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

第二章原始社会服饰一、历史背景(1)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休戚相关。

(2)中国服饰的源流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磨制的骨针和饰品是目前关于中国服饰最早的实物证明。

4 \6 H3 {6 p! | W) t7 H: s(3)新石器时代石制、陶制纺轮证明了原始纺织业的发端。

8 i* V! |9 u D: S$ K! {( t0 T二、原始织物(1)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就开始养蚕抽丝利用蚕丝为自己的生活服务了。

6 _8 B, C: K: q/ `1 W(2)新石器时代生产的丝织品拥有较高的缫丝和丝绢技术。

(3)中国丝绸之邦的地位,从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

三、衣裳之初(1)四五千年前,已初具以后的服饰形态。

% p$ U7 C6 e& I5 H6 Z9 o(2)上衣下裳,成为我国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大致形成于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 O+ r5 x- g7 a" @9 j! j. V+ W# p* U$ D8 S K1 r第三章先秦服饰一、商代服饰(1)殷商时期已有冕服等阶级等别的服饰。

# L/ z5 L) L6 i A6 [, x(2)上衣下裳,是当时主要服饰形制。

上衣多为交领右衽,上衣在商代为窄袖短身;下裳即裙,下遮开裆裤,宽带束腰。

(3)蔽膝,又叫绂、袆、韨。

是遮盖大腿至膝盖的服饰,形式围裙而狭长,下成斧形,象征权威,用不同质料、色泽花纹分别等级。

& _+ m) {- C+ |3 A ?(4)商代人可能已经穿裤子。

) n. Z: C# H" h5 R0 ^(5)上衣下裳在西周之后成为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之一。

% q7 q( w5 ~" z7 G二、周代服饰, ^9 X& h6 V, _) Q8 `# L(1)上衣下裳,上衣款式多为直裾式、交领右衽,袖身比商代宽博。

(2)深衣,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上下连成一体(据说是衣裳分裁后再相连)的“深衣”,西周时用途最广泛的衣服,男女皆服。

特点:①交领即大襟、右衽②有曲裾和直裾③小大袖④领口和袖口有宽缘⑤腰间束丝织物大带、流行佩玉⑥面料纹样有楚国文化风格。

(3)冕服,由冕冠、玄衣、纁裳等组成。

& y8 j0 p( w4 @1.冕冠,是帝王祭祀典礼时的礼冠。

1 e& o; q# w V4 n E9 S' ?2.玄衣,即黑色上衣;纁裳即绛色围裳。

3.“十二章”,十二章纹依次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4)元端,名取其端正,色用玄而正幅不削,是正式上衣。

穿元端时戴冠下着裳,以素裳规格最高,其后是黄裳、杂裳。

衣长和袖长都是整幅面料的长度(二尺二寸),是相对宽博的衣服了。

. u9 B/ C* ^1 Q三、赵武灵王与服饰改革) d( C4 v+ ]1 a9 G/ p(1)改去下裳,即废去下裳而着裤,所谓上褶下裤说。

褶即一种短袍。

可在膝部系带,改穿靴。

(2)带钩,初期只限甲服,后袍服也用,汉代成为风尚。

; w: J4 @# R2 `6 X h" |; b(3)服饰变革的意义:推行“胡服骑射”,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产生了重大影响;服饰的改革对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革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进步。

秦汉魏晋南北朝服饰6 h, ~, H3 ^, J: j; j, X9 y9 K- M第四章秦汉服饰# r- n" Y6 w" ?2 m+ Y1 ^一、秦汉的文化背景:(1)秦统一了思想,改革了政治、经济、文字等,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及基于共同文化之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 V& R5 {6 t+ d, B. p4 b(2)汉承秦后,多因其旧。

汉乃是形秦神楚。

汉代文化继承的是楚文化的精髓。

\- Q# X2 \* S" L(3)汉武帝和秦始皇都致力于从思想上统一中国。

道家的政治哲学迎合了汉初的政治需要。

休养生息之后,汉武帝扶植儒家,使其成为正统。

二、秦代服饰9 ~- m+ V( v9 j& |; @5 _(1)袍服,秦代男装以袍为贵。

秦代袍服领子、右衽低坦,常露出内衣,大袖为多,袖口收缩紧小,领袖花边装饰。

# `$ j( X$ v# o5 c三、汉代服饰(1)汉承秦制,以袍为朝服,袍即深衣制。

西汉早期曲裾深衣,东汉多为直裾,但不作正式礼服。

燕居多服禅衣,即单衣,形制与袍同,唯不用衬里。

(2)袍,大袖,袖口收紧缩小,领子低坦,露出里衣,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袖花边装饰,下摆常打一排密裥。

4 {+ F6 s; w3 T7 X% t! |7 ]" {(3)襜褕,直裾单衣,是禅衣中较长者,男女通用之服。

有直裾和曲裾,直裾为多,不作正式礼服。

东汉时,直裾取代曲裾成为礼服。

(4)裤,汉时着裤。

古代裤子无裆,只两只裤管,又称“胫衣”。

裨是短裤,由胫衣发展而来,两股之间以裆相连。

汉女着裆裈,曰“穷裤”,上达于股,而且将裤身拉长,上连于腰。

* S. ?7 I, r- ?) ~3 }四、汉代女子服饰" `# |/ j" R) y2 l(1)汉代女子常服仍为上衣下裙的深衣,衣服宽博,衣袖趋大,袖口收敛,曲裾直裾并存,曲裾居多。

(2)曲裾深衣,是汉代女子专用服饰。

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喇叭状,行不露足。

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镶边。

衣领交领,领口很低,露出里衣。

如穿几层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可多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 K# K, ], [8 W2 y(3)襦裙,汉代女子上衣下裙,上衣为襦,一种短衣,长至腰间,有交领、直领;下裙,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

8 u; T- P8 B, j0 Q t (4)袿衣,斜裁法制成的长儒衣,大袖袿衣称“诸于”。

(5)舞女大袖衣,衣袖宽博,内有伸缩自如的“水袖”,下为打褶裙,内着阔边大口裤。

4 A3 L0 f8 `" f& R- S五、丝绸之路的作用系影响- T; d* p& _& u(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陆路文化、经济交流通道的泛称。

源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明代郑和下西洋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丝绸之路,将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文明连接在一起。

) l# a+ Z4 M& \. V (3)使中国和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往大大加强,并促进了沿途各地的经济繁荣。

7 ] a, \/ k$ P$ o) v(4)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更新和发展。

9 U. C' i+ O9 \% c3 L(5)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

(6)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

3 F9 q! B% w, o9 e) e(7)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服饰3 H1 }, {" B. g( P' ^) X一、魏晋玄学对服饰的影响1.魏晋的艺术风格核心是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颓废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对人生命运的强烈欲求和留恋,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成为当时历史前进的音响。

2.“人的觉醒”-展示的是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而所谓漂亮,就是以自然景物的外观,体现出人内在的智慧和品格。

5 n/ k0 S8 C/ r% G8 Z' d: r3.人和人格本身日益成为这一历史时期哲学和文艺的中心。

不再如两汉那样以外在的功业、节操、学问,而主要以其内在的思辩风神和精神状态,受到尊敬和顶礼。

6 @" l$ g6 h3 z0 t5 v( I4.以老庄学说为基础的魏晋玄学和佛教反映在服饰上,则是文人儒士开始追求“精神、格调和风貌”的体现,宽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风格。

二、魏晋南北朝的男子服饰' ~) O8 e: c. G3 F( ]. A(1)魏晋南北朝的服饰有两个方面:1.汉式服装,承秦汉之制。

2.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

% J: \2 n' H" y/ c(2)魏晋衣服宽博,受清谈影响,求潇洒脱俗,有意仿古。

(3)主要衣物:) K* z: p. l; J4 h- J0 B; h; |1.衫,汉族男子服衫,主要是衫子。

不许施祛,衣无袖端,敞口,有单、夹两式,对襟以襟带相连,色彩素雅。

. d9 j T9 R4 s+ j$ ^# c! A }2 n2.裤褶,上衣为短身大袖或小袖,圆领对襟,衣长不过膝,加沿;下衣喇叭裤,膝弯处长带系扎。

2 V0 ]8 A: b; F ?' w+ {2 }3.裲裆,源自北方民族,流行于南朝齐梁间。

一般为前后两片,其一挡胸,其一挡背,比半臂短小,肩部用皮制搭襻连缀,腰部用皮带系扎。

一直沿用到唐宋,男女皆服。

4.帻、巾,沿袭汉代遗制,但有所演变。

巾帻后部逐渐加高,中呈平型,体积缩小至顶,帻上横插簪笄。

有平巾帻、小冠。

小冠加上黑漆细纱制成的笼巾,就是笼冠。

当时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

“黄巾起义”; d3 p2 i7 Q! ?) @; i8 y三、魏晋南北朝的女子服饰(1)襦裙,妇女服装承继秦汉遗俗,有衫、袄、襦、裙之制。

衣着明显特征为:上俭而下丰,上衣短小,下裙宽大,交领上襦,束腰较紧,头部多加假发。

这时的襦、衫亦宽亦窄,有广袖宽身和窄袖紧身。

南北朝时有交领大袖衣,长裙外着,腰线甚高,也有窄袖合领衣,腰间垂裳,已近隋式。

: k& P# O; M( h3 k(2)深衣,与汉代有较大差异,下摆加丝织物三角形层层相叠的装饰,飘带较长。

南北朝时去掉了飘带,尖角的“燕尾”加长,二者合为一体。

(3)帔,是始于晋代的女之衣物,形似围巾。

8 N V# n6 s+ ~4 K2 z4 w5 y四、佛教文化对中国服饰的影响 N5 Z& Z2 p) c; \(1)影响了形制和纹样方面。

(2)南北朝女子流行“额黄妆”。

8 h" o$ `0 |. F五、南北朝时胡汉文化交融的特点(1)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服饰文化,是按两种不同性质和方向互相传移的。

1 y+ V V* S# O0 Z. t, S1.其一是统治阶级的封建服饰文化,基本遵循秦汉旧制。

2.其二是在实用功能方面比汉族统治者穿的宽松肥大的服装优越的胡服,向汉族劳动者阶层传移。

(2)北方胡族服装便于生活劳动,有较好的劳动实用功能,因而对汉族民间传统服装产生了自然传移作用。

(3)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杂居,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的异质服饰文化与汉族传统服饰文化并存和互相影响的情形,构成了中国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的新篇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