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包括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影响与分布。

1985年莱维提出“全球化”概念来形容这一变化,尽管“全球化”针对的主要是经济领域,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一些非经济领域的全球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经济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带动教育体制的变革。

当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现实与必然后,教育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大势所趋。

中国面对这一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势在必行,然而面对中国的现状,我们有应该何去何从呢?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制定科学发展的战略和规划
必须尽快确定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

要从思想、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切入,创造条件,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接轨,争取和扩大话语权。

要根据国情,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积极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要积极参与到高等教育国际研究与行政组织中去,发挥推动、协调和组织的作用。

同时,在规划的制订与实施中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保护、引进与输出以及短期应对与长期发展的关系,不可照搬西方模式。

必须尽快制定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施规划。

从本质上讲,高等教育国际化应当是一种各国文化平等、双向的融合过程,而不应是某一个国家的一种文化的泛世界化过程。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结果应当是一种包含着差异的辩证统一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完全一致”。

只要我们把握和利用好这一国际化发展趋势,一种各国文化教育既相互独立、各具特色,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必将到来。

二、构建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必须构建国际化的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努力培养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不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了解世界他国文化、能够突破文化差异的障碍吸取人类文明成果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在培养目标上,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树立世界公民意识,同时加强外语能力、交际能力、专业知识和素质及管理经验的教育,尤其是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把握国际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的高层次人才和符合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的劳动力。

首先,课程结构要国际化。

要在国际化理念指导下,调整优化现有课程结构,淘汰陈旧落后的课程,增加具有国际化内
容的课程。

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双向、多向互动
1、通过高校研究生、教师、科研人员的国际交流展开。

展开合作研究,互相协作、互通有无,共同提高。

2、技术援助合作。

通常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技术指导、帮助,以先进或发达的技术帮助落后或发展中国家的科技进步,这种合作同时也对援助方有益。

3、各种短、中、长期的培训。

通过培训把最新的知识、技术广为传播,增进受培训者的技能,包括观念和知识的更新。

4、扩大接收外国留学生的规模。

要利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对世界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吸引力的契机,大力发展我国的留学生教育。

同时,适度增加在海外的汉语考试中心的数量,为外国人提供从事汉语教学、来华留学或以汉语为工作语言的资格证书,作为学习或聘用机构录取人员的依据。

5、加速推进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具体抓手有:(1)将汉语国际推广列入国家和平发展战略之中。

充分利用我国悠久的文化资源,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智慧和魅力,这也是扩大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2)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性研究。

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和对外汉语教材,还要有一套高效率的教学方法。

(3)积极与海外汉学界互动。

在海外,汉语国际推广最主要的支持者就是海外汉学家,这就要求做到,一是把对海外汉学的研究作为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加大对海外汉学家来华访问支持的资金力度。

四、明确教育定位,实现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

中国的教育开放势必为高等教育带来激烈的竞争,促使高等教育机构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明确自身定位。

以教育服务提供者的身份参与国际、国内教育市场的竞争。

国际商学院从建院开始,就定位于国际化教育服务机构,为适应中国入世后人才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而设立专业。

在具体课程上强调市场化、实用化,教学计划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加以调整。

并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融合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学院在教育市场竞争力。

面对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变的越来越重要。

然而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多接触一些国际化教育的课程,例如在网上收看一些哈佛等国际名牌大学的开放课程,以丰富我们的视野,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做好充分准备,也为我们的人生未来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