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的学问(1)【生活百科】纷繁的取名方式,造成了中国姓名文化的绚丽多彩。
虽然中国一姓一时一地的同名现象也不少,但与许多国家如"汤姆"、"乔治"、"亚当"、"玛丽"、"安娜"等名以数十万计来比较,仍不可同日而语。
这一现象,自可引为中国姓名文化的独具特色。
惟眼花缭乱之际,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中有若干轨迹(或称准则等),为绝大多数人取名时所遵循,虽然不载经典,不入法律,但确实是一种文化和习俗的传承使然,形成了社会的潜意识。
它们也是取名之道的一个部分,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辨识:一、趋时尚综观几千年中国取名史,断代之时尚性特征是如此强烈。
自商汤的六世祖上报甲开始,历代商王均以十干取名,如成汤名大乙,以后有太丁、仲壬、太甲、太庚、太戊、仲丁等等,因兵败而自焚的商朝末代统治者纣王,名辛,所以又称帝辛。
换了今天,谁要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为下-代取名,很可能被人讥为浅陋平庸。
然而当时无论是安排农事生产或进行巫筮活动都离不开天干地支,在权贵者看来,这却是最好的称谓。
到春秋战国时代,一方面根源于蒙昧时代的原始泛神观念还顽固地残存在人们的头脑中,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渔猎技术和畜牧经济都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因此,人们又特别爱用动物的称谓来取名,著名的便有董狐、竖貂、阳虎、乐羊、触龙、西门豹、项燕等多人。
两晋南北朝时,吏治黑暗,世风颓败,士人名流,竞慕虚玄,虚词、梵语、道化词取名,又成一时风气。
如"之乎者也"的"之",最称时髦,涌现过一大批?quot;之"为名的出名人物,如王羲之、顾恺之、刘牢之、到彦之、沈庆之、昌义之、陈庆之、颜延之等。
它则"昙"、"智"、"净"、"僧"、"玄"、"灵"等,不一而足。
又北朝人则多以神将取名,曰"夜叉",曰"罗刹",曰"金刚",曰"力士",赵(区瓦)北(翼)著《廿二史札记》,为此辟有专篇。
唐宋时文苑勃兴,风气流畅开放,远过于昔,取名方式和格例众多,但也并非没有若干时代特点可寻。
如"文"、"德"、"忠"、"信"等彰德之字,"老"、"叟"、"翁"、"父"(甫)等倚年之词,大量人名。
有元-代,"汉人多作蒙古名"(参见赵翼《廿二史札记》卷30),当是强调民族界别的统治政策使然。
迄明清时,仕途益窄而科举益盛,士人都往一条八股捷径上抢跑道,乃有"魁"、"奎"、"元"、"第"、"恩"、"光"、"禄"、"士"等字大量人名。
鸦片战争以后,阶段性的取名趋时风尚,给人之印象愈为强烈。
如"胡汉民"、"于右任"、"戴天仇"等人名中,透射出民族意识的勃兴;而"建国"、"同庆"、"解放"等名的大量出现,则记载了新中国诞生的时代巨变。
至如文革中之"卫东"、"红卫"、"向东"、"要武",或大跃进年代之"卫星"、"超英"、"跃进"等,皆一时潮流,不胜枚举。
二、避忌讳取名避讳的道理,早在春秋时,已由申(纟需)提出过,而后《礼记·曲礼上》又加上一条不以日月命名。
从现有文献材料来看,两周时以天、日月、星辰等为人名的情况,当真罕见。
由此反过来证明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往往占有社会思潮的主导地位,纵是因人而异、千差万别的取名之道,也难脱其窠臼。
取名审忌的目的,除却怕犯讳而惹出政治上或伦理上的麻烦外,还在于企求名能传世和使用过程中不发生谬误,所以在约定俗成中,取名之忌又远不止申蠕所归纳的这六条;而另一方面,随着时代变化,社会文化氛围更易,名忌的内容也在发生嬗替。
相对稳定的名忌还是有:①忌冷僻。
熟字入名容易发生雷同,但专择僻字入名,也为多数人不取。
②忌恶字。
诸如斩、亡、杀、袒、裸、刑、绞、夭、丧等,自秦汉以来,皆为名忌,为人所不取。
③忌谐音,包括因谐音易发生歧义的字。
④忌狂诞。
换句话说,仰慕先哲前贤而在取名时有所显示,是可以的,但如与圣贤同姓,取名则切忌狂诞,比方说姓孔姓孟而名丘名轲便属此类,不取祸便贻笑。
⑤忌歧义。
特指因字有多义性或出处涉及到特定的上下文,易招致谬解。
三、重形式所谓重形式,是指在讲究寓意性,即依各种取名方法择字的前提下,又兼重形式,以雅致、响亮、形体美观为首选,所谓义、音、声、形皆美是也。
这种特色,是汉字文化的音韵与造型的艺术性所提供的。
四、辨性别尽管所谓"男人女名,女人男名"的现象时有所见,但大多事出有因(本书以后章节将有论及)。
从总体上看,中国姓名文化具有男性起名多选表现阳刚之美的字,而女性起名多选表现阴柔之美的字的特征,使人望名而辨性。
惟近世风俗嬗替,发式衣冠渐成男女莫辨,"现代男士"几与"奶油"攀结,"新潮女性"或与娴静脱钩,在男人惊呼"阴盛阳衰",在女人哀叹"上哪寻找男子汉",而取名之道中的性别之辨,亦有淡化的趋势。
五、省字格一般说来,汉名多为一字或二字格,联上单姓和复姓全称,则成二字格、三字格或四字格,如魏徵、房玄龄、尉迟敬德。
这两种基本格式,由汉字的一字便是一个音节(往往又是一个词或一个词根)的特点所决定,又因其或姓氏连缀,形成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整体,从而提供了一种简洁、流畅而又富有韵味的审美感受。
这也是中国姓名文化的特色之一,曾激起国际汉学界的普遍称赞。
20世纪以后出生的人,姓名都比较简单。
在秉承先辈姓氏的前提下,取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名就算完事。
对于他们来讲,“名字”是一个单纯词,意义不可再分割。
但是,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独立的意思,不可混为一谈。
这里专讲古人的“字”。
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
《礼记·檀弓》称:“幼名,冠字。
”这句话的解释是:“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年二十有为父之道” 时加“字”,当然是说男子;对于女子,则是“许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之时(15岁)加“字”。
人一出生就要起名,是为了分别彼此,否则便无法以独立身份进入既有的社会秩序系统之中。
对小孩直呼其名,不会有什么顾忌,但同样对已经成年者,便显得不够尊重,取字,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所以,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情况下都必须对人称字不称名,这要依对话双方的相互地位而定。
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而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上级对下级,也可以称名而不称字,这样显得更亲切。
如果说起名是为了分彼此,那么取字就是为了明尊卑。
这是名与字功能的基本区别。
字独立于名之外,但又与名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根据古文字学,“字”有滋生之义。
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古人的字,系由名滋生而来。
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的名与字之间,一般均有特殊的意义关联。
清代训诂学家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归纳、揭示了当时的人名与字之间的五类关联,全面而准确。
现补充实例,列举如下:同义互训。
孔子的学生樊须,字子迟。
须与迟,都有等待的意思。
闵损,字子骞。
损与骞,都有亏折的意思。
颜回,字子渊。
据《说文解字》解释:“渊,回水也。
回,渊水也。
”反义相对。
卫人端木赐,字子贡。
上赏给下叫“赐”,下献给上叫“贡”,意义恰好相对。
楚将唐昧,字子明。
昧,昏暗的意思,与光明正相反。
连类推论。
孔子的弟子南宫括,字子容。
“括”,包括;推论到“容”,受容。
楚臣仲归,字子家。
由归而家,顺理成章。
据义指实。
齐公子固,字子城。
由坚固之义,引指高大实在的城墙。
鲁人冉耕,字伯牛。
由农垦之义,引指具体的耕牛。
辨物统类。
卫人邃瑗,字伯玉;齐人陈灌,字子玉。
瑗、灌均为玉类之一种。
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楚公子鲂,字子鱼。
鲤、鲂均为鱼类之一种。
上面列举的诸人之“字”,均由两个字组成,但第一字并无实义。
如子迟、子贡之“子”,是古代男子的美称。
而伯牛、伯鱼之“伯”,系排行用字伯、仲、叔、季的第一位。
所以,此类二字“字”,其实是一字“ 字”。
这也是早期命字的特点之一。
秦汉以后,二字“字”逐渐增多,成为主流。
而且,字与名并用时的排列顺序也发生变化。
先秦时是先称字,后称名,如楚将百里孟明视,百里是姓,孟明是字,视是名。
汉代以后,改为先称名,后称字,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论及“建安七子”时称孔融文举、陈琳孔璋、王粲仲宣……这里的孔融、陈琳、王粲是姓名,文举、孔璋、仲宣则分别是他们的字。
此外,在取字的方式上,既继承了先秦时代同义互训、反义相对、连类推论、辨物统类以及以排行入字、以美称入字等传统做法,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先说在继承传统方面,例如:蜀相诸葛亮,字孔明;东晋诗人陶渊明,字元亮;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字文明。
(同义互训)唐代诗人罗隐,字昭谏;“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字退之;宋代大儒朱熹,字元晦;清代音韵训诂学家王念孙,字怀祖;桐城派作家管同,字异之。
(反义相对)北宋文学家晃补之,字无咎;南宋诗人尤袤,字延之;南宋词人刘过,字改之;清代史家章学诚,字实斋。
(连类推论)东吴将领周瑜,字公瑾;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字子瑜。
(辨物统类)东汉文学家蔡邕,字伯喈;唐代诗人钱起,字仲文;北宋词人晏几道,字叔原;明代文学家王思任,字季重。
(以排行入字)其次,在新的发展方面,主要有:增美辞。
在先秦时代的子、父一类尊称用字以外,大量涵义丰美之辞,如公、翁、卿、倩、彦、伟、休、道、孝……成为取字的热门选择。
例如:用尊老美辞的,东汉大臣窦融,字周公;东吴将领黄盖,字公覆;西汉豪强郭解,字翁伯;唐吏孔巢父,字弱翁。
用称谓美辞的,西汉使节苏武,字子卿;大将军卫青,字仲卿。
用身份美辞的,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字曼倩;曹丕之孙、魏帝曹髦,字彦士。
用形容美辞的,“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字伟长;三国魏文学家应璩,字休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