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服装史研究性学习·文字说明编者:郑思敏服装发展史是人类文明史的侧影。
一部服饰史,可反映出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体现人类社会的进步。
中国的服饰史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博大的文化宝库,它反映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变迁。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生产力的提高,服装从最初的实用性之上给赋予了更多象征意义。
墨子曾说:“其为衣服,非为身体,皆为观好。
”也就是说衣服不完全是为身体服务的,它具有更深层的含义。
一、中国古代服饰起源的原因服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人的着装是根据社会形态、文化背景,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地进行传承和创新的,并形成诸多不同,错综复杂的服饰类别。
一般来说,形成中华民族服饰类别的主要因素,大致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
1 自然因素不同国家、地域、气候、民族的服饰,都反映了其民俗文化的特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影响所及便发展出百花齐放的服饰。
在气候上说。
服饰类别的形成,首先要受到气候、风土条件的制约和支配。
如塞外地处中国北方,气候寒冷,服装多用动物皮毛制作,以抵御寒冷。
其服饰造型也显得粗犷、奔放、厚重,保暖功能好。
而江南水乡位于长江以南,风和日丽,气候宜人。
其服装多用棉、麻、丝绸制作,造型柔和,细腻潇洒、飘逸。
在地域上说。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东西南北中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条件的好坏,便给人们的生存条件带来了差异,也促使服饰形制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别。
西域、北方的服装要适应游牧民族流动的生活方式,要适合骑马、放牧、狩猎,所以裤装出现得比较早;服饰材料也因地制宜,多为动物的毛发。
中原地区及沿海地区以农耕劳作为主,人们的着装与劳业生产的发展关系密切。
服饰以棉、麻、丝为原料,服装造型简洁,便于穿脱,便于在农田里耕作劳动。
2 社会因素服饰类别的非自然因素,即政治、战争、经济、宗教、文化、科学、民族等服饰文化所依托的整个社会因素。
(1)政治。
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历程中,由于阶级的产生,以及国体、政体的不同,使得服装类别也因此不断地分化、组合、创新。
事实上,社会等级的产生,是中国服饰类别产生的最初原因之一。
从前有俗语说:「只认衣衫不认人」、「先敬罗衣后敬人」,反映出在等级社会中,服饰服饰作为人的部分外在形象,它不仅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品位,也能表现一个人的社会职业。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服装的穿戴来分尊卑等级,不同官吏有不同服饰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描写咸亨酒店里的顾客就分成两等人,上等人是穿长衫的诗人或读书人,下等人是穿短衣、小打扮的平民在标志。
这种把服饰与礼教统一表达的学说,成了儒教的特征,长期影响着中国人的意识形态。
中国古代服饰被赋予多种意义,诸如冕服是帝王的专用服饰,冕服绣有12 种图案,包括日、月、星辰等,取意受天命意旨而穿衣。
皇帝为天子,自然要穿和自己身份相匹配的服装。
高帝纪下无论诸侯贫民,服饰的穿戴必须依规章而行。
原始时期的酋长、勇武者,族长等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力量和权威,往往采用一些色彩鲜艳的羽毛、贝壳、石珠等物品来装饰自己。
进入封建社会,服装颜色被用作区别官员的级别,身穿高官色彩的服装必然有不同于他人的荣耀感。
在清代,如果皇帝赐一件黄马褂给官员,在当时可以说是无限风光,既是一种荣耀,又可光宗耀祖。
传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11 岁时,在宫中与他弟弟溥杰一起玩耍,正玩得高兴时,溥仪无意中发现溥杰的衣袖露出黄色,立刻沉下脸说:「浦民间杰!这是什么颜色,你也能使?」又说:「这是明黄,不该你使的!」吓得溥杰忙垂头肃立。
由此可见,平民百姓是不能穿明黄色的,对于古代统治者来说,衣服颜色也不得僭越。
(2)战争。
战争作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对服饰类别的形成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外,战争的本身,也在不断地改革、变化作战用的军事服装。
中国历史上的军事服饰,大多随着朝代的变更,而不断地产生变化。
(3)经济。
服饰作为一种被物化了的文化现象,与产生这种文化的经济土壤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经济形式,对人们的社会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使中国服饰的款式变化和制作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般来说,社会经济的繁荣或萧条,都直接影响服装形式的变化和发展。
(4)宗教。
宗教的创立与流行,是世界所有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中国也不例外,由于对自然条件的极端依赖,所以在最初形成的原始宗教崇拜中,首推“自然崇拜”。
此外,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各种宗教流派也都以各自的教义为基点,对教徒、出家人的着装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在古代社会,当天地间各种自然现象得不到解释时,人们就认为是某种力量主宰着一切,于是产生了对天地祖先的祭拜,从而形成了宗教信仰。
上衣象征天,天未明时是玄(黑)色;下裳象征地,地是黄色。
上玄下黄的服制就来源于对天地的崇拜。
古人对祭祀天地、祖先的祭服比日常服饰更加重视和考究,并加以美化。
战国时期有的龙凤虎纹,表现了中国人的龙虎精神和期望吉祥的理想;富贵大吉用牡丹纹饰来表达;福寿延年有「寿」字组合变化的文字图案。
(5)文化。
中华古代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人效法自然,并且,自然还被人伦比,天地之间攀上了亲缘关系,从而形成“天人合一”主观混融的理念。
表现在服饰上,即以造型来完成人们对这一理念的认可。
中国的传统服饰自创始起,就是一种平面造型,造型朴实简洁、线条流畅,其最大特点是穿着舒适,无任何压迫感,动作自如。
是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在服饰上的表现,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那种谦虚、洁身自好、不做“出头鸟”,含蓄,不强调自我的精神追求。
这种文化理念对亚洲的服饰的基本造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6)民族。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影响所及便发展出百花齐放的服饰。
服饰的款式、材料、颜色、配色以及图案都能表现强烈的民族形象。
至于少数民族如苗族,据《后汉书》记载:苗族先民有「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的习俗。
苗族的图案也十分丰富,有动物、植物、几何纹样等等。
黔(贵州省)东南苗族服饰上的蝴蝶图案,是对「蝴蝶妈妈」的祖先崇拜。
这些极富创意和想象力的形象,显示了苗族妇女把现实与理想结合的审美意愿。
生活在中国东北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族,其服饰以袍服为主。
像汉族民间儿童服饰中的虎头鞋,和童服上常用的动物图案刺绣,就表现出中原地区民间的民俗文化,以动物守候着孩子让他能平安成长的愿望。
一个民族的进步,与文化传播有密切的关系。
中华服饰的兴旺繁荣和丰富多彩,是由于它不断地获取外来民族文化的长处。
在中华民族服饰史上,由于迁徙,聚合和民族战争等原因,汉民族服饰经常与周围的少数民族服饰进行交流、融合,取长补短,历数千年,终于构成了今天气势恢弘的中华服饰文化。
(7)礼仪。
中国古代的服饰受礼教和封建社会道德规范所限制,在特定的时间内服饰是守礼尊规的一种表现。
以古代丧服为例,如父母亲过世,儿子和未出嫁的女儿就要穿上用粗麻布缝制的丧服,期限三年。
丈夫过世,妻子也要服丧三年;反过来,妻子过世,丈夫却只要服丧一年。
从穿丧服的时间长短可以看出当时男尊女卑的情况,这也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在穿衣上的体现。
孔子说:「朝服而朝」(《礼记.玉藻》),意指进宫朝见必须穿朝服,否则有不敬之罪。
可见服饰对巩固皇权的作用(8)科技。
科学技术在服饰文化上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对纺织技术的掌握和应用。
二、各朝代服饰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服饰发展变化多样,各个时期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色。
从古人发明的第一枚骨针,用以缝制出最古老的衣裳开始,历史的进程逐渐由蛮荒世界跨入文明世界。
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历程最能在朝代的更替表现出来。
每一个朝代都有着其特色的服饰。
在这里,将其分为十个阶级,即上古;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代;明代;清代,来一一细说。
1.商周服饰商周时期,华夏民族的传统服饰,是融合新旧石器时代氏族部落多元文化而来的,但又植根于华夏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当时服饰配套的形式,一般是上衣下裳的配套,或襦裤深衣下裳配套;后者裳穿于襦裤深衣之外。
裤为不加连裆的套裤,两只裤脚管套在胫上,也称胫衣,穿这种服装款式行动不便,尤其不能适应战争骑射。
商代的服饰衣着以朴素为尚,贵族也会注意节俭。
男女的服装样式,不分尊卑,均为上下两截。
上身,称衣,下体为裳。
服装款式以紧窄为主,衣袖也做得很小,以便活动。
衣服多长直膝盖。
贵族礼服,上衣用正色,如青、赤、黄等纯正之色,下裳则用间色,如缁、赤者、绿等经过数次浸染的颜色,在衣领、衣袖等部分,通常镶以缘边,另在腹下佩系块上窄下宽的蔽膝。
日常家居,通常穿着白色之衣,时为绾衣,除了绾衣之外,还有以绿衣、缁衣为常服。
女子大体与男子相同,腰下系一围裙,其制仅覆身前,不通于后,长不过膝,称“襜”。
周代的服饰基本与商代一样,只是周代奴隶主阶级赋予色彩以尊卑的人格观念,认为青、黄、白、黑是正色,象征高贵,正色是礼服的专门色彩。
绀(红青色)、紫、流黄( 〈liu 音留黄〉)是间色,象征卑贱,只能作便服、内衣、衬衣,妇女及平民的服色。
在商周时期,产生了中国的冠服制度。
其本质是体现当时社会本质礼仪和政治权威。
冠服大致可以分为五种。
主要有吉服、凶服、宾服、军服、嘉服。
其中吉服是吉礼时所穿着之服。
古礼服主要只祭服,即古代祭祀时君臣所穿的礼服。
也由此,又产生为大裘冕、衮冕、冕、毳冕、希冕、玄冕。
六服是周代对贵族妇女礼服的规定,分为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素衣。
2.春秋战国春秋战国之际,又出现一种服装,将上衣下裳合并为一体,连为一件,这种服装被称为深衣。
深衣是一种上下连属的服装,制作时上下分裁,然后在腰间缝合,衣式采用短领,衣长到跟,续衽钩边。
那时“百家争鸣”导致到列国服饰异俗。
胡服第一次被汉族人民所接受,是在公元前三百多年的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吸收东湖族及搂烦人的军人服式,废弃传统的上衣下裳。
当时裤裆不缝缀的称为“穷绔”或“绲裆绔”;将两裆缝合的称为裈,即裆裤,用了尺不裁成的短裤,称为犊鼻裈。
这类合裆裤能保护大腿和臀部肌肉皮肤在骑马时少受摩擦,且不用再在裤外加裳即可外出,在服装功能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同时,也采用了胡服的腰带形式,即以皮革制成,在皮带上扎有小孔,扣,并缀有扣针,使用时将皮带穿过环扣,收紧之后以扣针固定,不仅使用方便,而且十分牢固,称之为“师比”。
这是华夏主体服饰文化吸收融合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进一步提高发展的重要史例,史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3.秦汉服饰在秦始皇时代,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穿绿色袍,平民穿白袍。
先秦时期的人们,虽然在下体着有裤子,但那时的裤子仅有两只裤管,其形制与后世的套裤相似,穿时套在胫部,故又称“胫衣”。
衣裳、袴三者并用,虽然能将身体全部掩住,但如果在活动中不加注意,仍有可能露出下体,因此古人在行、卧、跪、坐时很注意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