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 考试题答案整理

古代文学 考试题答案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大一上)一、二:成句默写、成段默写(40分)三、名词解释(2道,共10分)(作者+内容+语言风格+思想+地位/别人对它的评价,150字左右)1、《战国策》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分12国策,33论。

记事起于战国初年到秦灭六国,约240年时间。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肯定他们在战国时代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反映士这一阶层的活跃,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文章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形象鲜明,叙事长于铺陈,善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214字)2、《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吕不韦和他的门客集中编写的一部论说性散文著作,道、儒、法、阴阳家思想成分居多,为杂家著作。

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又称《吕览》。

文章多记录秦国正在进行的统一天下的活动。

它出自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但文字朴素简练,与先秦其他的子书一样,多以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富有文学意味,在中国寓言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它在编书的方法和体例方面比以前有所创新,对于后世《太平御览》等类书的出现有很大的影响。

(213字)3、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188字)4、《古诗十九首》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产生于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这段时间,包括东汉末无名氏所作的十九首五言抒情诗,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内容上多表现游子思妇的离情别思与失意士人的羁旅愁怀,呈现复杂的时代特点,艺术表现手法上既继承了诗、骚的比兴传统,又吸取了汉乐府五言诗的长处,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171字)5、《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编成,共21篇。

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墨、法等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一部理论著作,《淮南子》的论说博奥深宏,无所不包,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行文多形容铺张,繁复有序,颇重语言的修饰和整饬,大量的排比句子,与陆贾贾谊等人的文章共开后世骈文之先河。

梁启超曾评价其为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269字)6、汉赋汉赋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散韵兼行。

有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之分,小赋多为抒情作品,大赋多写宫观园苑之盛和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篇末有时寄寓讽谏之意。

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它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并且往往将诗歌融入其中,形成新的体制。

代表作家有贾谊、司马相如、班固、张衡等。

汉赋与汉代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

(206字)7、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宏伟繁复的体制、句式的加长和“兮”字的大量运用。

它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与《诗经》并成为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

(225字)8、《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本书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分一百二十卷。

它叙述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二十九年的断代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

其精华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述,由此全面地展示了西汉盛世的繁荣和时代风貌。

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严谨有法,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的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形成了与《史记》截然不同的风格。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278)8、《诗经》《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按音乐的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将近500年的社会状况,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习风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开创了现实主义创作的道路。

诗经多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杂二言至八言不等,为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并呈现出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它在先秦只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才被称为“诗经”。

孔子对诗经的总的评价叫做“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7字)四、简单题(4题,共32分)1、《诗经》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

这些诗歌,不仅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盾。

二、赋、比、兴的手法。

赋的特点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在诗歌的创作中是直陈事物和情志的艺术。

比:一种是纯比体的,一种是为起修辞作用而在文中运用比喻和比拟。

“兴”的本意是“起”,在诗歌创作中,常常表现为托物起兴。

三个手法不是独立的,通常是赋中有比,通篇用兴的诗是没有的。

三、在句式和章法上:《诗经》以四言为主,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四言节奏感强,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诗经》多复沓结构,反复咏叹,层层递进,增强了音乐美和抒情效果,深化主题。

四、多种修辞手段的成功运用。

《诗经》中对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已相当成熟,例如对偶、比兴等。

五、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雅、颂多出自贵族之手,体现“雅乐”的威仪典重。

国风多来自民间,更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口语。

2、《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是什么?一、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

孟子善辩, 在辩论时他能够根据不同的对象, 揣摩对方的心理, 使用“相反相成”、“因势利导”、“欲擒故纵”等等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论辩, 用以争取主动, 驳倒对手, 加强说服力。

二、运用比喻、寓言阐明事理。

《孟子》善于运用大量生动确切的比喻和简洁深刻的寓言来说明复杂的事理。

三、语言简洁精炼, 概括性强。

孟子是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巨匠, 不仅能以堆确、凝炼的语言来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还能大冠地使用排偶句式、重复对比,使人物对话精彩传神。

四、长篇巨制, 论点明锐, 感情奔放, 气势充沛,是非分明。

结构上已初具长篇巨制的规模, 而且论点明确, 笔锋锐利,还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

3、《上林赋》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一、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式。

这篇作品总体上按时空顺序进行推移,先是写楚、齐两个诸侯王,然后重点表现天子的游猎。

二、主客观问答的结构形式与夸张笔法的通融。

三、句法灵活多变,句式长短不一。

尤其是,作者用大量的三言排比句式描绘天子狩猎活动,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首开风气之先。

四、创造了一种巨丽之美,充满了浪漫色彩的壮阔画面。

总之,司马相如这篇作品所创造的是一种巨丽之美,是充满浪漫色彩的壮阔画面,成为后世赋家争相效仿却又无法企及的楷模。

4、简述汉乐府诗歌的叙事手法。

一、生活镜头的选取。

在选择常见生活情节时别具慧眼,对于偶然性、突发性事件的捕捉也很有新意。

在选择叙事题材时,表现出明显的尚奇倾向。

对于那些来自异域的新鲜事物,诗人总是怀着惊异的目光去搜索,发现它们,并饶有兴致地写入作品。

二、故事情节完整曲折。

两汉乐府叙事诗多数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而不限于撷取一二个生活片断,那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

三、人物形象各具特色。

诗人运用了个性化的对话,注意细节描写,善于利用环境或景物做烘托,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形象,他们各具特点,绝无雷同。

四、寓言诗的创作。

两汉乐府有多首寓言诗,是汉乐府叙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寓言的形式叙事,成为两汉乐府诗的一个特点。

五、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

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

(+叙事成分相对增对,许多民歌都有情节,有的还描写了人物形象。

在叙述和抒情中插入情节。

;语言质朴浅白,往往使用口语,富于表现力,抒情真挚浓郁,有的直抒胸臆,有的以比兴、描写的手法抒情;在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局,变为杂言和五言为主。

杂言长短不拘,表现灵活;五言虽只比《诗经》增加了一个字,但音节单双配合,节奏、韵律富于变化,有增加了表现的容量。

)5、简述《战国策》文学成就。

一、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为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描写人物的特点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以完整细致、生动曲折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展示人物的形象和内在精神。

;注重人物的“奇策异智”和奇行异举。

二、辩丽横肆、明畅通俗的语言艺术。

大量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技巧加强修辞效果。

从而达到“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的效果。

三、源远流长的叙述文体。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新时期,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而且对后代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独树一帜的寓言文学。

谋士说客多以比喻及引用寓言、历史事件等手段循序渐进、铺张扬厉的说辞来陈述自己的见解,以达到政治目的。

且寓言大都即事编撰,独出心裁,比附现实,以表情达意。

用具体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力量,利于消除对方心理上的抵触感。

6、简述《庄子》的文风特色。

一、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丰富的寓言)《庄子》善于用寓言说哲理,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以各种各样的寓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的展示。

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

(奇绝的想像)。

《庄子》不仅寓言数量多,而且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

且寓言的主题具有多义性,寓言形象的客观含义往往超越作家的主观动机,形成形象大于思想的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