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光潜《谈美》之“情人眼里出西施”有感
出于对“美学”这名词的好奇,我便选了“美学基础”这门选修课。
第一堂课,老师就谈到“美是美的”这句话。
我顿时就迷惑了:美,不是美的吗?美还能是丑的吗?美,是什么呢?是根据什么判断标准判断出某个东西是美还是丑?······一连串的问题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顿时觉到了这门课的高深。
于是就更加认真的听老师讲课。
老师以朱光潜的《谈美》这本书为教材给我们讲他的“美学观”。
果然,美学就像一门“哲学”深奥抽象,并且充满了思想的痕迹,只读其语言,很难能有更的体会,不过还好有老师及朱光潜老先生的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和比喻,我才能窥见“美学”的冰山一角。
以前的我从来没有想过“美”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形成的。
总是觉得自己一生下来就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在自己内在心理和外在环境的影响下已不知不觉的形成了。
就像一生下来就会自己呼吸一样,“审美”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是任何人都会做到的事情。
不过,我觉得,我们所做的只是简单的说:“这是美的,这是丑的。
”却不懂得什么叫“审”。
于是我就深深的佩服朱光潜老先生对“美”这一事物的思考是多么的深。
为此,我还专门看了《谈美》这本书。
虽然我看完后也不是很懂,但也有些感触,我总觉得他不是在谈美,而是在谈哲学,谈人间万象。
《谈美》从总体来看是本谈艺术欣赏的专业书,但其中充满着对人生观的思考。
在《谈美》这本小书中,枯燥复杂的美学理论变得平易近人了,朱光潜先生用明白晓畅的话语
让我们先体验“美感”,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事各个方面去,从而“美化”人生,最后达到人心的“净化”。
我看到他在第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我感觉他是在说每个人的心态不同,他们看到的同一件事物也会出现不同的感觉。
这里他举了一个古松的例子:一棵古松,木材商是用商业的心态去看的,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的,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的,不同的心态,产生的“美感”就不同。
虽然,美并不实用,但是“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因此,朱光潜老师告诉我们内心不要总被功利所占据,虽然“美”既不能换来物质,也不能换来名誉,但是“美”的却是人心最喜欢、最渴望追求的东西。
我是一个恋爱中的女孩,所以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朱光潜老师的“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一篇文章。
他在文章中写道:“(恋爱时)你在理想中先酝酿成一个尽美尽善的女子,然后把她外射到你的爱人身上去,所以你的爱人其实不过是寄托精灵的躯骸。
你只见到精灵,所以觉得无瑕可指;旁人冷眼旁观,只见到躯骸,所以往往诧异道:‘他爱上她,真是有些奇怪。
’一言以蔽之,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过的自然。
”我读完后略有恍然大悟之感。
原来是“自然”在经过人的心理感觉加工后产生了美感,然而不同的经验会产生不同的感觉,而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对自然进行了一种再加工、再创造。
因而恋爱时的我们总会被一时的爱情所左右我们的审美观。
于是,偶然想起老师在第一节课时说过的:“是美的,就不是自
然的”。
实事果真如此,也许因为“美”这个词就是由我们心灵创造出来的,非自然的一种非物质的感觉,它本来就不是实物,单单只是一种只有我们人类才能产生出的一种“思想”而已。
但是我想,虽然“思想”只是“思想”,不能填饱肚子也不能给予我们什么物质享受,但是它却是我们心灵渴求的养料。
既然作为有思想的人类,我们就不能像一般的动物只追求物质生活,而使精神贫瘠,我们需要“美”,我们也需要“浪漫”,我们需要漫步于屋后的绿荫小道,也需要感受月光透过树叶洒落枝头的静谧。
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充斥着“美”。
还是那句老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
”
这一刻,这一课,我想,我懂得什么是“美”了。
2012级卫生法学
何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