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多读书
——读《让学生学会阅读》有感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的责任。
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人皆知。
但是阅读也是需要氛围的。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课堂氛围好,学生学得有效,老师就会更轻松,我们的课堂生活就会更愉快。
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我们的语文课堂真的有意思吗?问问学生,问问自己,答案不尽如人意。
我对自己的“课堂”不满意,我遇到问题了,我需要改变了,我需要学习,这是来自内心的需求,非常迫切,但是又有点茫然。
那我遇到了什么问题呢?
那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问题。
首学时提不出问题,小组讨论时不能够围绕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浮于表面,汇报时又没有深入的见解,不能够联系生活进行拓展,也不能够联系旧知进行升华,全班思维固化,学习气氛就很僵,不够灵活。
就如蒋军晶老师说的语文课要时上时新,总有追求。
我也想学生在我的课堂上能够小眼透亮,小手常举,小脸微红,我也想追求能真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
尤其是作为班主任,工作越投入,要解决的问题、要处理的事务就越多,时间和精力被割裂了,被分解了,不知不觉流走了。
所以会总觉得自己天天忙碌,但自己迷茫了、茫然了。
但是我发现,阅读与思考能帮我实现改变,让我在芒种很充实,有力感。
借助读书,进行自我反思,我觉得这也算是收获。
那么我觉得特别实在的收获是什么呢?这也需要明确并且加以提炼。
多学习表达。
语文学科与非语文学科的区别在于语文味,通俗的说语文教学的方向应该指向体验与表达。
从语言习得的角度看,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语言现象作为教学内容呢?在小学语文教材有许多的语言需要我们去学习,细细品味,可以学到汉语表达方式的许多规律。
不论是规律性的语言还是“陌生化”的语言,对学生的语言发展都有较高的价值,我们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时不要错过。
多学习策略。
不是每个人天生都爱阅读、会阅读,人与人的阅读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策略,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向前走一步,缩短天生能力的差距。
比如设计一些阅读任务,以激活背景知识,确立目的,并且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求知欲。
阅读的时候,让学生运用一些比较活跃的教学方法比如同桌讨论,交换意见和澄清自己的观点,向学生展示我们的思维过程,并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表现出来。
多练习思考。
我们教学是要人越来越聪明,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有自己的判断,归根结底,要让人学会思考。
语文教学,怎么才能提高“思考”的含量呢?与之相连的是“问
题”,人类一直都是基于“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的,如果我们不能够示范性地提出能够鼓励孩子深入阅读的问题,那么我们的孩子永远只是表面的阅读者,这也正是我开始提到的自己遇到的问题。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要多提什么问题呢?多提一些诠释性问题,就是让学生统整、分析、梳理文章中的内容,然后依托文章得出自己的答案。
相对于陈述性问题,多提延伸性问题。
这类问题常用“假如”开头,目的就是要增加书和学生的生活关联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到书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右影响和指导意义的。
相对于认同性问题,多提开放性问题。
另外,坦率、安全、自由、充满信任的讨论氛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
语文教学是有生活气息的,语文课堂是我生活的很重要一部分,希望能好点,再好点一点!为了这个目标,我会努力,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