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与宗教关系的思考

哲学与宗教关系的思考

哲学与宗教关系的思考[摘要]哲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的课题, 任何哲学都不能不面对如何理解和对待宗教的问题,任何宗教都包含着众多的哲学问题;本文试图讨论哲学与宗教的起源、它们所包含的几个基本问题来分析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并找到哲学与宗教之间的桥梁——佛教。

[关键词]哲学宗教佛教一、宗教与哲学的产生宗教和哲学的出现并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立即产生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必须认识自然,认识自然与人的关系。

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和人的思维能力的低下,人们用神话的形式来描绘自己所见到的世界,用外在的神秘力量来主宰现存在的世界,并对它敬畏和信仰,于是就产生了原始宗教,用以解释世界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哲学产生之前,希腊人与其他古代民族一样,就这样都生活在神话世界或原始宗教里,人与他人他物都是处在一种不确定的梦幻般的关系中。

”[1]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也是世界观,从总体上提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世界的认识(世界根本问题的理解),对世界的感受(对世界的情感反映和人的自我感受),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评价。

由此,形成了宗教观念、宗教理论、宗教感情、宗教行为以及相应的宗教组织机构,经过历史的发展形成了神学宗教。

当人们用神话和宗教观念来解释世界时,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其中一部分人不能满足于这样的解释,他们借助一系列的概念,进行不断的判断和推理,对自然界和社会做出规律性的解释。

用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形式来反映世界,就是最早的哲学观念。

当一部分从事哲学思考的人,从宗教观念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自己对世界认识的发展线索,哲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式就从宗教中分离出来。

这种从宗教母体中分离的过程是逐渐的和漫长的,它们对整个世界的研究和描述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断的斗争,在哲学中有宗教的痕迹,而在宗教中加人了哲学的成份。

二、哲学与宗教中的几个问题(一)本原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是世界的本原问题,任何一个哲学派别、任何一位哲学家都不可避免的要面对这个关于世界本原的终极性问题。

世界的本原问题支撑起了整个哲学大厦。

无论是简单的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经验世界中的几种物质还是到巴门尼德的“存在”,以及后来柏拉图的“理念”,在整个哲学史上无论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都在追求整个世界后面的那个“一”。

“存在”问题从一开始就是哲学家们不懈追求并渴求解答的核心问题。

黑格尔哲学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绝对精神”,而这个“绝对精神”内含着矛盾,正是这种矛盾推动“绝对精神”永恒运动和变化。

中国哲学认为“,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但“气”有阴阳,正是阴阳二气的矛盾、互动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

由此可见,哲学家世界观的形成依靠的是理性的思维,正如舍勒所说“谁要想从哲学角度建立世界观,他就必须敢于依靠自身的理性。

他必须尝试着怀疑所有因袭之见;凡他本人不能明察和确证的,他都不予以承认。

”[2]宗教探讨的更多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关心的是和人贴近的经验世界的事物。

但是,这并不是说宗教只关心人,在各种宗教派别中对世界的本原问题都有所解释。

一般哲学本体论所讲的世界本原,用历史上实存宗教的语言来表达,也就是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神”的观念。

“基督教认为,世界万物是神创造的,人必须敬拜上帝、耶稣和圣灵;上帝仿照他的形象创造了人类;世界和人类的末日必然到来。

佛教认为,世界万物皆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所谓‘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而万物因缘生灭的根本原因是主观的‘识’与客观的‘名色’。

可是‘物无自性’,因而万法皆‘空’。

狄尔泰曾经将宗教的世界观分为这样几个类型:‘生活的秩序和自然的进程中存在的普遍的理性内在性;精神第一,它既处于各不相同的事物中,又超出它们,它是统一体,是真实也是价值,每个单独的存在必然回复到其中;一个有创造性的神的意志,它以自己的形象创造出了世界和人,并提倡虔奉宗教来反对邪恶。

’”[3]可见,哲学与宗教在对待“世界的本原”问题上都有追问的冲动,都有把握世界的渴望,只是宗教对万物的本原的规定具有不可把握性,以及虚幻性;相对而言哲学对世界本原的把握更加的理性,稳定。

(二)超越性及信仰问题无论是哲学用理性的方式还宗教用直觉体验的方式去寻求统一世界的那个“一”,这里都有一个问题,即这个“一”是不可能经验到的,是超越的。

无论是哲学还是宗教都是在追求某种超越性存在。

然而这种超越性存在,无论上帝还是理念、天、道、至善之类,总之,任何终极性存在者,其存在本身都是不可求证的,而只是一种信念或信仰。

宗教通常被理解为“人与神的联结”。

“神”被解释为“人格神”、“非人格神的灵性存在”或“终极实在”,而“联结”被解释为“信仰”,宗教的核心就是对神圣的信仰,是关于神灵的观念即神灵观,在神灵观基础上建筑的宗教大厦。

宗教信仰的产生是不需要理性的论证的,它的产生是直观的,是深深植根于人的内心的坚定信念。

在认定神灵存在基础上,通过神灵对世界和人间生活的绝对支配展现神灵存在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形式。

“基督教的上帝创造世说、原罪说、救赎说、末日审判说、洗礼说等;佛教的“四谛论”、“十二因缘”说、“八正道”等;伊斯兰教中的信安拉、信天神、信使者、信经典信后世、信前定等一系列的描述,都是对“神意”和“神迹”的描述,以此来表现它对整个世界、社会及人生的看法。

”[4]宗教信仰,具有非理性的特点,对宗教徒来说,只有宗教观念在他们心中引起强烈的感情,这种信仰才能确立和持续,因此,宗教信仰同宗教感情是联系在一起的。

正如上文所说,只要涉及到世界本原问题就一定包含超越性问题,因此,超越性问题以及信仰问题并不是宗教独有的,在哲学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超越性”在哲学中一般叫做“超验”、“先验”,任何一个哲学家不管他愿不愿意,喜不喜欢,他都不能绕过这个命题。

例如胡塞尔的现象学,一方面坚决拒绝任何“超验存在”或者“超越性存在者”(transzendenz),另一方面却竭力主张”面向事情本身”,也就是“还原”到“先验意识”(transzendentalbewusstsein)。

既然哲学一开始或始终要面对的是“超越性”问题,而这种“超越性”问题靠经验的、理性的推理是不可能得出答案的,因此,哲学同样面临“信念”或“信仰”问题。

现在哲学界多数人认为哲学与宗教最大的不同在于宗教立足于信仰而哲学立足于理性知识。

在我看来,其实不然,哲学的立足点或者说哲学在根本问题的解决上一样必须依靠信仰。

在一般看来,我们把笛卡尔的第一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看成是近代树起理性主义大旗的标志,而我们从笛卡尔的《方法论》中可以看出这一命题的得出并不是依靠理性的推理得出的。

在《方法论》第四章开篇,他这样写道:“我不知道我应当怎样告诉你我在那儿所做的第一次的默想,这些默想是太玄妙与太异常,或者不能使人人相信。

然而同时为使人能判断我所建立的基础是否稳固,所以我觉得我自己对于他们必须有相当的陈述。

……在这以后,我应讨论在一个命题中怎样是真实是确定;因为我已发现了我知道这样一个东西,我想我也应当知道这个确定所包含的是什么。

所谓“我思故我在”这句话不能就使我们有一个真实的确定,除非能清楚明白知道思想必是存在,所以不能不到了这个结论,即按照通例,凡是我们能清楚明白知道的都是真实的——然而,记住要确定我们清楚明白的知,尚有多少困难。

”[5]由此可知,笛卡尔的哲学的第一原则中的“我思”并不是什么理性的沉思,即不是什么哲学思考,而是通过“默想”,直观的对上帝的体验和把握。

也就是说通过直观得到一种体验,进而树立起一种宗教般的信仰,从而建立了整个近代哲学。

只是哲学的这种信仰的形成,始于怀疑,而非像宗教那样始于崇拜,并且在这种信仰之上哲学家们开始的多是纯理性的推理。

哲学家们对最高存在者一定要诉诸理性之思考:最高存在的证据何在?如何证明此证据的可信性?三、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宗教和哲学是历史过程中两枝常胜不衰的璀灿花朵。

哲学和宗教同属意识形态的范畴,都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都是一定社会现象的反映,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为人类生活提供一种理想模式,进而对人的个体性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

从前文论说中可以看出哲学脱胎于宗教,正如穆勒所说:“我们无论谈论智力意识发展的最初阶段,还是攀登上现代思维的最高峰,到处都会发现宗教是一种征服的力量,它甚至征服了那些自诩已经征服了它的人。

……在某种意义上说,宗教学和宗教一样不是现代的发明。

哪里有人类生活,哪里就有宗教……我们称之为哲学的首要问题,就是由宗教提出来的。

”[6]哲学与宗教研究的问题有很多的一致性,在宗教与哲学的观念世界,都有追问“世界万物的本原”的冲动,都有对世界万物本原的描述,都有把握世界万物运行方式的渴望,它们所规定的万物本原都具有超验性与经验性统一之特征;而且,宗教中的某些派别以意识(主观性)为万物本原,哲学中的某些派别则以“精神”为万物本原,说明在宗教与哲学之间是有“通约性”的。

尤在宗教与哲学的观念世界,都有追问其在人生和价值观上,比如两者都十分关注诸如生与死的意义、善与恶、美与丑、秩序与自由等,它们对人类所提供的“安身立命”的功用是相同的。

但是,哲学与宗教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宗教所规定的万物本原是不确定的、神秘的、超验的,具有虚幻性特征,并且这种神秘性和超验性贯彻整个宗教(宗教理论、宗教实践)。

而哲学,除了在确定哲学基本问题时需要宗教般的信仰之外,始终依靠的理性的思维。

因此,在思维方式上,哲学与宗教有着很大的不同。

尽管宗教本身也是人类理性思想的成果,并且中世纪以来,宗教中存在大量的理性论证,但宗教主导性思维方法仍然不是理性、逻辑,而是直觉、“悟”,强调对“绝对本体”的绝对信念;哲学思维方法既有理性的部分,亦有直观“、悟”以及信仰的部分,“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与信念同在的。

历史上的真正的儒家学者,都是以儒家的基本理念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的,他们可以做到‘朝闻道,夕死可矣’,可以做到‘杀身成仁’,所以,儒家哲学中并不缺乏信仰。

此外,道家哲学则告诉我们,直觉、‘悟’的思维方式并非宗教的专利,老子认为,认识和把握‘道’,就需要‘涤除玄览。

’而不是靠广博的知识。

”7但哲学主导性思维方法则是理性、逻辑,而不是直觉、“悟”,强调对“本体”的理性把握。

四、哲学与宗教的桥梁——佛教世俗的看法,佛教当然是一种宗教,而实际上,对于佛教是不是宗教却有着争论。

佛教是一种哲学?还是一种宗教?或者是一种形而上学?这都成了一个问题而被提出来。

一位喇嘛这样说过“可怜的佛教!它被宗教人士们排斥,他们说它是一种无神论哲学、一种精神科学;它又被哲学家们排斥,他们不把佛教归类为哲学,而是将它与宗教联系在一起,所以佛教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公民权。

但也许正是这一个优势,它使佛教能在宗教与哲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