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室操作规范及消毒技术-可拷

实验室操作规范及消毒技术-可拷


使用电子接种器 可以减小气
溶胶产生 红外线热能灭菌 在最佳的杀菌温度1500ºF(815.6℃) 下,杀菌只需要5到7秒。
• 要高压灭菌和/或废弃标本及培养物应 放防渗漏医疗废物专用袋。 • 对实验室定期终末消毒。
• 尽量以塑料器皿代替玻璃器皿。 •应用塑料吸管替代玻璃吸管。

• 使用锐器时,要小心操作。 • 必须使用注射器和针头时,要采用锐器保护装置。
气溶胶的种类
飞沫核气溶胶 粉尘气溶胶
本身的毒力、浓度、大小、实验室条件等
★ 粒径> 100μm的飞沫沉降很快; ★ 粒径< 50μm的飞沫在0.4s内就扩散开了; ★ 粒径> 5μm的飞沫核能被呼吸道粘膜捕获; ★ 粒径< 5μm的飞沫核易被人吸入到达肺泡。
BSL-1/2实验室 安全操作及规范化管理
防止过度使用消毒剂!
• 正确使用化学消毒剂。 • 尽可能减少化学消毒剂的使用量。 • 应按产品说明书配制和使用。
耐受
Prions
细菌芽孢 Cryptosporidium parvum 分枝杆菌(如 TB,M.terrae ) 非脂类或小病毒(如脊 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 真菌(如,念珠菌属,曲霉属) 细菌繁殖体(如:金葡,绿脓)
蒸汽灭菌 气体灭菌 消毒剂水平 灭菌 (高,延时) 高效 中效 低效
敏感
亲脂类病毒或中等大小的病毒 (如:HSV,CMV,RSV,HIV,HBV)
消毒剂种类
• 高效: 杀灭所有微生物,除了大量细菌芽孢。 • 中效: 杀灭所有微生物,除了细菌芽孢。 杀灭多数细菌繁殖体和脂膜 • 低效: (亲脂性)或中等大小的病毒。 • 最低有效浓度: 能杀灭微生物的活性。
四、标本包装的打开
• 人员应受过防护培训。 • 备有消毒剂。 • 先检查容器的外观、标签是否完整,送检 报告单与内容物是否相符,登记详细的报 告单并处置方法。 • 接受标本应由2人进行。
避免感染性物质扩散的方法
• 接种环直径为2~3mm且完全闭合,柄 长度不超过6cm。 • 最好用一次性接种环。
含有感染性物质的安瓿的储存规范
• 含有感染性物质的安瓿不要浸入液氮。 • 传染性物质应保存在低温冰柜或干冰中。 • 从冷藏处拿出安瓿,要配戴手和眼睛保护装置。 • 拿出时应对外表面进行消毒。
显微镜观察薄膜和涂片
显微技术检测固定并染色的血液、 痰和排泄物等标本,可能存在未杀死涂 片上的所有微生物和病毒,应用镊子操 作,丢弃前消毒和/或高压灭菌。
开启装有传染性物质的安瓿的技术规范
• 首先消毒安瓿外表面。 • 安瓿里如有棉塞或纤维塞,先用砂轮在 安瓿外表面棉塞或纤维塞中部挫一划痕。
• 在手里垫一块酒精浸透的棉花再 握住安瓿,轻轻移去安瓿顶部并 按污染物处理。 • 如棉塞或纤维塞仍留在安瓿上, 用灭菌镊子除去。 • 向安瓿内缓慢加入液体以重悬内 容物,避免产生泡沫。
实验室感染的传播链
容器中的病原体 规程/设备 泄漏 规程/设备/消毒灭菌 传播 个人防护装备 感染途径/感染剂量 易感宿主 潜伏期 发病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相关感染的途径
实验室感染的传播链
容器中的病原体 规程/设备 泄漏 规程/设备/消毒灭菌 传播 个人防护装备 感染途径/感染剂量 易感宿主 预防接种 潜伏期 医学监测(隔离) 发病
" 对于感染性材料不能用吸管吹打。 " 工作台表面放一块具有吸收性能的 材料,用后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严禁用注射器吸液。
离心机的使用
离心分类 微速离心 低/ 高速离心 超速离心 转头转速 rpm ~15 ,00 0 2,000 ~20,000 ~120 ,000
离心可能造成的伤害途径
--
机械故障
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 技术规范及消毒技术
赵 卫 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
内容提要
• 注重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目的 • 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 • 生物安全柜的使用 • 感染性材料的操作与防护规范 • 消毒灭菌
实验室生物安全 操作者
操作对象 (病原体)
社区
环境
《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的目的?
• • • • 树立生物安全和生物安保意识 保护自己 保护同事 保护社区 保护环境
实验室的进入制度
★ 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进
入实验室和动物实验室。
★BSL-2门上生物危害标志。 ★ 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 ★ 与实验室工作无关的动物
不得带入实验室。
防护要求
实验室工作时,必须工作服或防护服。 严禁穿实验防护服离开工作区域。 不得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 日常服装不得和防护服放在同一柜子内。
•使用超声波破碎仪时,应有耳部听力保护装置。
子弹型耳塞
圣诞树型耳塞
宝塔型耳塞
组织研磨器的使用
• 使用玻璃的研磨器时,应戴上手 套,手里再垫上一块柔软的纱布 后操作。建议使用塑料的研磨器。 •组织研磨时,应该在生物安全柜里操作。
冰箱和速冻器的使用和保养
• 要定期除霜和清扫。
• 在清扫时应配戴面部保护装置并戴手套,清扫 后,冰箱抽屉内表面应消毒处理。 • 保存在冰箱里的容器标签应清楚; • 冰箱内的储存物应有详细的目录; • 严禁将易燃液体保存在冰箱里。
Laboratory Biosafe ty Manual 1st edition
• Laboratory Biosafety Manual, 3rd edition
- lab commissioning and certification - lab biosecurity concepts
1983
吸管和移液器的使用
" 应使用机械移液装置。
吸管和移液器的使用
" 吸管都应该有棉塞。
沿管壁慢慢加入液体,尽量靠近液面。 使用带有滤膜的加 样器或滤芯的Tips
避免吹打出吸管中残留的液体 避免吹吸混匀
吸管和移液器的使用
"污染的吸管浸 没在消毒剂 中,并浸泡一 定的时间。
使用吸管盒
吸管和移液器的使用
办公室
防护要求
接触感染性的材料时,应戴上合适的手 套。手套用完后,应先消毒再摘除。
防护要求
戴安全眼镜、面罩(面具)或其他防护设备。 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前,都必须洗手。
防护要求
禁止在实验室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 处理隐形眼镜。
有关操作的指导原则
严禁用口吸移液管, 严禁舔标签。
所有操作尽量减少气溶胶。 制订处理溢出物的操作程序。 污染的液体在排放到生活污水管道以前 必须清除污染。 没有污染的文件纸张,才能带出实验室。
• 化学消毒灭菌 液体化学试剂杀灭微生物繁殖体或芽孢 对象:物体表面、空气和污染物等 方式:擦洗、熏蒸和浸泡等 • 物理消毒灭菌 紫外线、高压蒸汽灭菌、焚烧和 HEPA过滤除菌等。
化学消毒
抗菌剂: 抑制生长和繁殖的制剂。 杀灭微生物的化学品或化学混 消毒剂: 合物,不一定杀灭其芽孢。常 用于非生命物体或其表面。 化学杀菌剂:杀灭微生物的化学品或化学混合物。 灭菌剂: 能够杀灭微生物的化学品或化学混合物。
-- 实验器材故障 -- 产生气溶胶; -- 操作者失误。
操作
★ 放到适宜的位置和高度;
★ 离心管最好使用塑料制品;
• 注意转头盖与转头型号是否匹配; • 空离心桶配平时应该用蒸馏水或70%乙醇, 不使用盐水和次氯酸盐溶液。
操作
★离心管内液面水平距管口应留出一定空隙;
★检查离心杯内表面有无污物,转头有无腐蚀点、裂缝; ★离心桶、转头和离心机腔用后应消毒。
对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要高度警惕离 心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风险 !! --大型离心机上应加装负压罩,通过过滤系统排除;
使用带 密封盖 的离心 机 使用离心杯 带螺旋口盖子的离心管
微型离心机放在安全柜内离心;
-- 如不能在安全柜内离心也无负压
罩,则必须将密封的转头在安全柜内装 载、平衡、密封和打开;
-- 所有的离心管必须带盖密封,尽 可以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盖子。
搅拌器、振荡器、混匀器 和超声波破碎仪的使用
• 管子、盖子、杯子或瓶子都应该保持完好; • 在混匀、振荡和超声波破碎过程中,器皿内的压力 会增大,最好使用塑料的;
• 在生物安全柜里操作。 • 在操作结束后,应在生物安全柜里开启容器。
用过的针头禁止折弯、剪断、折断、重新 盖帽,禁止用手直接从注射器取下。 用过的针头必须直接放入防穿透的容器中。 非一次性利器必须放入厚壁容器中并运送 到特定区域消毒,最好进行高压消毒
最容易犯的错误
血清分离的实验技术规范
• 戴手套、眼睛和粘膜保护装置。 • 吸管用后浸在消毒液里,浸泡足够的时间。 • 血凝块的废弃标本管,加盖后放到防渗漏的容器 中,以备高压或焚烧。
•盖子或塞子盖好后不应有液体渗漏。
• 容器贴上标签,标明样品名称、采集 日期、编号等。 • 表格或说明不要绑在容器外面,应单 独放防水袋内。
二、标本在实验室内运输
★ 用金属或塑料材质二层容器包裹。 ★ 第二层容器中有标本容器支架。 ★ 第二层容器耐高压或抗化学消毒剂腐蚀。
三、标本的接收
• 大量标本,应在专用的房间或区域接受 (不能在BSL-1实验室)。 • 操作人员穿防水的防护服,戴口罩、眼 罩、手套; • 根据病原微生物或标本级别在相应级别 实验室的安全柜内打开。
少量溢洒 用吸收纸巾立即处理
用浸满消毒液的毛巾或纱布对生物 安全柜工作台面、后壁、侧壁、观察窗 进行擦洗。 工作面消毒后应更换手套。
生物安全柜内感染性材料溢洒的处理
大量溢洒 液体会通 过生物安全柜 前面或后面的 格栅流到下面 去。
在确保生物安全柜的排水阀被关闭 后,可将消毒液倒在工作台面上,使液体 通过格栅流到排水盘上。 所有接触溢出物品的材料都要进行消 毒和/或高压灭菌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