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苎麻的化学脱胶

苎麻的化学脱胶

苎麻的化学脱胶1.方案二煮一漂化学方法脱胶2.工艺流程原麻拆包、拣麻。

扎把—浸酸—水洗—一次碱液煮练—热水洗—二次碱液煮练—水洗—打纤—漂白—酸洗—水洗—脱水—给油—脱水—抖松—干燥,得到精干麻。

3.工艺参数碱液煮练工艺参数氢氧化钠的浓度一般选择10g/l,占溶液的11%左右,化学助剂占溶液的3%到4%,压力采用147kpa,温度控制在123摄氏度左右,煮练时间大约为3小时左右,采用的浴比是1:20浸酸工艺参数(预处理工艺)硫酸溶液的浓度在1.5/1—2.0/1之间,温度控制在55度,浸酸时间是1小时,浴比是1:20酸洗(后处理工艺)硫酸浓度在1.5g/1—2.0g/1之间,只要浸泡2至3分钟,浴比采用1:20 漂白常用的有效氯浓度在1.5g/1—2.0g/1之间,实验室没有氯,所以用双氧水,浓度为30%,只要浸泡2到3分钟,浴比采用1:20.给油工序将已脱水并经抖松的嘛束浸入给油槽中,给油槽内的温度在85摄氏度以上,焖煮时间为4小时以上,要求给油精干麻的含油率在0.7%到1.5%之间。

机械处理工序给油处理后麻束再经脱水、给松、干燥。

三、实验1. 实验材料:(1)主要仪器:TG32BA型电光分析天平(最大载荷200g,分度0.1mg);PHB 一29酸度仪(pH测量范围0~14);各种大小的烧杯;Y802型八篮烘箱;HHS11—6电热恒温水浴锅;XQ一1纤维拉伸仪;普通天平;三角量杯;酒精灯;支撑架;石棉网;火柴;电磁炉;玻璃棒;打纤槌。

(2)主要原料和化学药品苎麻原麻;自来水;氢氧化钠固体;双氧水(密度1.11gcm);硅酸钠固体;三聚磷酸钠;渗透剂;98%浓硫酸;98%茶油。

2.实验步骤:1. 取样从老师提供的苎麻中选出一部分,并手工将剩余的一点点未清除的青皮去掉,扎把后用电子天平称,称取10g苎麻。

2. 浸酸工艺参数:①硫酸浓度:2.0g/L ②浴比:1:20 ③温度:恒温槽中,约50℃ ④时间1小时步骤:a. 计算和准备通过浴比计算出溶液质量为200g;利用溶液质量和硫酸浓度计算出硫酸用量为0. 4g(0.010*20*2=0.4g 因所配硫酸浓度很低,所以密度按1g/ml计算)b. 制取溶液⑴将干燥的空烧杯放在称重仪上,得到烧杯重量为2.9g;⑵用滴管往烧杯中滴入一滴浓硫酸,观查屏幕变化(不可超过3.0g),未到达3.0g则再滴入少量浓硫酸,直至到达3.0g左右,误差小于百分之一。

本次实验中实际量取3.0g浓硫酸。

⑶往烧杯中加水,用玻璃棒轻轻搅拌,混合均匀。

⑷将小烧杯中的溶液倒入大烧杯中,然后加入纯水,至200ml,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c. 浸泡⑴ 将原麻放入上述烧杯中,用玻璃棒按压和搅拌,使原麻完全浸泡在溶液中。

⑵ 将烧杯放入恒温槽中(设定温度为50℃),约一个小时后取出(实际为1小时)。

其间不时的用玻璃棒搅拌。

实验现象:在浸酸的过程中,原麻逐渐变软并有小程度的退色,溶液也逐渐变黄。

3. 水洗将浸酸后的麻放入较大容器中水洗3~5次。

4. 一次碱液煮练工艺参数:①氢氧化钠(NaOH):11% ②硅酸钠(Na2SiO3):3%③亚硫酸钠(Na 2SO3 ):4% ④焦磷酸钠(Na4P 2O3):2%⑤浴比:1:20 ⑥气压:常压⑦时间:3小时步骤:a. 计算和准备⑴ 通过工艺参数中的各药品的百分比和原麻的质量计算出所需各药品的质量:m(NaOH)= (11*10)/100=1.1g,取2gm(NaSiO3) = (3*10)/100 = 0.3g,取0.5gm (Na2 SO3 )= (4*10)/100 =0.4g,取0.6gm(Na4P2O3)= (2*10)/100=0.2g,取0.4g因为浴比较大,故有后面附带的取值。

⑵ 通过浴比和原麻质量计算出溶液质量:m(溶液)=10*20=200g⑶ 根据上述结果算出加水质量和体积:m(水)=200-2-0.5-0.6-0.4=196.5gV(水)=196.5ml⑷ 准备好各药品。

b. 制取溶液⑴ 用称重仪分别量取2g氢氧化钠、0.5g硅酸钠、0.6g亚硫酸钠、0.4g焦磷酸钠放入烧杯中(方法与浸酸工序中称量浓硫酸的方法相同)⑵ 将上述烧杯加入196.5ml的水⑶ 用玻璃棒搅拌均匀c. 煮练⑴ 将浸酸后的麻放入上述烧杯中,记录此时的溶液体积(不必很精确):200ml。

⑵ 将烧杯放在酒精灯(配有石棉网)上开始煮练,时间3小时。

操作要点:①煮练过程中要不停的用玻璃棒搅拌,保持溶液的受热均匀。

②煮练过程中要注意液面要保持在烧杯上200ml刻度上。

低于此刻度时用小烧杯加入少量热水,使液面上升到200ml 刻度上。

实验现象:溶液不断的冒出小泡,颜色不断加深,逐渐变成棕色。

麻进一步变软,进一步褪色,可以观察到逐渐有纤维出现。

实验结果:麻束仍然交结在一起,但表面已明显有纤维出现,颜色仍然较重,且表面有很多棕黑色的杂质块。

5.二次碱液煮练用称重仪分别量取2g氢氧化钠、0.5g硅酸钠、0.6g亚硫酸钠、0.4g焦磷酸钠放入烧杯中(方法与一次碱液煮练方法相同)。

将上述烧杯加入196.5ml的水。

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放到酒精灯上煮一个小时。

用普通天平称取1g氢氧化钠,用烧杯量取100ml自来水,将氢氧化钠溶于水中后,取煮练助剂三聚磷酸钠0.1g倒入,再滴入一滴渗透剂,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将烧杯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煮练2小时。

现象:溶液比较清澈,苎麻变白。

6.热水洗在较大容器中用温水反复搓洗10分钟,洗去碱液和除去少量杂质。

7. 打纤用锤子以适度力度打击麻束各部位约5分钟,纤维得到一定程度的分散。

8.漂白双氧水,实验室的双氧水浓度为30%。

实验时取1支烧杯,在烧杯中都加入100ml自来水,滴入三滴双氧水,漂洗3分钟.9. 水洗在大容器中用水洗2~3次。

c. 恒温浸泡将步骤7得到的麻放入上述所配NaOCl溶液中,用玻璃棒压按,使其完全浸泡在溶液中。

然后把烧杯放入恒温槽中(温度设定为50.5 ℃)。

五分钟后取出。

实验现象:麻束明显逐渐褪色,但不彻底。

验结果:所得麻束最终并未完全褪色,呈暗黄色,较;10.水洗;11.酸洗;工艺参数:①H2SO4浓度:1.5g/L②浴比:;③温度:常温④时间:5分钟;步骤:;a.计算与准备;⑴通过浴比和原麻质量计算出溶液质量为200g.;⑵通过溶液体积和硫酸浓度计算出所需浓硫酸的质量为;所配溶液浓度很低,所以密度按水的密度计算);⑶准备试剂;b.配置溶液;⑴用电子称重仪常实验结果:所得麻束最终并未完全褪色,呈暗黄色,较柔软。

10. 水洗11. 酸洗工艺参数:① H2SO4浓度:1.5g/L ② 浴比:1:20③ 温度:常温④ 时间:5分钟步骤:a. 计算与准备⑴ 通过浴比和原麻质量计算出溶液质量为200g.⑵ 通过溶液体积和硫酸浓度计算出所需浓硫酸的质量为0.3g(因所配溶液浓度很低,所以密度按水的密度计算)。

⑶ 准备试剂。

b. 配置溶液⑴ 用电子称重仪常量出0.3g浓硫酸(方法与浸酸工序中称量浓硫酸的方法相同)。

⑵ 将盛有上述浓硫酸的烧杯中加入适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混合均匀。

⑶ 将上述烧杯的酸液倒入中烧杯中,加入约200ml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混合均匀。

c. 浸泡将经过漂白工序后的麻放入上述所配制的溶液中浸泡,用玻璃棒使之完全浸泡在溶液中。

5分钟后取出。

实验现象:麻纤维束迅速变白。

12. 水洗在大容器中用清水洗3~5次。

13. 给油工艺参数:① 茶油:98% ② 烧碱:2% ③浴比:1:10④温度:50℃ ⑤时间:30分钟步骤:a. 配置乳化液在空烧杯中加入两滴茶油,一滴烧碱饱和水溶液,加适量水稀释,用玻璃棒搅拌至均匀。

b. 浸泡将第11步水洗工序后的麻团放入乳化液烧杯中,用玻璃棒使之完全浸泡在乳化液中;将烧杯放入恒温槽中(温度50℃),30分钟后取出;过程中不停用玻璃棒搅拌。

实验说明:因为时间和设备等因素,给油工序没有完全按照原定方案进行而是按照上述工艺参数和步骤进行。

实验结果及分析:由于给油时间和给油温度没有达到理想参数,所以给油效果较差。

14. 软化剂处理操作流程:配置软化剂溶液(5%)——放入麻团——5分钟后取出实验结果:软化效果较好,麻团明显整体变柔软。

15. 挤干16.抖松17. 烘干将麻团放入烘干机中的筒子中,20分钟后取出,麻团完全烘干。

四、结论1.所选用于实验的苎麻原麻的各化学成分的含量如下表:2.计算精干麻制成率利用电子称重仪称量出制出纤维(既精干麻)总重量为7.2g. 算出脱胶麻纤维的制成率为。

P=(7.2/10)*100%=72%3. 测量纤维平均系度测试仪器:CU-Ⅱ型电子纤维细度测量仪步骤:㈠取样与制片随机抽取若干根纤维,用手扯法整理顺直,将整理后的纤维均匀的放在载玻片上,滴上一滴甘油,然后盖上盖玻片,轻轻挤压,排除小气泡。

㈡测量① 将制片放在CU-Ⅱ型电子纤维细度测量仪的载物台上,用仪器上的夹子固定好。

② 启动测量软件,开始测量,测量十六组数据。

测量结果:由于实验仪器故障,实验数据不完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