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史的教学策略
————————————————————————————————作者:————————————————————————————————日期:
浅谈科学史的教学策略-科学论文
浅谈科学史的教学策略
王平中
小学科学涉及了许多科学史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充分挖掘科学史的教育价值,能使学生对科学发展有更完整的认识,进而理解科学知识的相对性,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增强探索科学的兴趣、合作的意识和交往沟通的能力。
在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于科学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忽略这一部分的教学。
一、当前科学史教学中的主要误区
在许多课堂中,教师往往关注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环节的教学,对于如何处理教材中出现的科学史内容,往往存在许多误区。
1.把科学史等同于科学故事
科学史可以增加科学教学的趣味性,科学故事可以诱发儿童对神奇的科学世界的向往,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能够诱发儿童热爱科学、向往科学事业的故事,对于他们的科学学习并不见得有很大的帮助,相反,某些以讹传讹的故事对于深入理解科学理论还是有害的。
有些故事往往过于强调科学发现的偶然性、机遇性,使人们忽略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
2.把科学史作为知识点传授并加以考查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科学史像对待科学课程中其他知识一样应试化,忽视科学史的人文价值。
教师认真讲述科学家的出生年月、生平事迹、后人对他的评价等,让学生阅读、划出重要内容并记住,然后在考试时以题目形式出现,用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物理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
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
科学史教育更应是如此。
3.把科学史作为科学教学的附属品或泛化
在教学科学史时应防止两种倾向,一种倾向认为科学史教育是科学教育的附属品,可有可无,与整体教育无关,甚至会影响教学质量。
另一种倾向是把所有的知识都牵强附会地与科学史教育联系起来,为兴趣而兴趣,喧宾夺主,淡化了一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与目标,本末倒置,从而削弱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二、融入科学史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张红霞博士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阐述过科学史学习的意义,她认为学生学习科学史有两层意义:一是理解科学自身的特点,包括科学发展的过程性、积累性和可修正性;二是理解科学的人文性,能够让孩子们理解科学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与人的发展紧密相关。
对于小学科学教育而言,后者具有更基本、更普遍的教育意义。
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对培养他们实证意识、不浮躁、克服困难的精神有一定的榜样和激励作用。
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发展史中那些改变了社会生活的历史事件,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科学与生活的结合如此紧密,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正确的科学决策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巨大,从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重视学习科学技术,逐渐强化社会参与感和责任感。
教师应从三个维度去挖掘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教育过程中也应该达成三维目标:
知识:增进对科学史的了解,科学技术进步史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在介绍科学史时,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通过模拟科学家的研究过程,让学生进行探究,充分体验探究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科学史,学习科学家那种细致观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1.把握介入时机
科学史的学习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哪个环节介入,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以及课堂生成等因素综合考虑、精心设计。
教学“电和磁”内容时,教师在导入环节让学生先尝试:把导线拉直放在指南针上方与磁针指向一致,接通电源,观察磁针有什么现象?当电流增大时,磁针偏转的角度有什么变化?断开电流,磁针又有什么变化?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观察到现象,并产生了问题。
随后,教师介绍一百多年前,奥斯特在这个实验中的偶然发现。
他通过不断尝试、反复研究,终于发现了电可以转化为磁,简单的实验背后,反映了科学家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
这样的科学史教育,重在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发现需要不断实验、细心观察、勤于探索。
2.重演科学过程
教学“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一规律,教师采取的策略是:
第一步,复习放大镜知识,提出问题:你见过能无限放大物体的放大镜吗?
第二步,学生在固定的一条线段一侧尝试画弧线,通过画一画的方式,他们直观地看到,凸度是有限度的,比球形大一些,但不是无限的,太大了就会像小山一样,形成不了弧面,从而认识到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不能无限放大。
教师补充:科学家研究发现,一个放大镜最大能把物体放大25倍左右。
那么,
怎样放得更大呢?学生猜想:可以用两块放大镜叠加。
于是,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猜测的方法尝试观察。
第三步,认识“显微镜的发明过程”。
在学生用两块放大镜组成简易显微镜之后,教师小结:这种简单的显微镜最大能把物体放大到200倍左右,可是人们的好奇心远远不能满足,怎样放得更大呢?教师鼓励学生提出新的猜想,如用一块凸透镜加一块凹透镜组合。
第四步,了解科学家的尝试。
用一块凸透镜加一块凹透镜,能把物体放得更大,于是,光学显微镜诞生了。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整理显微镜的发展历史:放大镜(凸)——早期显微镜(凸+凸)——光学显微镜(凸+凹)——电子显微镜。
学生认识到,放大镜、早期显微镜、光学显微镜都是利用透镜对光折射而产生物像的。
这样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梯度以及科学史的发展过程,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实践经历,教学充满了魅力,三维目标真正落实到位。
3.感悟科学精神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科学知识,增长科学探究能力,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并领悟科学的本质。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在课堂中巧妙利用科学史,使学生感悟到历史长河中科学知识形成的曲折历程。
树木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的看法不一,有的认为是根吸收土壤中的养料,有的认为叶子也可以制造养料,只是说不清理由。
产生了这些问题,教师应及时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现海尔蒙特和“柳树实验”漫画、“普
利斯特利实验”动画和其格豪斯实验的漫画,并且较为详细地讲述这三位科学家的探究过程。
光合作用的发现经历了多年,学生从中领悟到科学发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几代科学家长时间的实验、观察才能总结出来。
同时,学生也开始明白,科学的发展凝聚了科学家的艰辛劳动,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就不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利用某一历史事件、某一特定环境或某位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测,模拟历史上某一科学概念或理论的研究过程,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和技能。
比如“摆的研究”内容,教师首先为学生介绍伽利略,介绍他无意中观察到教堂吊灯的往返摆动,并回家用铅块和细绳进行模拟。
此时,教师出示三个不同的摆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摆快慢不同,于是学生像伽利略一样提出问题“吊灯摆动的快慢和什么有关呢?”接下来,学生讨论后提出许多猜测:可能与摆锤的重量有关,与摆线的长度有关,与摆的角度有关……之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经过实验得出结论:摆的快慢(周期)和摆长有关、和摆重无关、和摆动幅度无关。
交流讨论之后,教师再向学生介绍当时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学生可进行模仿实验,并与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法进行对比,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法。
课结束前,教师进一步讲述伽利略为科学研究做出的巨大贡献,人们正是根据伽利略的发现做成了摆钟,有了精确的计时工具。
课后,学生通过网络、图书等途径了解伽利略的生平事迹,体会科学家善于思考、思维缜密、敢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4.扩充史实渠道
(1)科学阅读是科学史融入教育的良好渠道。
阅读科普读物、科学文章、科学童话、科学故事等,可以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
科学史本身就是丰富的科学阅读素材,很受学生欢迎。
教师要鼓励学生了解科学家对某一问题的想法和做法,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科学学习和科学家工作的联系,更好地体会科学家的工作。
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从科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学习《电》单元时,教师可布置学生搜集爱迪生、伏特、富兰克林等科学家的图书或故事,再把学生搜集的资料布置在实验室的宣传板报栏目或图书角,供学生课余学习。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简要介绍科学家的故事,以及自己受到的启发。
教师还可以根据各个年级的科学史内容,制定各年段的科学阅读书目,精心搜集有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建立网络资源库,发动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科学阅读或网上点击观看。
(2)开发各种资源,多种形式进行科学史教育。
一是充分挖掘小学语文、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中的科学史内容。
二是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学史教育,如课外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搜集科学史资料,以编写科学小报、课堂交流等形式来介绍科学家的重要事件或科学发展的历史。
三是安排科学史讲座或者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史,通过课堂内外的融合,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充分体会科学史的丰富内涵,充分发挥科学史的育人功能。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乍浦实验学校
(31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