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古学基础概念考古学定义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属于人文学科,是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
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始于人类的产生(约距今300万年开始的旧石器时代),其下限至明清之际。
通过考古发掘和田野调查来获取研究对象,其基本研究方法主要是考古发掘中的考古地层学,考古资料整理中的考古类型学以及分析研究时的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三大研究方法论。
中国近代考古学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前身是金石学。
遗存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类。
遗迹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
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窖藏等人工建筑和设施以及游牧民族所遗留下来的活动痕迹。
遗物是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也包括墓葬的随葬品和墓中的画像石、画像砖及石刻、封泥、钱币等。
遗迹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
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窖藏等人工建筑和设施以及游牧民族所遗留下来的活动痕迹。
遗迹是经过人类有意识加工的,能够反映当时人类的活动,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遗物:是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也包括墓葬的随葬品和墓中的画像石、画像砖及石刻、封泥、钱币等。
遗物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都经过人类有意识的加工和使用,能够从不同方面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情况,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遗址: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通常指代发现遗迹、遗物的地点,也可以指代聚落考古的基本单位。
一般由人类活动的各种遗迹现象以及遗物构成。
如洞穴遗址、贝丘遗址、古窑址等贝丘遗址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以文化层中包含大量古代人类食余抛弃的贝壳为特征。
多属于新石器时代,有的延续到青铜时代。
主要分布在沿海、湖泊和临河地带,世界各地都有广泛分布。
其堆积层中往往夹杂着贝壳、食物残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遗物,还发现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
根据贝丘的地理位置和贝壳种类的变化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线和海水温差的变迁,对于复原当时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有很大帮助。
中国的贝丘遗址集中分布在北起辽东半岛、南至两广及云南的东南部诸省区。
洞穴遗址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是指利用山岩自然洞穴,在其中生活或一度埋葬死者,从而留有原生文化堆积的一种遗址类型。
年代主要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个别可到较晚时期。
它们反映出人类生产力低下、依赖洞穴作为栖息地、就近利用所处地理环境进行狩猎和采集活动的历史。
旧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有代表性的如北京人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则以华南石灰岩溶洞发育区最为突出,数量较多,有代表性的如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等。
石器是以石头为原料制作的工具,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
在很长的时期内,石器在生产中占有支配地位。
在考古学上,把主要使用石器的时期称为石器时代。
根据石器的制作方法,可分为打制和磨制两大类。
每个时代的石器在制作工艺和器形上都有不同的特征,因此石器常常成为判断遗迹年代或文化性质的重要标尺。
三棱大尖状器是一种大型石片石器,由于首先在丁村遗址发现,又称“丁村尖状器”。
是一种挖掘工具,是采集经济的反映。
考古学研究范围(1)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文化遗存,如判定遗迹、遗物的年代,研究其制造方法和用途,对其进行分类(2)通过各种遗迹和遗物,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等物质文化,也包括美术观念、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
考古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在于阐明存在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
考古地层学是科学的搜集实物资料的基本方法论,又称层位学。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
考古地层学研究的是文化层,是一种根据土质、土色区分不同堆积,再根据地层叠压、打破、平行关系,确定不同堆积形成先后次序,并在此基础上研究遗存之间相对年代早晚的方法。
地层学的根本问题是划分层次,确定层位关系。
文化层亦称“文化地层”,指遗址中人为活动所形成的土层堆积。
土层中包含人工遗迹和遗物,故称之为文化层。
由于含有有机质,土色一般呈灰色,或由于用火关系而呈红褐色。
是判定遗址最重要的条件,每一层代表一定的时期,通过不同历史阶段文化层的比较研究,就可看出一个群体文化模式发展和演变的序列打破关系一个地层挖破了另一个地层,即此地层进入到彼地层内部,这种关系为“打破”,是受人为干扰形成的,如建筑基坑、墓葬、打井等就会造成打破关系叠压关系一般情况下,在没有人为扰动时,地层是按时代顺序由下往上逐渐形成的。
两个地层上下顺序相叠,这种关系叫“叠压”,为地层自然形成的状态,上层时代晚于下层。
类型学是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又陈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其基理论基础是不同时间、地点的文化遗存特征有别,且各器物风格特征流变是有固定规律的,一般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渐变、进化的。
其方法是根据遗迹或遗物的形态变化过程,排出发展序列,找出其变化规律,从而根据地层学判断年代。
适于研究陶瓷等使用周期短,变化比较明显的器物。
常用于确定遗址文化性质,分析生活、生产状况和社会关系。
【步骤:选择地层关系比较清楚、出土单位明确的典型性器物作为标本;对这些器物做型(同类器物中具有平行发展的并列关系)和式(同类器物中具有继承发展的先后关系,式与式间具有内在传承关系)的区分;在区分型和式基础上对器物进行排比分析,最后确定文化发展的编年序列】标型器亦称“典型器”,类型学分析的术语。
遗址在一种考古学文化或同一时期文化遗存中最常见,并构成基本组合的那些器物。
具有的基本条件:出土数量多、易损器类、变化速度快、变化幅度大。
陶器是类型学研究的最佳器物,瓷器、铜器或其他器物也可做类型学研究。
文化因素分析法为考古学文化重要方法论之一,指通过对考古学文化构成因素的分析来揭示该考古学文化内涵的方法。
一种考古学文化其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既有对其先行文化的继承与变革,又有对其同时期的周围其他文化的借鉴吸收,因此该文化包含有不同文化因素,呈现出复杂的面貌。
从该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分析,就有可能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许多共同特征的一群文化遗存。
常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
同一考古学文化是属于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由于这一社会集团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所以其在文化遗物和遗迹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
史前时期的各种考古学文化是当考古学文化研究内容①文化的分布范围,其中包括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和波及地区;②文化面貌及特征;③文化渊源、发展、演变及分期,与邻近地区同时代文化的相互关系;④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形态考古学文化的命名(1)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庄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
(2)以遗址的名称作为文化名称,如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观音洞文化和山顶洞文化等。
(3)以某一遗址的某一期典型文化遗存作为文化名称,如庙底沟二期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后岗二期文化。
(4)以具有特征性的遗物作为文化名称,如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
这种文化命名容易混淆文化性质和文化时代,故不多用。
(5)以族名来命名文化,如吴越文化、巴蜀文化旧石器时代是石器时代的第一个阶段,是人类历史的开始阶段和延续时间最长的阶段。
地质时代属更新世,从距今300万年前到1.2万年前为止,可将旧石器时代划分为早中晚三期。
这一时期人类开始出现,逐步向现代人演进。
主要生产工具为打制石器,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属于掠夺性经济。
早期居住天然洞穴为主,使用天然火。
晚期建造房屋,人工取火。
中国也有丰富和自成系统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如北京人文化、丁村文化、山顶洞文化等。
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又称续旧石器时代。
地质时代处于全新世早期。
使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尚未出现。
主要生产工具是间接打击法制作的细石器,并开始使用复合工具。
这个时代人类仍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由英国学者布朗于1892年提出。
世界上并不是每个地区都经历过中石器时代,它只是某些特定地区的石器文化。
新石器时代是考古学上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地质年代已进入全新世,年代大约从距今1.2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为距今 4000年左右,中国新石器时代可分为早中晚3期。
此时期的人类已属于现代人的范畴。
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
经济生活为以种植农业、饲养家畜业为主的生产性经济。
发明并使用陶器。
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出现固定的村落、墓葬和早期城堡。
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首先提出。
铜石并用时代属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过渡阶段,也称金石并用时代。
原始农牧业和手工业达到较高水平。
其主要特征是:主要生产工具和武器是使其,出现以红铜为主的金属物,采用冷锻和制造技术,多小型工具和饰物。
世界上并不是所有地区都经过铜石并用时代,西亚是最早进入这一时代的地区。
中国是否经历过铜石并用时代,学术界尚无一致意见。
1877年由意大利学者基耶里克提出。
青铜时代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继铜石并用时代之后,在铁器时代之前,在世界范围内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前1000年。
青铜时代的主要特征是青铜冶铸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青铜时代是和奴隶制社会形态相适应的。
西亚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地区。
中国青铜时代约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结束于公元前5世纪,大体相当于夏商周以至春秋时期,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阶段。
早期铁器时代铁器时代是指青铜时代以后,生产工具和武器主要以铁为原料的时代。
考古学研究中的铁器时代文化主要是指铁器使用的初级阶段和各民族史前文化中的铁器文化阶段,故称早期铁器时代。
世界范围内的年代约从公元前2000 年开始,至公元1000年中期逐渐普及于欧亚大陆。
中国从春秋时期开始冶铸铁器,战国中期之后普及全国,东汉时期最终取代青铜器。
考古研究步骤①考古调查②考古发掘(原则:能够根据记录及采集的器物,恢复居住址或墓葬发掘前原状)③整理资料④编写报告考古调查步骤①调查前查阅古文献、考古期刊等资料,找出地点并判断;②到达后向当地居民询问,决定调查路线(一般沿河流或道路)③注意地形,仔细观察地面现象;④做好文字、绘图、照相、测量记录并采集标本探铲又称洛阳铲,铲头部分呈半个纵切的罐头筒形,直径约10厘米,极便于采取地下小面积的土样。
铲头上装有2米左右的木杆,木杆上可以再加绳子,所以这种探铲一般可探到地下5、6米深度。
钻探时为尽可能减少对遗迹遗物的损害,不宜将探眼打得太密集。
(寻找熟土/夯土)探沟发掘法通常开2*10米或2*5米的沟,一般用于短时间小面积试掘,用于了解遗址的地层情况,也可用于解剖城墙的结构和修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