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一轮复习:报任安书

语文一轮复习:报任安书

• ⑤<名>写字的竹简;书册。也写作“册”。《王冕读书》: “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⑥<动>记录;登记。《木兰诗》:“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 强。”
• ⑦<名>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及任免的文书。《三国志 .诸葛亮 传》:“先主于是即帝位,策亮为丞相。”
• ⑧<名>古代政论性文体名;策论。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海瑞传》:“即伏阙上《平黎策》。”
沅、湘。北涉( )汶、泗,讲业
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
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
是(
)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
蜀以南,略(
)邛、莋、昆明,
还报命。
•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 )从
事,发愤( )且卒(
)。而子迁适(
)反,见父于河、
洛之间(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 ),周室之
• ⑨<名>计策;计谋。《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 以负秦曲。”《<指南录>后序》:“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 国之策。”贾谊《过秦论》“蒙故业,因遗策。”
• 垂chuí
• ①<名>边疆,边境。又写作“陲”。曹植《白马篇》: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 ②<动>垂挂。《促织》:“入其舍,则密室垂帘。” 《孔雀东南飞》:“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宣周、召之风,达( )大王、王季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
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
《书》,作《春秋》,则学者(
)至今则(
)之。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
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
予甚惧焉,尔其(
)念(
)哉!”迁俯首流涕曰:
• ③<动>称赞。《报刘一丈书》:“闻者亦心计 交赞之。”
• ④<名>文体的一种,一般用于颂扬。《雁荡 山》:“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
• ⑤<名>赞语。纪传等文章论著后的总评性文字。 如《芋老人传》篇末有“赞曰”。
•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
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
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 )
• 论lùn ①<动>讨论;议论。《出师表》:“每与臣论 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②<动>衡量,评定赏罚;判罪,判决。《出师表》: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苏武传》“会论虞常”
• ③<动>说。《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 晋。”
• ④<动>辩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日廷 论。”
• 赞(
)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
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故谓之实录。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
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
《小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
身”,难矣哉!
• ⑤<动>研究;研讨。《五蠹》:“论世之事,因为之 备。”
• ⑥<名>言论;主张;学说。《甘藷疏序》:“余不侫, 独持迂论。”
• ⑦<名>文体的一种,即议论文。《文选序》:“论则 析理精微,铭则序事清润。”
• 赞zàn
• ①<动>帮助;辅助。《赤壁之战》:“此天以 卿二人赞孤也。”
• ②<动>介绍;引见。《信陵君窍符救赵》: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 ⑧”<名>古代行政区划名。唐代初年全国划分为十道,道下辖州。明清则在 省一级一级行政区域下设道,道 下辖府,其长官就称为道或道员、道台。 《左忠毅公逸事》:“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
• ⑨<名>简称道家、道教。《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 ⑩<动>以为。《灌园叟晚逢仙女》:“他还道略看一会就去,谁知这厮故意 卖弄。”
报任安书
• 1.《报任安书》中描写古代圣贤历尽磨难,强志不屈,
献身著述的句子是“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
记,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 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
篇,
。”
• 2.《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古代圣贤历经磨难著述丰富
• ③<名>规律;法则。《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 ④<名>道理;事理。《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⑤<名>道德;道义。《陈涉世家》:“伐无道,诛暴秦。”
• ⑥<名>学说;主张。《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⑦<动>说;谈论。《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好。”
• 策cè①<名>竹制的马鞭子。《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 《马说》:“执策而临之。”
• ②<动>鞭打;鞭策。《马说》:“策之不以其道。”《中山狼 传》:“策蹇驴,囊图书。”
• ③<名>竹杖;拐杖。《淮南子.夸父逐日》:“夸父弃其策。”
• ④<动>拄着(拐杖)。《归去来兮辞》:“策扶老以流憩。”
总体评价的句子是“
,不得通其道,故
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
用,

。”
• 3.太史公写作《史记》的目的是:



。”
• 厥jué
• ①<代>他的;他们的。“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②<代>那。柳宗元《封建论》:“厥 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 有之。”
“小子不敏,请悉论(
)先人所次(
)旧闻,不敢
阙(
• 于是论次( )其文。十年而遭( )李陵之祸, 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 矣。”退而深惟( )曰:“夫《诗》、《书》隐约
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 黄帝始。
•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惲祖述 其书遂宣布焉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 ③<动>垂落,落下。《荆轲刺秦王》:“士皆垂泪涕 泣。”《行路难》:“闲来垂犯钓碧溪上。”
• ④<动>流传。《荀子.王霸》:“名垂乎后世。”成语 有“永垂不朽。”
• ⑤<动>临近。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以大杖击 二十,垂死。”
• ⑥<副>敬词。表示对方高于自己。白居易《答崔侍郎 书》:“垂问以鄙况。”《中山狼传》:“请诉之,愿 丈人垂听。”
• ③<副>乃。“左丘失明,厥有《国 语》。
• 道dào
• ①<名>路;道路。《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陈 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又】<动>取道;道经。《鸿门宴》: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指南录>后序》:“道海安,如皋,凡三百 里。”
• ②<名>途径;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措施。《六国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太史也。自上世尝(
)显功名虞、夏,典(
)天官事。后
世中衰,绝( )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
千岁之统,封( )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
)命也夫!
命也夫!予死,尔( )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
也。夫( )天下称周公,言其能论( )歌文、武之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