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辨识分级管控教育培训
则风险很小;
但不论后果多么轻微,在风险控制上均应期望可能 性趋向无穷小。
说明3:
(1)风险-Risk,是外来词。最早源于航海领域,即 刮风有危险(逢七不开);后来延伸至保险领域, 再后来拓展到整个金融领域,如“投资有风险,入 市需谨慎。”即投资有赚也有赔——在金融领域,
“风险”一词,意指有好的结果也有坏的结果。
是指在某一特定位置长期生 活的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 人员遭受特定危害的概率。 通常特定危害可以是死亡或 某个特定的危险伤害水平。
46
(2)风险属性
现实存在性
风 险 属 性
因子相关性 可认知性 非期望性
47
!
安全生产的风险
可以理解为,在未来的或一定的时间 内,人们为了确保安全生产可能付出的代 价。它表示,由于采用安全技术措施,投 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安全生产支出, 可能获得的安全生产收益,或者没有适当 的安全生产投入可能付出的人身伤害、财 产损失、环境破坏、社会影响等代价。
物的因素 管理因素 环境因素
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核心”模型
参照GB6441—19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进行分类,综 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
将事故分为20 类:
1、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 5、触电; 13、放炮; 6、淹溺; 9、高处坠落; 10、坍塌; 3、机械伤害; 7、灼烫; 4、起重伤 8、火灾;
f(R) = f(FC) = f(F) & f(C)
43
!
安全生产的风险
可以理解为,在未来的或一定的时间 内,人们为了确保安全生产可能付出的代 价。它表示,由于采用安全技术措施,投 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安全生产支出, 可能获得的安全生产收益,或者没有适当 的安全生产投入可能付出的人身伤害、财 产损失、环境破坏、社会影响等代价。
事故 纵深预防 过程安全 管理
识别危险因素 管控风险 有组织
有系统、有规范
区别与联系
风险分级管控 基于风险的 非强制性思维
隐患排查治理 基于后果的
强制性思维
管控过程
管控结果
基于风险:
对生产现场焊接切割作业氧气瓶和乙炔气瓶的 安全间距问题,国外一般不做硬性要求(我国的安 全规程要求,二者间距不少于5m,二者距离明火间 距不少于10m。),所以他们在作业过程中二者都 是放置在一个推车上使用的,当然防倾倒措施、现 场警示标志和灭火器材是要求企业要考虑的。
在《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开业条件和技术要求》中
规定:距离不少于1000m的字样,其实该起事故的
爆炸威力的波及范围接近3000m,当然如果在1000m
之外的话,损失程度会大大降低。但是即使该仓库
满足1000m的要求,仍然规避不了3000m的爆炸波及
范围。
基于后果:
这里,顺便声明一下,《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
性发生较大的变化。
5、相对性(或可变性)——承受风险损失的能力不
同,对风险的认知就会不同。
6、可控性——可以从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和减弱事故 后果两个方面来削减风险损失。
说明1 (1)风险是危险因素的属性,危险因素是风险的载体; (2)风险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企业一切的安 全事务(建章立制、安全培训、安全检查等)最终 目的都是为了控制风险; (3)风险管理——是指开展危险因素辨识、风险评价 以及采取风险控制措施策划与实施的全过程。
说明2:
(1)控制风险首要任务是控制和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
性,其次是减弱事故后果。
(2)影响可能性大小的首要因素是管理状态,在未采
取减弱事故后果的措施前,后果的大小往往是可以
客观推定的
(3)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小,而后果严重,则风险
很大;
事故发生的频次高,而后果相对较轻,则风险很大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趋向无穷小,即使客观后果严重,
(1)固有风险—设备、设施、场所等本身固有
(赋存、带有)的能量(电能、势能、机械能、热
能等等);危险物质(氢气、煤气、油品、液氨等)
燃烧、爆炸等产生能量或有害物质。
(2)现实风险—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
状态、环境的不安全 因素及安全管理缺陷。
(1)风险概念
概念说明: 危险、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 严重程度的综合度量。 概念模型: 风险(R) 可能性(F) And 严重程度(C) 数学表示:
—管理缺陷是事故的根本原因
美国杜邦自 1912 年开始统计事 故规律发现: ——96%的事故是人的因素
主要内容
一、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概述
二、双重预防机制的构建
一、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概述
(一)基本原则 1、遵循基本规律,科学准确辨识
危险因素辨识,用于预测安全状态的一 种手段,真正揭示安全状况、危险因素存在的部 位、存在的方式、事件发生的途径等。要遵循科 学性、系统性、全面性和预测性。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概述
•
有害因素
有害因素: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
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
有害因素分析着重找出系统中可能产生慢性危害的
根源。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概述 通常情况下,对两者并不加以区分而 统称为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指客观存在的 危险、有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临界值的设备、 设施和场所等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中,均提到的是“防火
间距”而并没有对“安全距离”提出要求。而防火间距
是为防止着火建筑在一定时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引燃相邻建筑,便于消
防扑救的间隔距离(例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
甲类危险品仓库距离高层民用建筑、重要公共建筑的防
火间距仅为50m)。
基于后果:
也就是说:防火间距其实是经验距离,而安全距
离则是数学概念。前者是半定量(或定性,属于经
验要求),后者是定量(需要根据爆炸当量进行数
学模型计算,是客观要求)。
安全生产的最大禁忌——误判
安全培训 不到位 隐患排查 不彻底
缺乏安全理念
某个周期 未出事故
风险管理 不实施
≠
真 安 全
双重预防机制的最终目的 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事故致因理论告诉我们:
基于风险:
美国对高处作业的高度标准是以1.8m为起点的(因
为他们根据人机工效学实验发现,按照人体登高作业
时,一旦坠落,势能的转换,与地面的撞击力完全可
以使人受到伤害。甚至一些企业自己设定的高处作业
管控高度为1.6m。而我国的规定是距离坠落基准面2m
及以上。)
基于后果:
以天津港8.12瑞海公司仓库爆炸事故为例,虽然
说明3
(2)在安全生产领域里面,专指发生事故的可能
性与后果的结合。等同于我们传统安全管理领域
里面的“危险”
(3)潜在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不健全可能导致
现实风险发生的各类因素;违背法规及标准规程,
如各类人员的安全资格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培训、
特种设备检测检验、职业健康安全与消防投入及
验收等。
风险的分类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对企业来讲不是“新生事物”, 而是 GB/T33000-2016 中 5.5 “安全风险管理”要素 的系统和细化。无意增加企业负担,而是源头预防 和精准管控的具体落实。但是,任何管理水平的提
升或更新均需要大家认识再提高、掌握再专业、执
行再规范!
为什么? 是什么? 干什么? 怎么干?
进行分类。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概述
直接原因进行分类的依据是《生产过程危险和
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1992)
事故类别分类方法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
类》(GB6441—1986)
危险因素的分类——按照标准分
根据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
分类与代码》,危险因素可分为以下四类: ①人的因素; ②物的因素; ③管理的因素; ④环境的因素。
11、冒顶片帮; 12、透水;
14、火药爆炸; 15、瓦斯爆炸; 16、锅炉爆炸;
17、容器爆炸; 18、其他爆炸; 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
风险 Risk 表述1: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
组合。
表述2:发生危险事件或危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
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概述
2、危险因素辨识原则
(1)逻辑性 (2)系统性 (3)全面性 (4)预测性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概述
3、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对危险因素进行分类,有利于风险评估及单元危
险性分析过程中的危险因素潜在事故的因果分析。
危险因素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通常风险评估过程
中,往往“按事故直接原因”和“参照事故类别”
● 风险(R)=可能性(L) × 后果(C)
风险的特点:
1、客观性——有危险因素就会伴随风险。
2、偶然性——风险具有动态性,事故发生需要条件,
即不安全行为和隐患的存在不一定在预期时间内产
生后果。
3、损害性——风险的变现会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环境破坏等发生。
4、不确定性——事故发生可能性与后果会因管理变 量而随机变化。尤其是可能性会因管理水平的差异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概述
4、关注持续改进,实现动态管理
通过危险因素辨识,风险评估、分级,落
实风险管控,实现其闭环管理。风险分级管控
在闭环管理中不断完善、持续改进。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概述
(二)危险因素辨识与风险分级管控步骤 1、危险因素辨识 建立全员参与、专家指导的工作机制,开展逐个 岗位、逐项工艺、逐个环节危险因素的全面排查。 2、风险评估与风险分级 以科学方法,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的分级、 分类,为管控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