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儿童的绘画教育

浅谈儿童的绘画教育

保护·培养·发展----浅谈儿童的绘画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着眼于以下几个环节:一、正视儿童认识规律,保护儿童绘画兴趣要善于发现儿童(尤其幼儿)对美的“原始认识”,对于孩子们在美术方面表现出的朦胧认识和浓厚兴趣,教师应予以及时的保护。

一般来说,孩子们对线条、色彩有一种天生的喜爱。

爱美是童真,当孩子第一次握笔或拿起一根枝杈儿,在纸上或地上涂画出最简单的符号,那就是孩子主动地对周围世界的最原始的反映。

这时,作为教师(或家长)应及时地给予保护和鼓励。

虽然这种保护与鼓励决非注定每个孩子今后都能在美术方面有所作为。

但是在我们周围,确有许多孩子,对绘画活动有着执着的追求和兴趣,这是由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决非一件坏事。

然而,许多家长往往不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去评判、理解孩子的画,随意地扼杀了许多好作品,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更新美术教育观念,注重儿童能力培养培养是进行儿童绘画教育的“主体工程”,是在保护基础上进一步的继续和深入。

多年来,儿童美术教育的师资多源于“专业”,而缺乏美术教育的专业培训者,自然深受原来熟悉和习惯的思维方式的影响。

比如,不加思索地向孩子灌输一些绘画上规律性的知识或强加一些成人认可的观点,这样一来就束缚了儿童的想象与创造,抑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使儿童的画变成成人的“矫形”和“影子”而缺乏童趣。

所以教师应根据儿童的特性和特点,去设计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造型能力、想象能力培养。

1.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对“眼”的锻炼,它是儿童绘画的创作源泉,教师要针对孩子的不同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实际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引导他们细心观察周围生活中一些事物的形体特征,用眼睛去捕捉美,去发现、挖掘周围美的现象、美的事物,从而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2.造型能力的培养,是对儿童“手”的锻炼。

临摹是最常用的方法。

所谓临摹,就是学习他人的绘画经验,有目的地吸收他人优秀的表现技法。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学生万万不可把临摹当作只是照抄别人的作品,因为这只是“临画”,缺乏了自己的创造,没有了自己的情感。

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常选择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如“添画”、“临变”等,我们不妨一试,以中国画的线来临摹西洋画,或改变所临摹画的内容。

这样一来,孩子就可画出更多、更富情趣的作品来。

既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培养了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

另外,加强儿童的写生锻炼,是提高和培养他们造型能力、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

说到让儿童去写生,许多人便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孩子对所描绘的对象不理解。

儿童从第一天握笔作画开始,就是一种“最原始、最纯真的写生”。

他们在一个圆脸上画上许多卷发,就称之为妈妈;在一个长方形的下面,添上两个圈圈儿,就是一辆车子。

这种表现方式,并非主观臆造,而是他们在日常不断地接触母亲、车子,有了无数次印象的粗略结果,同时,也是一种不自觉的写生过程。

这种绘画是通过孩子眼睛的观察,脑子的记忆和双手的描绘所创造出来的,因而看上去充满了童趣,有着稚拙的美感。

我们提倡儿童写生,就是把儿童的这些优点加以引导和扩展,让孩子们深入到广阔的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写生,把自己的感受在绘画中表现出来,为他们绘画的表现技巧和创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3.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对儿童“脑”的锻炼。

引导儿童开动大脑“机器”,发展形象思维,有意让学生多进行一些想象画的练习,发挥他们的悟性和创造力,都是大有稗益的。

有幅叫《打秋千》的儿童画,在国际大赛上荣获最高奖:画面有一个孩子,在弯弯的月亮上做了个秋千,开开心心地荡着,画面虽简单,却有独特的创意,体现了儿童特有的灵气,这就是真正的儿童画。

在他们那稚拙的思维中,外部世界丧失或削弱了它的客观性,事物间的联系也没有科学性,正是在这种思维的驱动下,儿童在绘画时才表现出一种超客观、超逻辑的自由,才能创造出绚丽奇妙的世界。

观察能力、造型能力、想象能力的提高,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并非单培独育,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构成儿童绘画教育的主体。

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能力,实施素质教育谈到发展,可以说,培养的过程就是发展的轨迹,儿童在各种绘画能力上的不断提高和对事物逐渐深入的认识,就是发展。

每一位美术教育者,要结合儿童绘画教育的发展,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绘画比赛和交流,让他们在竞争中寻找差距,在交流中得到提高。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孩子,画到一定阶段就徘徊不前,或自以为水平可以,懒得去动手。

当他们参加了一些绘画比赛或交流活动后,就会发现许多好作品,发现许多新材料的运用,新技法的表现,接触到新的艺术空气和信息。

于是,孩子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敏捷,对自己也有了个正确的认识,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和指导,使孩子们在每次活动中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当然,还应对儿童进行意志的培养,他们既有求知欲强的优点,也有不专一、缺乏信心的共性。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细致、内秀、深沉、稳重的性格,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将会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获得不可估量的益处。

总之,儿童的绘画教育只要遵循艺术教育教学的规律,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发展,才能使儿童的绘画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素质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我们进行儿童绘画教育的真正目的。

幼教论文:谈幼儿自尊感、自信心的培养原国家教委主任说:“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第二要义是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第三要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

”“两全一主动”十分精要的道出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

在教育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幼儿常常会产生自我否定的自我倾向,表现为缺乏自尊、自信,对许多事无热情,行动消极、被动、退缩,不敢当众发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一些家长也反映自己的孩子常把“我不会”、“我不行”挂在嘴边,尤其是小班幼儿,更常常表现为胆小,甚至在陌生人面前或全班小朋友面前不敢大声说话,没有主见。

古往今来,自尊、自信总被看做是成功的秘诀,没有了自信、没有了自尊,人便失去了成功的可能性,就会被自卑和失望的情绪窒息。

只有具有自信心、自尊心和其他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可能适应发展的社会。

自尊感是幼儿自我意识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情感成分,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自尊感得到满足,将使幼儿感到自信,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

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自尊感自信心,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一、多肯定、鼓励幼儿,用爱,去滋润孩子的心灵没有爱,就没有正确的教育。

只有爱孩子,才能把自己的心灵献给孩子;只有爱孩子,才能理解、体谅他们,把他们的欢乐与苦恼装在自己心中;只有爱孩子,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爱能使幼儿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能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在工作中,我体会到老师的爱能使孩子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转化成他们接受教育的内在力量,尤其是对那些“病苗”,老师更应倾注全部的爱,用自己的心去温暖他们的心。

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以信任、肯定、鼓励的态度对待幼儿。

幼儿对成人的评价非常敏感,往往以成人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依据。

美国精神病学者沙利文认为,一个人在他的生活中,会由于某个重要人物不经意的、不恰当的评价而丧失自尊和自信。

对幼儿来说,父母、教师就是重要人物,如果成人经常随意地指责他,那么幼儿会感到自己很笨、很不好,这种消极的自我体验几经反复就会固定下来,从而破坏幼儿的自信心,使他形成自卑心理。

而经常得到成人们肯定、鼓励的幼儿则能从成人对他的肯定与鼓励中信任感,从而产生自信心。

因此,成人必须注意自己对幼儿的评价和态度,在活动中肯定和鼓励幼儿,如爱抚、点头、微笑、夸奖等,不要随意批评幼儿,切忌使用消极结论性语言评价幼儿,更不能一味地斥责幼儿。

总之,对幼儿的评价必须要客观、公正,多肯定、鼓励幼儿。

例如,我们班上有个小女孩,可能是因个子特别矮小的缘故,缺乏自信心,课上从不举手发言。

于是,我就在活动中有目的地引导她。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把她叫到身边,与她谈话、聊天,慢慢地,她对我讲的话越来越多,并且,当我提问她时,她终于敢站起来了。

虽然只是小声说了几个字,但我仍为她高兴。

有一天,我在叫她回答问题之前,对全班幼儿说:“咱班有一位小朋友,肯定能回答老师的问题,大家信不信?不信,咱们试一试!”当我叫到她时,我用鼓励的眼光看着她,她果然回答得很好。

我带领全班小朋友给她鼓掌,她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我想,这就是她建立自信的开始。

二、了解孩子的个性心理特点,纠正不良行为习惯一个班级的孩子由于知识、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呈现出各自独特的个性心理特点,每一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完全特殊的个体。

我们应在了解每一个幼儿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

对于自尊心很强或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的幼儿,如果教师公开指出他的缺点,会伤害他的自尊心,虽然老师的本意是帮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但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

因为这样的孩子感情比较脆弱,缺乏承受公开批评的能力,所以批评时要非常慎重,要特别注意批评的方式、时间、地点及幼儿的可接受性,要使他感受到老师是在帮助他。

对这样的孩子如果采取孤立的方法也不妥当,因为他感受到大家是有意不理他时,他便会想出种种消极方法引起大家注意。

所以,对这样的孩子应以正面教育为主。

相反,有的孩子有强烈的自卑感,缺乏自信,给自己的评价要求过低,做事之前总是先想到困难,处处畏缩。

这种个性心理特点将会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

所以,对这样的孩子要采取多鼓励、多表扬的方法,平时有意交给他一些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帮助他克服畏难情绪,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逐步树立起自信心。

三、丰富幼儿知识,培养能力,增强自信心能力强的幼儿往往比较自信,在教师和伙伴的面前敢说敢做,不怕困难。

相比之下,能力差的幼儿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因此,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必须与培养幼儿的多种能力结合起来,使幼儿的自信心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基础上。

在活动中,我运用各种形式来丰富幼儿的知识,引导幼儿学常识、学数学、学语言,引导幼儿动手动脑,手、眼、脑、口协调并用,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能够在学中玩、玩中学,在丰富幼儿知识的过程中有序列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注意力、想像力、比较概括能力、思维推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除培养以上几种能力外,还应重视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

我总是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幼儿同伴交往中,并积极引导幼儿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同伴关系,让每一个幼儿都被同伴和团体接纳。

这一点对于培养幼儿的自信、自尊非常重要。

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若是获得愉快的、积极的体验,就会产生自信,因而更加主动地与环境交往,积极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自信,自信的增强也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