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的性质”的教学设计
汤岗子学校崔艳
一、课标分析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到: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即“在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应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
笔者在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中大胆探索归纳式学习方法、勇于实践探究式教学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下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中的重点部分,是不等式的第一节课,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不等式,故此节课应该是在加深对不等式的认识的基础上,着重探究不等式的性质,了解一般不等式的解与解集以及解不等式的概念。
(2)不等式的性质是后继深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及解决与不等式有关问题的基础和依据。
教材中列举了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定理,这三条性质不等式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性质,不仅要掌握它们的内容、理解掌握它们成立的条件、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还要对这些性质进行拓展探究。
(3)不等式的性质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学习不等式,要经常用到观察、分析、归纳、猜想、迭代的思想,还要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解决不等式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本节内容安排上难度和强度不高,适合学生讨论,可以充分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竞争的意识。
(4)本章的知识定位与传统教材有些不同,在这套教材中,前面已经介绍了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内容,现在再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已是顺理成章的了,但是知识体系的变化会引起对不等式整个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上的不同,相应问题的难度与函数、方程的综合程度会有所加大,并且突出由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关系模型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建立不等关系及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意义,并且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数学化”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渗透函数、方程、不等式思想。
因此,“不等式的性质”在中学数学内容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在利用不等式的观点解决问题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重要方式和途径。
三、学生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上看,学生已经学过等式的定义、性质,并掌握了等式的运算规律等,接下来的任务是通过类比、猜测、验证的方法来探索不等式的性质,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并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从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看,通过小学对等式的认识与实验,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事物的能力,积累了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语言转换能力。
从学生的心理学习上看,学生头脑中虽有一些不等式性质的的实物实例,但并没有上升为“概念”的水平,如何给不等式的性质以数学描述?如何“定性”“定量”地描述不等式的性质是学生关注的问题,也是学习的重点问题。
不等式的性质是学生从已经学习的等式中比较容易类比的一个性质,学生也容易产生共鸣,通过
对比产生顿悟,渴望获得这种学习的积极心向是学生学好本节课的情感基础。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
2、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
能力目标:通过类比不等式的性质,探索不等式的性质,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初步掌握类比的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1、人士通过观察、实验、类比可以获得数学结论,体验教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
己的观点,学会分享别人的想法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能
从交流中获益。
五、重点难点
重点:不等式的性质;
难点:不等式性质3的探索及运用。
六、方法策略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双主体的教学模式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以设问和疑问层层引导,激发学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逐步从常识走向科学,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去疑;鼓励学生去探;激励学生去思,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精神。
合作学习——通过组织小组讨论达到探究、归纳的目的。
七、教具选择
板书与多媒体的有机整合展示,通过对图形的直观体验理解概念,化解难点,帮助学生更容易找寻其中的规律,获得更大的创新空间。
九、本课教学评注(课堂设计理念,预计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节课设计旨在让学生经历通过实验、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性质的探索过程。
用类比和实验探究法作为主要方法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并以多媒体作
为辅助教学手段。
让学生充分进行讨论交流,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中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这样就能有效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运用“不等式性质",本课设计了多样化的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在学生回答、讨论的过程中,激活课堂气氛,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扎实地掌握性质并灵活运用。
同时,学生还能与学习伙伴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和沟通.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本课教学过程中贯穿了“尝试—引导—示范—归纳—练习—点评”等一系列环节,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方式。
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演绎。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求。
对学习确实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除了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外,教师还应争当“伯乐”,多给学生以赞许、鼓励、关爱和帮助,让他们在积极愉悦的氛围中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