用科学技术,粮食单产可增长 30%-- 50%;五是当地群众有开发土地,改善生产条件的经验和劲头;六是依靠农业提供的条件,可以充分发展猪牛羊等养殖业和加工业等多种经济。

目前地方、群众财力不足,开发工作不能快速进行,热忱欢迎一切有志于种植业的个人、团体,来这里投资搞土地开发,发展粮食生产,开展多种经营。

进入新世纪后,鄂尔多斯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通过农牧业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发生了质的逆转,开始由不断恶化向整体遏制、局部改善转变,植被覆盖率达到了目前的 70%以上,占全市面积 48%的沙漠、 48% 的丘陵沟壑和干旱硬梁区全部披上了绿装,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恢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多赢局面。

进入新世纪后,鄂尔多斯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通过农牧业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发生了质的逆转,开始由不断恶化向整体遏制、局部改善转变,植被覆盖率达到了目前的 70%以上,占全市面积 48%的沙漠、48%的丘陵沟壑和干旱硬梁区全部披形成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恢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多赢局面。

我感觉三年以来,在目前的鄂尔多斯城市建设中,建筑师和规划师只是体现政府领导意图的描图的工具,规划师和建筑师作为城市系统的组织者并没有发挥科学控制性的作用。

城市建设的“政治化意图”强烈,项目的进度往往在政府领导业绩单上的日程表中推进。

在这种迅猛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的快速建设下,各种势力的角逐中,规划师在夹缝中被左右,很难有力量和心情提出实质性、创造性的方案,何况这些思想也不是领导们的关注点。

领导的个人喜好和瞬间的审美感觉往往决定了一个项目的生与死,很少去关心方案内在的系统性探索和国际学术价值。

当然这个话题的深层次结构是复杂的体制问题,但对于有引领时代抱负的城市和领导来说,机制创新和思想创新是当前中国实现转型和提升的首要因素。

二、保守的评审机制。

三年来笔者参加的大量的评审会、汇报会中,大量的时间是在讨论形式与造型是否协调、建筑之间的空间和造型大小等这些形而下的问题。

建筑立面日趋模式化 , 体现宏大威严感的、对称挺拔的形式成为康巴什的新建成办公楼的统一面孔和样板模式。

在重外观、轻思想,重形式、轻功能的决策机制下,城市在极短的时间内被迅速、大量地复制和制造出来,导致城市特色的缺失。

三、只有量的增加,缺乏质的变化。

可以说在这种政治力、市场原动力何保守的评审机制下,迅速创造了现在鄂尔多斯单调的城市物质空间与规模,但也基本上消灭了城市新的空间精神和建筑文化的多元可能。

只有量的增加,没有质的变化,我认为这就是鄂尔多斯城市建设的基本现实,也是鄂尔多斯虽然经济发达,但没有国际性作品的原因所在。

四、缺乏时间的保障和整体的计划性。

规划设计和建设都是科学系统工程,是需要时间的。

“慢工出细活” 对于图纸上规划和工地施工都是有效的。

基本时间的保障是必须的。

制造产品的流水线是程式化的、没有思想的。

现在笔者从事的一个规划设计中,除去制图必须需要的时间外,平均思考往往是一、二天的时间。

要么项目一停几个月没有答复或交流,要么就是几天内迅速地“赶图”,以供领导过目和决策。

这不是发展变化快、需求转变快的问题,而是没有整体的计划性和秩序性,时间保障松紧失度。

这些是导致规划成果泛泛和建筑粗糙低质的原因之一。

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领导要“无为而治” ,重在控制系统,不是直接指挥。

虽然城市建设工作是政府领导的工作重点之一,但这不意味着领导要亲自参与和过问方案细节,更不应用自己的趣味和审美影响和决策方案。

领导是抓城市战略、城市系统、城市结果和目标的,领导不是建筑师。

往往国际的审美水平才会有国际化的作品的出现,我们既然没有国际的审美水平,就应该提供诞生国际作品的环境和机会。

二、规划局要管控松绑。

机制创新首先是政府规划的体制变革。

鄂尔多斯规划局被规划业界公认为是管得最多、最难通过的地方规划局。

我认为规划局的主要职能首先是把握全市全局的城市系统的完善度和科学度,然后是控制指标。

应该放松对建筑理念的过分干涉,提倡城市的适度统一和建筑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改变鄂尔多斯单调贫乏的城市空间景观现状。

鄂尔多斯城市与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其他城市的发展有极大的借鉴作用,研究并应用这些经验对于我国城市的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

鄂尔多斯独特的城市发展模式难怪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连辑表示,“鄂尔多斯的人均GDP可能超香港”。

鄂尔多斯就如一个穷小子,转眼之间变成了一位富豪,难免引起很多的争议和猜疑。

一时间,“鬼城”、“破坏生态环境”、“黑金”、“房地产泡沫”等都成为这个崭露锋芒“富小子”的名片。

实际上,当记者置身康巴什新城区时,感觉无论在车辆还是人流等方面,确实人烟稀少。

据了解主要原因在于新区集中建设于2008年,2年之内一座新城拔地而起,至今各小区配套设施尚未完善。

试想小区内连日常购物超市等生活设施都没有,如何入住?“鄂尔多斯发展太快了,很多商业配套设施跟不上城市的发展”,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

应该是全国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

鄂尔多斯2009年人均消费支出19064元,支撑均价3930元/平方米的房市,备受瞩目的新城房价均价也仅 6000元/平方米;北京人均消费支出14081 元却支撑均价2.5万元/平方米的房地产市场。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如果说鄂尔多斯所谓的泡沫,并不是非常客观(见图3)。

过程中面临一些阵痛。

实际上,鄂尔多斯正在努力逐步走出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新道路。

从“羊煤土气”到“扬眉吐气”鄂尔多斯经济曾经被总结为“羊煤土气”°。

所谓的羊,是指阿尔巴斯白山羊绒,以纤维细长著称于世,享有“纤维钻石”、“软黄金”之称。

世界上50%^上的优质山羊绒产于内蒙古地区,尤以鄂尔多斯地区阿尔巴斯白山羊绒的1.2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其中内蒙古羊绒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4。

,鄂尔多斯8.7万平方公里的地下有70%埋藏着煤炭资源,探明储量接近1700亿吨,品质为最佳。

世界羊绒每年的产量大约在 1.4万〜1.5万吨,而我国的羊绒年产量约为 1.1 已探明的储量占全国的1/6,占内蒙古的50%用火柴可以点着,被中外专家公认为世界罕见的“精煤”。

所谓土,是指高岭土,已探明储量为65亿吨,居世界首位。

.所谓气,鄂尔多斯境内有我国最大的世界级整装气田一一苏里格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7504亿立方米,占全国的 31.8% ;探明煤层气储量1万亿立方米。

这些还不是全部,鄂尔多斯非金属矿物资源丰富,拥有世界级特大型优质芒硝矿,探明储量达70亿吨;世界第一大方沸石矿藏,储量在 2亿吨以上;亚洲第一大的石膏矿,储量在35亿吨;已探明天然碱储量6000万吨、食盐1000万吨、石英砂 4.5亿吨,石灰石 65亿吨。

一个西部的三线城市,竟然占据了中国重要资源的半壁江山。

上帝太偏爱鄂尔多斯了。

鄂尔多斯的经济发展也得益于天然的自然禀赋。

2007年煤炭产量近2亿吨,比2006年增长22% 2008年煤炭产量突破 2.5亿吨,增长超过 25% 2009年煤炭产量突破 3.3亿吨,增长超过30%鄂尔多斯2009年GDP超过2100亿元,即使按照煤炭价格每吨 500元计算,煤炭仍然占据了超过70%勺GDP份额。

正因有了如此丰富的煤炭资源,鄂尔多斯不仅吸引了神华集团、兖矿集团等国内大型煤炭企业的巨额投资,原来很多不从事煤炭经营的企业,也经不起煤炭的诱惑,纷纷做起了煤炭经营的生意,比如鄂尔多斯集团等企业。

因此,鄂尔多斯迅速积累起了巨额财富。

从最能直观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人均GDP倍。

人均GDP从百元到千元用了 38年,从千元到万元用了12年,而从万元到10万元仅用了 8年;2006年和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分别突破 100亿元和200亿元大关;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虽未达到 300亿元目标,但2009年则迅速增至365.8亿元。

2000年鄂尔多斯地区GDP仅仅为150亿元,到了 2009年超过2000亿元。

仅仅用了 9年时间,鄂尔多斯的经济总量增长了 10倍以上,成为近10年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

鄂尔多斯模式鄂尔多斯的快速崛起,顷刻之间吸引了国内外舆论的关注,鄂尔多斯的发展模式也成为了热门话题。

尤其以美国《时代》周刊关于“鬼城”鄂尔多斯新城康巴什的报道,把鄂尔多斯推向了风口浪尖。

实际上,鄂尔多斯作为重要的能源城市,虽然拥有大量的自然资源,但是并没有因此而高枕无忧。

与其他能源城市的发展路径不同,鄂尔多斯的发展思路大致可以概括为“依托资源,并不依赖资源”。

从经济学的发展模式上来说,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与自然禀赋有着很大的关系,有着什么样的资源就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其根源在于亚当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

鄂尔多斯的发展正基于此。

拥有大量的煤炭等资源是其优势,比较而言,其劣势也很明显。

比如地处西部,人才、气候以及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等不完善。

但鄂尔多斯能够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先后引入神手中就积累了所谓的“第一桶金”。

纵观中国城市发展模式,无一不是政府主导型的模式发展,显然鄂尔多斯也不例外。

于是,鄂尔多斯的城市商业模式开始发生了转变。

尽管政府依靠煤炭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如果要造康巴什这样的新城,资金显然不够。

鄂尔多斯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新城发展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