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哲学和智慧

浅谈哲学和智慧

我对哲学与智慧的理解
学习了《西方哲学智慧》,我深刻体会到哲学的博大精深,领略到先哲非凡的智慧。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不远。

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哲学命题。

每个人都可以问“我是谁,我为什么存在,我的意义?”。

哲学不应该只成为一小部分的人所研究的科目。

它应该属于每个人。

指导人们更好的生活、工作。

哲学是关乎生命、存在、宇宙的。

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就算是我们拿着这个问题去问哲学家,他当然会告诉你一个答案。

但是,其他哲学家的答案未必是这个。

我想,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所得出的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都不同。

在听张志伟老师讲这么课之前,我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时感觉,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一个最完美无缺的、无与伦比的哲学体系。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等等好多的命题,我都觉得是对的。

听完张老师的课,我意识到没有一个哲学体系是完美的,但每一个哲学体系都代表了问看待世界、人生、宇宙的一种方式,因此它虽不完美但又是值得学习的。

这些理论各有千秋,给人们无限启示。

马克思哲学也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不是凭空想出的。

以前我认为哲学是很神奇的学问,学会了人就会变得聪明。

现在看来,这个想法太肤浅了,学习哲学的收获远不止这些。

哲学教给我们一种思维方式:哲学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明确人生的
方向,洗涤人的心灵,让人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知道自己与集体社会的关系,让人在贡献与索取中作出最科学,最明智的选择;哲学思维可以修养人的品性,它犹如一味良药,可以使骄狂的人变的冷静,沉着。

可以使怯弱的人变得勇敢无畏。

哲学思维可以使一个人不再感到迷茫,不再沉陷于自卑,而是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找到丧失的自信和勇气。

哲学思维教导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哲学,对其中一些观点予以思考再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不是要我们墨守成规地去接受其中的思想。

对待问题要看其本质,不能被表面的现象所蒙蔽。

应采取这样的态度:全面的而非片面的,联系的而不孤立的。

运动的而不静止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搞清楚问题发生的原因,问题该怎么解决。

用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最好的。

总的来说,哲学思维方法不在于给人多少具体的知识,也不在于给人解决了多少具体的问题,它的根本作用在于给人提供了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和锻炼人的思辨能力,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出巨大的推动力。

哲学教给我们学会生活,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在哪?这些关乎人类的终极命题。

哲学不会给我们一个标准的答案,因为本来就没有标准的答案。

有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相对主义,价值多元化的世界。

这句话是有些道理的。

道德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标准。

不同地方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传统,所受的教育也不完全相同。

因而,道德标准是不能用一个的。

但是,有些基础的关于人的本性的东西是
一样的。

人们对善的向往,对弱者与生俱来的同情心等等都是想通的。

并不会因为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就会不同。

只是表现形式可能不同罢了。

懂得了这些,我们就会懂得如何去生活,如何与人相处。

哲学教会我们的是如何的去理解这个世界,如何的去理解我们的生活,当我们被生活的磨难痛苦所纠缠围困,这时有一个清晰的超越世俗的冷静的声音会跳出眼前的困境与你沟通,那是来自灵魂的与你头脑的交流,使你看清眼前的事物。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走出生活的困境。

步入正确的生活轨道。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哲学与宗教有着深刻的联系。

宗教通常被理解为“人与神的联结”。

神后来被解释为“人格神”、“非人格神的灵性存在”或“终极实在”,而“联结”历史上曾被解释为“信仰”,现在也可以理解为“体验”甚至一定程度上的“理性论证”,如神正论者所做的那样。

上述两方面都涉及到了哲学的问题。

而哲学总是被概括地理解为“对一切存在的反思”,当然也包括对宗教的反思。

这又从哲学方面涉及到了宗教问题。

因此,无论是讨论宗教或哲学,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宗教与哲学的关系问题。

宗教与哲学的关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宗教与哲学的异同
先说宗教与哲学之异。

宗教所反映的世界基本上是经验世界,只不过是在描述经验世界时加进了许多缺乏或扭曲经验世界真实性的成分,这就是宗教现象中常见的“颠倒了的世界观”或“幻象的反映”,即将经验世界中的存在者幻象化或神圣化后再用以解释经验世
界。

这个反映的对象正与科学所反映的对象相等,但科学是真实地反映或实证经验世界中的存在物,所以,宗教与科学在这方面的冲突要大于宗教与哲学之间的冲突。

而哲学所反映的世界是一种逻辑上的宇宙观,即经验世界加可能性世界。

所以,哲学的宇宙观是一种超验的抽象概念,它不直接否定宗教或科学的实在概念的价值,而是从一个永恒的方向引导和激发宗教观念的演变和科学思想的创新。

这是宗教与哲学相异的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相异的方面是,哲学注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思辨,而宗教强调建立在体验或幻想上的信仰,即哲学在于“思”,宗教在于“信”。

哲学从一个永恒的角度来看待一切存在物的发展、演变,这是由其“反思的思想”所具有的无限灵活性所决定的;而宗教也似乎是从一个“永恒”的角度看待“一切存在物”的演变,但其所谓的“永恒”和“一切存在物”都是在对经验世界中的存在物作幻想的类比而形成的,如以“天国”折射“人世”,以“永生”折射“长寿”,以“地狱”折射“苦难”等。

而在哲学的最高概念中只有超验的“理念”、“物自体”或“绝对精神”等。

但是,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领域里,我们又可以看到宗教与哲学相同的一面,即两者都十分关注诸如生与死的意义、善与恶、美与丑、秩序与自由等。

对于这些共同的方面,尽管哲学与宗教对它们的解释有思与信的差别,但它们对人类所提供的“安身立命”的功用却是相同的。

根据上述的思路,宗教与哲学的异同关系可以总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它们涉及的领域有“大小”之别;一是它们进入自己领域的思想
方法有“思”与“信”之异。

宗教的领域一般不超出人类的经验世界,而哲学的领域往往在经验世界之外还有可能性世界。

在经验世界之内,古今中外一切的宗教现象也是哲学思考的领域之一部分,而哲学的可能性世界则不在宗教建立信仰的领域里。

在思想方法上,宗教要求其信徒对最高的神圣存在者,无论是人格性的上帝还是绝对灵性存在,都须呈献不假思索的虔诚。

而哲学对宗教所谓最高存在者一定要诉诸理性之思考:最高存在的证据何在?如何证明此证据的可信性?最高存在的本质定义与经验事实有无逻辑矛盾,如神之全善与人世之恶当作何解释?这些出自思想的问题都是哲学反思的对象,哲学家们视其为生活的乐趣。

哲学和信仰:有时候,我会问自己我的信仰是什么?但是,没有答案。

因为我想不到自己究竟信仰什么。

有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

这是个很可悲的事情,人确实应该有所信仰,否则,就没有了敬畏。

那样是很可怕的,没有敬畏之心是无所顾忌的。

单靠法律的约束毕竟显得单薄。

内心的自我约束才是最可靠的。

没有信仰,人人都得为道德沦丧买单。

当下,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都体现了这一点,值得我们反思。

哲学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哲学的信仰是在不相容不自洽的冲突中找到合理的解释。

世界总是单一而合理的,而人为的解释却那么充满互相针对的多元冲突,如何合理的评价这些冲突的思想,成了哲学的主要任务,而且哲学自身也应该本着这样的信仰,承认不同的人的思想是冲突而不相容的,不要妄图用某一哲人单一的思想去规范所有人多元的思想。

以上就是我对哲学和智慧的认识,有不当的地方希望老师指正。

谢谢!
09级保密班本科生
曲德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