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旋翼无人机市场调查
动力系统 主体
控制系统
动力(锂电及充电器)
电子调速器
桨
机架
脚架
云台
手动控制
遥控接收器
遥控 主控
OSD(On Screen Display)
FPU
图传
图传接受器
GPS
监视器
飞行控制器
IMU
电子陀螺
LED状态显示
地面站
其它辅助设备:电台、Wifi模块等、增益天线、跟踪天线、HDMI转AV模块
一、多旋翼无人机概述
从广义上讲有翼导弹也可以算一种无人驾驶的飞机,但本报告 所提及的无人机主要是指没有驾驶员的飞机
广义无人机 狭义无人机
航模
一、多旋翼无人机概述
1.2 无人机分类及特点介绍
固定翼(fixed wing) 固定机翼+摆翼 自稳定系统 完整驱动系统 桨+助推发动机
续航时间长 飞行效率高载荷大
需长距离跑道
直升机(helicopter)
三、四旋翼研究现状
3.2 国外研究机构(三)
麻省理工: Abraham Bachrach, Nicholas Roy等人设计了一种能够完成室内定 位、建图和避障的四旋翼无人飞行器,该飞行器通过激光雷达获得 周围的环境信息,并通过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 building, SLAM)算法进行飞行器室内定位,并建立环境的3D地 图,根据环境信息进行障碍物判断和路径规划,进而在室内无法接 收到GPS信号的情况下进行自主飞行,并能够实现避障等功能。 研究重点:自主飞行、编队飞行 代表:Kinect Quadrocopter MIT(麻省理工和华盛顿大学合作)、 MIT Quadrocopter(麻省理工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
三、四旋翼研究现状
3.2 国外研究机构(六)
DraganFlyer X4是美国Draganfly Innovation Inc.设计的一种超级 遥控摄像飞机,具有惊人的性能和良好的稳定性,它轻便小巧易于 携带,质量为680g,最大长度约77.5cm,有效载荷为250g。可用来 测量、工业测绘、军事侦察、空中摄影等;机载高性能处理器可以 运行数千行代码并且接收传感器(三个加速度计,三个陀螺仪,一 个气压传感器)输出的信息并加以处理。操作者使用手持式控制器 可以控制它飞行的方向、速度大小,也可以调整飞行的高度。可以 做到自动平衡, 4 定点悬浮,如果控制失效自动着陆系统,同时 这个设备可以通过无线向你的手机发射视频信号,可以通过控制器 实时进行放大查看等操作。
三、四旋翼研究现状
3.1 四旋翼研究历史
四轴飞行器的概念几十年前就已经出现,但是因为同时期的技 术水平限制,大型的四轴飞行器制造难度很高,性价比远远低于固 定翼飞行器和直升机飞行器,因此历史上前期一直没有大型的四轴 飞行器诞生;
2002年前后,随着微机电系统(MEMS)的成熟,以及电池和无 刷电机等技术的发展,电动微型(直径小于1米,重量小于2kg)四 轴飞行器被发现是一种效率极高的飞行器,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关 注;
可以垂直起降,不需要弹射器、发射架进行发射,可悬停、侧飞、倒 飞;
飞行高度低,具有很强的机动性,执行特种任务能力强; 结构简单控制灵活,成本低,螺旋桨小,安全性好,拆卸方便,且 易于维护。
二、四旋翼无人机概述
2.2 四旋翼飞行原理
四旋翼是一个4输入6输出的欠驱动系统
输入 四旋翼
输出 垂直运动 俯仰运动 滚转运动 偏航运动 前后运动 侧向运动
三、四旋翼研究现状
3.2 国外研究机构(四)
斯坦福: 斯坦福大学Gabriel M.Hoffmann, Steven W. Waslander, Michael P.Vitus等人设计了一种能在室外自主飞行的四旋翼无人飞行器,该 飞行器通过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对GPS/INS/Ec提供的信息进行融合, 从而进行飞行器的稳定控制。该飞行器能够通过预先设定好的航路 点在室外完全自主飞行,并通过Wi-Fi将飞行参数和图像信息实时传 送回地面飞行控制站。 重点:自主航点跟踪、多机协同飞行 代表:
1.4 多旋翼控制系统改进历程
20世纪90年代之前,惯性导航系统一般是十几公斤的大铁疙瘩; 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微机电系统(MEMS)研究的成熟,几克重 的MEMS惯性导航系统被制作了出来,使得多旋翼飞行器的自动控制 器可以做了; 但是MEMS传感器数据噪音很大,不能直接读出来用,于是人们又花 了一些年的时间研究MEMS去噪声的各种数学算法; 这些算法以及自动控制器本身通常需要速度比较快的单片机来运行, 于是人们又等了一些年时间,等速度比较快的单片机诞生; 接着人们再花了若干年的时间理解多旋翼飞行器的非线性系统结构, 给它建模、设计控制算法、实现控制算法; 直到2005年左右,真正稳定的多旋翼无人机自动控制器才被制作出 来。
二、四旋翼无人机概述
2.3 四旋翼控制方法
PID控制 鲁棒控制 模糊控制 非线性控制 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
二、四旋翼无人机概述
2.4 四旋翼应用
航空摄影:摄像、照相等 农业:农作物监测、喷洒、牧群监测与驱赶 海岸警卫:搜寻、海岸巡逻、海界标监测 环境保护:污染及土地状况监测 海关与税收:非法走私监视 电力公司:电力传输线检查 消防与森林防护:火情检测、偶发事件控制 渔业:渔业保护 天然气与石油供给公司:地面监测、输油管路安全 信息服务商:新闻与图片、特殊野外生活图片 救生船协会:事故调查、导航与控制 地方政府:普查、灾害控制 城市服务:大气参数采集与检测、分析 交通管理部门:道路交通检测与控制 警察部门:失踪人员搜寻、安全与突发事件监视 普查机构:地理、地质、考古勘定 河道管理部门:水路即水情监测、洪水与污染控制 水务部门:水务与水管道监测
代表:E4、X4
三、四旋翼研究现状
3.2 国外研究机构(七)
MD4-200是德国microdrones公司研发的微型无人飞行器,机体和云 台完全采用碳纤维材料制造,这种材料拥有更轻的重量和更高的强 度,也使MD4-200具有抗电磁干扰的能力,如图1.2所示。飞行时间 不低于20分钟。MD4-200的核心是AAHRS(姿态、高度及航向参考系 统),集成了加速度计、陀螺仪、磁力计、气压计、湿度计、温度 计等多种高精度传感器和卓越的控制算法,md4-200的操控因而变得 非常简单。可制定飞行航线规划,让飞行器按照预设的航线自动飞 行。采用选配的GPS系统能够实现空间位置锁定与自动航点导航功能, 还可以选择以microSD卡作为记录器的飞行记录仪来实时记录和分析 飞行数据,所有重要的飞行数据都可以下载到数据中心,包括电池 状态、高度、姿态、位置、飞行时间等,用于航后的数据分析。 MD4-200还具有安全保护措施以避免坠毁,它能够在电量不足和失去 控制信号时自主降落。
螺旋桨+旋翼 不稳定系统 完整驱动系统 发动机+桨(系统)
垂直起落 续航中 载荷中
结构复杂 维护成本高
注:飞艇及伞翼机不做重点介绍
多旋翼(multi-rotor) 多个旋翼
不稳定系统 欠驱动系统 电机+旋翼
垂直起落 结构简单
续航短 载荷小
一、多旋翼无人机概述
1.3 多旋翼飞行器的组成
电机
多旋翼飞行器
2005年之后小型四轴飞行器研究日趋成熟,一些商用产品开始 面世。
三、四旋翼研究现状
3.2 国外研究机构(一)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洛桑/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
室内自主飞行、自动避障; 代表:OS4 研究的重点:机构设计方法和自主飞行控制算法,目标是要实现室内和室外 环境中的完全自主飞行。 OS4I最大长度约73cm,质量为235g;它使用了DragardlyerIII的旋翼和十字 框架,4个Faulhaberl724电机,以及一个sense的MT9-B微惯性测量单元。研究 人员通过万向节将它固定于飞行测试平台之上,使其只具有3个转动自由度;能 源供给、数据处理、电机驱动模块以及飞行控制单元都由飞行器外部提供;至 2004年,已经分别基于多种控制算法(例如:PID、LQ、Backstepping、 Sliding-mode),实现了飞行器姿态控制。 OS4II的机身最大长度72cm,重520g;机载230g的锂电池,能提供自主飞行 30min的能量。它与OS4I的区别主要有:使用了桨叶面积更大的新旋翼;使用了 更轻、功率更大的LPK无刷电机BLDC;使用皮带减速装置代替了电机减速箱;控 制器、传感器、电池和电机驱动模块等都直接安装在机体上,不再由机体外部 提供。 2006年1月EPFL已经实现了OS4Ⅱ在室内环境中基于惯导的自主悬停控制; 2013年,EPFL教授Raffaello D'Audrea的团队(Federico Augugliaro/Dario Brescianini/Markus Hehm/Sergei Lupashin/Mark Muller/Robin Ritz)在TED 展示了其四旋翼飞行器。
三、四旋翼研究现状
3.2 国外研究机构(八)
AR.Drone直升飞机是法国派诺特(Parrot)公司开发的一款飞行器 AR.Dron类似于一款无人驾驶直升机,拥有四个独立旋翼,操作员可 以使iPad、iPhone、和iPod Touch上的软件对其进行飞行控制操作。 由于整个飞机的操作都是基于飞机自身发出的Wi-Fi信号,因此操控 距离可达50米。该飞行器的下方还加装有重力感应装置、陀螺仪、 机械控制芯片等部件,利用智能飞行技术可以纠正风力和其他环境 误差,平衡AR.Drone的飞行速度和角度。这款航模的驾驶舱前部安 装有一个摄像头,可以将第一人称视角的画面通过Wi-Fi信号传回 iPad(或iPhone、iPod Touch),这样就能在iPad上看到逼真的模拟 驾驶舱画面,而Parrot公司还提供有SDK,游戏开发者可以针对该产 品设计开发虚拟空战游戏。
STARMAC I是由Draganflyer III改造而成,地面站通过无线控制四旋翼飞行器飞行, 机载电子单元完全由斯坦福大学自主设计研发的电路板取代,集成了自主飞行时所需 要的测量和通信功能。STARMAC I使用GPS和惯导传感器可以跟踪预定航点轨迹飞行。 STARMAC II是STARMAC I的改进型,采用碳素纤维结构,推力更大,飞行时间更长, 在飞行过程中能自主控制高度和姿态,主要应用于复杂环境中搜索、营救、监视和网 络中移动传感器。STARlMAC工程的目的是四旋翼系统有可靠的、完全自主的航点跟踪 能力,使其成为一个测试平台,具备多飞行器协同飞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