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化蛋白质代谢

生化蛋白质代谢

第五章蛋白质代谢第一节概述一、主要途径1.蛋白质代谢以氨基酸为核心,细胞内外液中所有游离氨基酸称为游离氨基酸库,其含量不足氨基酸总量的1%,却可反映机体氮代谢的概况。

食物中的蛋白都要降解为氨基酸才能被机体利用,体内蛋白也要先分解为氨基酸才能继续氧化分解或转化。

2.游离氨基酸可合成自身蛋白,可氧化分解放出能量,可转化为糖类或脂类,也可合成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合成蛋白是主要用途,约占75%,而蛋白质提供的能量约占人体所需总能量的10-15%。

蛋白质的代谢平衡称氮平衡,一般每天排出5克氮,相当于30克蛋白质。

3.氨基酸通过特殊代谢可合成体内重要的含氮化合物,如神经递质、嘌呤、嘧啶、磷脂、卟啉、辅酶等。

磷脂的合成需S-腺苷甲硫氨酸,氨基酸脱羧产生的胺类常有特殊作用,如5-羟色胺是神经递质,缺少则易发生抑郁、自杀;组胺与过敏反应有密切联系。

二、消化外源蛋白有抗原性,需降解为氨基酸才能被吸收利用。

只有婴儿可直接吸收乳汁中的抗体。

可分为以下两步:1.胃中的消化:胃分泌的盐酸可使蛋白变性,容易消化,还可激活胃蛋白酶,保持其最适pH,并能杀菌。

胃蛋白酶可自催化激活,分解蛋白产生蛋白胨。

胃的消化作用很重要,但不是必须的,胃全切除的人仍可消化蛋白。

2.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

肠分泌的碳酸氢根可中和胃酸,为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羧肽酶、氨肽酶等提供合适环境。

肠激酶激活胰蛋白酶,再激活其他酶,所以胰蛋白酶起核心作用,胰液中有抑制其活性的小肽,防止在细胞中或导管中过早激活。

外源蛋白在肠道分解为氨基酸和小肽,经特异的氨基酸、小肽转运系统进入肠上皮细胞,小肽再被氨肽酶、羧肽酶和二肽酶彻底水解,进入血液。

所以饭后门静脉中只有氨基酸。

三、内源蛋白的降解1.内源蛋白降解速度不同,一般代谢中关键酶半衰期短,如多胺合成的限速酶-鸟氨酸脱羧酶半衰期只有11分钟,而血浆蛋白约为10天,胶原为1000天。

体重70千克的成人每天约有400克蛋白更新,进入游离氨基酸库。

2.内源蛋白主要在溶酶体降解,少量随消化液进入消化道降解,某些细胞器也有蛋白酶活性。

内源蛋白是选择性降解,半衰期与其组成和结构有关。

有人认为N-末端组成对半衰期有重要影响(N-末端规则),也有人提出半衰期短的蛋白都含有一个富含脯氨酸、谷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区域(PEST区域)。

如研究清楚,就可能得到稳定的蛋白质产品。

四、氨基酸的吸收食用蛋白质后15分钟就有氨基酸进入血液,30到50分钟达到最大。

氨基酸的吸收与葡萄糖类似,有以下方式:1.需要载体的主动转运,需要钠,消耗离子梯度的势能。

已发现6种载体,运载不同侧链种类的氨基酸。

2.基团转运,需要谷胱甘肽,每转运一个氨基酸消耗3个ATP,而用载体转运只需三分之一个。

此途径为备用的旁路,一般无用。

第二节脱氨和脱羧氨基酸失去氨基称为脱氨,是机体氨基酸分解代谢的第一步。

绝大多数氨基酸先脱氨生成α-酮酸,再氧化或转化为其他物质。

有氧化脱氨和非氧化脱氨两类,前者普遍存在,后者存在于某些微生物。

一、氧化脱氨(一)过程:氨基酸在氨基酸氧化酶催化下脱氢生成亚氨基酸,再水解生成酮酸和氨。

脱下的氢由黄素蛋白传递给氧,生成过氧化氢,再分解为水和氧。

总反应如下:2氨基酸+O2=2酮酸+2NH3过氧化氢也可氧化酮酸生成脂肪酸和二氧化碳。

(二)有关酶1.L-氨基酸氧化酶:可催化多数氨基酸,但甘氨酸、侧链含羟基、羧基、氨基的氨基酸无效,需专门的酶。

以FAD或FMN为辅基,人的酶以FMN为辅基。

2.D-氨基酸氧化酶:存在于肝、肾,以FAD为辅基。

3.氧化专一氨基酸的酶:如甘氨酸氧化酶、D-天冬氨酸氧化酶、L-谷氨酸脱氢酶等。

后者重要,分布广泛,活力高,受别构调节,能量不足时激活,加快氧化。

以NAD或NADP为辅酶,不需氧,通过呼吸链再生。

在体外可用于合成味精。

二、非氧化脱氨1.还原脱氨:严格无氧时氢化酶催化生成羧酸和氨。

2.水解脱氨:水解酶催化,生成α-羟酸和氨。

3.脱水脱氨:丝氨酸和苏氨酸在脱水酶催化下生成烯,重排成亚氨基酸,自发水解生成酮酸和氨。

脱水酶以磷酸吡哆醛为辅基。

4.脱巯基脱氨:半胱氨酸在脱硫氢基酶催化下脱去硫化氢,重排、水解,生成丙酮酸和氨。

5.氧化-还原脱氨:两个氨基酸一个氧化,一个还原,脱去两个氨,生成酮酸和脂肪酸。

三、脱酰胺作用谷氨酰胺酶和天冬酰胺酶可催化脱酰胺,生成相应的氨基酸。

此酶分布广泛,专一性强。

四、转氨基作用1.定义:指α-氨基酸和酮酸之间氨基的转移作用。

氨基酸的α-氨基转移到酮酸的酮基上,生成酮酸,原来的酮酸形成相应的氨基酸。

转氨作用普遍存在,除甘氨酸、赖氨酸、苏氨酸和脯氨酸外都参与转氨,对其分解及合成有重要作用。

2.转氨酶:种类很多,多需要谷氨酸,对另一个氨基酸要求不严,以活力最大的命名。

其反应是可逆的,由浓度控制。

都含磷酸吡哆醛,乒乓机制。

吡哆醛还参与脱羧、脱水、脱硫化氢及消旋等反应。

五、联合脱氨指脱氨与转氨联合,是氨基酸降解的主要方式,有两种方式:1.氨基酸先转氨生成谷氨酸,再由谷氨酸脱氢酶脱去氨基。

普遍存在。

2.腺苷酸循环:氨基转给谷氨酸,再生成天冬氨酸,与次黄嘌呤核苷一磷酸生成腺苷酸代琥珀酸,再裂解成腺苷酸和延胡索酸。

腺苷酸水解成次黄嘌呤核苷酸,放出氨;延胡索酸水化、氧化再生草酰乙酸。

此途径主要存在于肌肉和脑,其腺苷酸脱氨酶活性较高。

肝脏谷氨酸脱氢酶活力高,但90%转化为天冬氨酸。

六、脱羧少数氨基酸先脱羧生成一级胺。

此反应由脱羧酶催化,含磷酸吡哆醛,专一性强,每种酶只催化一种L-氨基酸。

此酶在各种组织中普遍存在,生成的胺有重要生理作用,如脑中谷氨酸脱羧生成的γ-氨基丁酸是神经递质。

第三节氮的排泄氨对机体有毒,特别是对脑。

血液中1%的氨即可使神经中毒。

水生动物可直接排氨,陆生动物排溶解度较小的尿素,卵生动物排不溶的尿酸。

一、氨的转运(一)谷氨酰胺合成酶将氨与谷氨酸合成谷氨酰胺,消耗一个ATP。

谷氨酰胺中性无毒,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血液运到肝脏后被谷氨酰胺酶分解,放出氨。

(二)肌肉通过葡萄糖-丙氨酸循环转运氨。

氨经谷氨酸转给丙氨酸,运到肝后再转氨生成谷氨酸。

丙酮酸异生为葡萄糖返回肌肉。

这样肌肉活动产生的丙酮酸和氨都得到处理,一举两得。

二、尿素的生成1.在线粒体中氨甲酰磷酸合成酶I将氨和CO2合成氨甲酰磷酸,消耗2个ATP。

N-乙酰谷氨酸是此酶的正调节物。

酶II在细胞质,与核苷酸的合成有关。

2.氨甲酰磷酸与鸟氨酸形成瓜氨酸和磷酸,由鸟氨酸转氨甲酰酶催化,需镁离子。

3.瓜氨酸出线粒体,进入细胞质,与天冬氨酸生成精氨琥珀酸。

精氨琥珀酸合成酶需镁离子,消耗1个ATP的两个高能键。

4.精氨琥珀酸裂解酶催化其裂解,生成精氨酸和延胡索酸。

5.精氨酸酶催化水解生成鸟氨酸和尿素。

6.总反应为:NH4++CO2+3ATP+Asp+2H2O=尿素+延胡索酸+2ADP+2Pi+AMP+Ppi共除去2分子氨和1分子CO2,消耗4个高能键。

前两步在线粒体中进行,可避免氨进入血液引起神经中毒。

此途径称为尿素循环或鸟氨酸循环,缺乏有关酶会中毒死亡。

三、其他途径爬虫和鸟排泄不溶的尿酸,可保持水,但耗能高。

具体见核酸代谢。

此外,蜘蛛排鸟嘌呤,某些鱼排氧化三甲胺,高等植物合成谷氨酰胺和天冬酰胺,储存体内。

第四节碳架氧化20种氨基酸分别以5种物质进入三羧酸循环:丙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甘氨酸、半胱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和色氨酸生成乙酰辅酶A,精氨酸、组氨酸、谷氨酰胺、脯氨酸和谷氨酸生成α-酮戊二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生成琥珀酰辅酶A;苯丙氨酸和酪氨酸还生成延胡索酸;天冬氨酸和天冬酰胺生成草酰乙酸。

分解主要在肝和肾进行,某些中间物可转化为糖、酮体及生物活性物质,见下节。

氨基酸脱羧形成胺后不能进入三羧酸循环。

一、乙酰辅酶A途径(一)由丙酮酸生成乙酰辅酶A1.丙氨酸:由谷丙转氨酶转氨生成丙酮酸2.丝氨酸:脱水脱氨生成丙酮酸,由丝氨酸脱水酶催化,含磷酸吡哆醛。

3.甘氨酸:可接受羟甲基,转变成丝氨酸。

由丝氨酸转羟甲基酶催化,以磷酸吡哆醛为辅基,甲烯基四氢叶酸为供体,需锰。

此途径主要作为丝氨酸的合成途径,甘氨酸的分解主要是作为一碳单位供体,由甘氨酸裂解酶裂解生成甲烯基四氢叶酸和二氧化碳及氨,次要途径是氧化脱氨生成乙醛酸,再氧化成甲酸或草酸。

甘氨酸与谷胱甘肽、肌酸、胆碱、嘌呤、卟啉的合成都有关系。

4.苏氨酸:由苏氨酸醛缩酶裂解成甘氨酸和乙醛,乙醛可氧化成乙酸再生成乙酰辅酶A。

也可脱水生成α-酮丁酸,或脱去脱羧形成氨基丙酮。

5.半胱氨酸:可转氨生成β-巯基丙酮酸,再由转硫酶脱去硫化氢生成丙酮酸。

也可先氧化成半胱氨酸亚磺酸,再转氨、脱去亚硫酸形成丙酮酸。

产生的硫化氢要氧化成亚硫酸,再氧化成硫酸,由尿排出。

(二)由乙酰乙酰辅酶A生成乙酰辅酶A1.苯丙氨酸:由苯丙氨酸-4-单加氧酶催化生成酪氨酸,消耗一个NADPH。

2.酪氨酸:先转氨生成4-羟苯丙酮酸,再氧化、脱羧、开环,裂解成延胡索酸和乙酰乙酸。

延胡索酸进入三羧酸循环,乙酰乙酸由琥珀酰辅酶A活化生成乙酰乙酰辅酶A,硫解形成两个乙酰辅酶A。

3.亮氨酸:先转氨、脱羧生成异戊酰辅酶A,再脱氢、末端羧化、加水生成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 CoA),裂解成乙酰乙酸和乙酰辅酶A。

4.赖氨酸:先由两条途径生成L-α-氨基己二酸半醛,其一是与α-酮戊二酸缩合成酵母氨酸,再放出谷氨酸;其二是先脱去α氨基再环化、开环,将氨基转移到α位。

生成半醛后氧化成酸,转氨生成α-酮己二酸,脱羧生成戊二酰辅酶A,脱氢、脱羧形成巴豆酰辅酶A,最后水化、脱氢成乙酰乙酰辅酶A。

5.色氨酸:较复杂,先氧化,依次脱去甲醛、丙氨酸,最后形成α-酮己二酸,生成乙酰乙酰辅酶A。

其11个碳原子共生成一个乙酰乙酰辅酶A,一个,4个二氧化碳和一个甲酸。

二、α-酮戊二酸途径,由精氨酸、组氨酸、谷氨酰胺、脯氨酸和谷氨酸5种。

1.精氨酸:由精氨酸酶水解成鸟氨酸和尿素,再转氨生成谷氨酸γ半醛,由脱氢酶氧化成谷氨酸,转氨或脱氨形成。

α-酮戊二酸。

2.组氨酸:组氨酸分解酶脱去氨基形成尿刊酸,再水合、开环生成N-甲亚氨基谷氨酸,谷氨酸转甲亚氨酶催化转给四氢叶酸,形成谷氨酸。

3.谷氨酰胺:可由谷氨酰胺酶水解;可将酰胺转给α-酮戊二酸,生成两个谷氨酸;也可转到α-酮戊二酸的γ-羧基上,形成的γ-酮谷酰胺酸可水解生成α-酮戊二酸。

4.脯氨酸:先由脯氨酸氧化酶形成双键,再加水开环形成谷氨酸γ半醛,用NAD氧化成谷氨酸。

三、琥珀酰辅酶A途径,有甲硫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

1.甲硫氨酸:与ATP生成S-腺苷甲硫氨酸,转甲基后水解,生成高半胱氨酸,在胱硫醚-β-合成酶催化下与丝氨酸合成胱硫醚,胱硫醚-γ-分解酶催化脱去半胱氨酸和氨基,生成α-酮丁酸,脱羧成丙酰辅酶A,丙酰辅酶A羧化酶催化生成D-甲基丙二酰辅酶A,消旋酶生成L-型,变位生成琥珀酰辅酶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