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目二辨析题汇总

科目二辨析题汇总

教资辨析题都来源于这27个考点!01教育的概念:(辨析1 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02教育的本质属性:(辨析1 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03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辨析1次)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归纳法(一)学科建立阶段1.夸美纽斯:代表作:1632年《大教学论》地位: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主要思想:“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班级授课制:系统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2.卢梭:代表作:《爱弥儿》倡导自然主义教育3.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3.洛克:白板说和绅士教育论,代表作:《教育漫话》(二)规范教育学阶段1.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理论代表人代表作:1806年《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主要思想:教育性教学原则“旧三中心”:课堂、教师、教材2.杜威:现代教育理论代表人“新三中心”:学生、活动、经验三即两学无目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教育无外在的目的(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政治经济制度:①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②决定教育目的③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④决定教育体制⑤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⑥相对独立社会政治经济制度2.生产力:①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②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③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④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⑤相对独立(二)教育的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最早主张以“美育”代“宗教”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评论;“万世师表”——宋庆龄评论。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把一个简单的劳动力变成复杂的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舒尔茨反映: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对国民经济的增长率:33%(1929~1957)2.教育的文化功能:①教育能够传承文化(传递、保存和活化)②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和整理、提升文化)③教育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④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①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③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1.遗传:物质前提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2.环境:外部动力谚语:“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则直”3.教育(学校教育):主导作用(1)教育对人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原因: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有专门的教师,相对而言教育效果较好;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主导作用表现)①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②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③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④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作用06教育目的的概述(辨析2次)1.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2.培养目标: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有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

3.确立教育目的依据: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唯一途径、唯一方法。

07教育目的的理论(辨析1次)1.个人本位论:确立教育的根据是人的本性,强调本性、潜能、需要、天赋。

2.社会本位论:确立教育的目的是根据社会的要求,强调国家、社会等。

涂尔干:使青年社会化凯兴斯泰纳:培养国家公民08全面发展的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组成部分(辨析2次)1.体育: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2.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美育对学生德、智、体、劳各方面的发展意义表现在:①美育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②美育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③美育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④美育有助于学生劳动观点的树立、劳动技能的形成3.五育之间的关系:①“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全面发展不能理解为平均发展②“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③“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09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辨析1次)旧中国的四个学制:(1)1902年的“壬寅学制”(日本)《钦定学堂章程》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2)1903年的“癸卯学制”(日本)《奏定学堂章程》实行新学制的开端;规定男女不可同校;思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日本)蔡元培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规定男女同校(4)1922年的“壬戌学制”(美国)又称为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在高中增加职业科和升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及类型:四层次五类别类别结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普通中小学教育010教学的意义(辨析2次)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会经验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011教学的一般任务(辨析2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基础);(2)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012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辨析:5次)(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间接性规律)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③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④要防止两种倾向(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①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③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④防止的两种倾向:形式教育论:重智力、思维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奇实质教育论:重知识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①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②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③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要防止两种倾向。

013教学原则(辨析1次)1.科学性和思想性(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贯彻要求: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直观性原则:教师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

三种直观类型: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视频、图片、表格、录像带)、言语直观3.循序渐进原则:“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4.因材施教原则:贯彻要求:①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②从学生实际出发;③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

5.启发性原则: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名人名言:苏格拉底——产婆术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贯彻要求: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首要问题)②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6.量力性原则:也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名人名言: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而至如从事焉”014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辨析1次)(1)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前):摸底考试形成性评价(中):改进和完善教学总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后):期中期末(2)根据教学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相对性评价:常模参照性评价、选拔性考试如:高考、招教考试等;绝对性评价:目标参照性评价,如:教师资格证考试个体内差异评价(3)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学生学业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和教师评价015中学德育的内容(辨析1次)1.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2.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016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辨析5次)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知即品德认识: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基础和核心情即品德情感:内部动力,催化剂意即品德意志:精神力量行即品德行为:关键;重要标志017注意的品质(辨析2次)注意的品质有:注意的稳定性:(注意不稳定的一种形式:注意分散)、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018短时记忆(辨析2次)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1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短时记忆的特点:第一,时间很短。

不超过1分钟。

第二,容量有限。

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是7±2,即5~9个项目,平均值为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