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学习光的色散。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学习因不同单色光折射本领不同引发的光的色散现象、三原色光和物体的颜色之谜。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各种颜色,而对彩虹类的现象见之不多,对其成因较难理解。

通过小组实验、讨论,交流,知道有复色光与单色光的区别,并尝试解释彩虹形成原因,体会三原色组合应用,了解物体的颜色之谜。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动手乐趣及学习活动中的实际操作,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能力层次,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2)知道光的三原色。

(3)知道物体的颜色成因。

(4)初步学会观察与光的色散有关的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把白光分解为各种色光的实验探究。

(2)感受色光混合的实验过程。

(3)经历研究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颜色成因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色散的各种事实,了解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体验研究“白光分解”、“色光混合”和“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颜色成因”的实验过程,萌发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物理学习的兴趣,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白光的色散、三原色光。

难点:色散的原因。

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手电筒、装有水的圆形烧瓶、三棱镜、玻璃砖、彩色透明纸、三色陀螺、计算机等。

2、演示实验器材:强平行光源、三棱镜、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

3、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包括白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等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关于彩虹传说的flash动画和探究小实验为基础,以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引入白光的色散现象。

通过“探究三原色光的混合”等学生实验,建立“三原色光”的概念。

最后通过“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和“不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等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得到物体颜色的成因。

本设计要突出的第一个重点是白光的色散。

方法是: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实验现象两方面信息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实施教学时,创设情景引入,利用传说导入彩虹现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并鼓励他们利用现有的器材设法找到类似彩虹的彩色条纹,活动中让学生在没有框定的情况下以多种方法去探索寻找,从而全方位释放学生的思维活动,体验活动中的愉悦及成功的满足感。

紧接着在同学间交流中加强协作,扩大视野。

通过播放录像和动画等多媒体信息让学生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七彩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对环境和实验器材都要求很高,为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这一现象,在课前可将这一实验过程拍成录像,教学时播放这段录像信息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后运用多媒体动画解释彩虹形成原因,作好知识的首尾呼应。

本设计要突出的第二个重点是三原色光。

方法是:先让学生观察电脑显示屏,引入三原色光。

然后通过感受三色陀螺(颜色比例不同)旋转时的不同颜色,体会三原色的组合应用。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对色散原因的理解。

方法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转为直观的图像信息,以解决初中物理知识中没有提及折射率概念、学生难以从理论上理解的问题。

本节课考虑到多媒体能为学生展现不能直接和明显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提供生动活泼的直观形象思维材料,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故选其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需要1课时。

六、教学流程1、教学流程图2、教学流程图说明情景Ⅰ视屏播放关于彩虹传说的flash动画,提出“为什么天空中会有彩虹呢?”,引出课题。

说明:也可通过播放与光的色散有关自然现象的图片来引入课题。

活动Ⅰ学生实验1利用给定的实验仪器,寻找类似彩虹的彩色条纹。

情景Ⅱ演示实验1利用强平行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三棱镜上,在天花板上显示一条彩色条纹。

活动Ⅱ学生实验2利用放大镜,观察电脑显示屏的颜色是由哪几种单色光组合成。

活动Ⅲ学生实验3利用给定的实验仪器,探究三原色光的混合。

活动Ⅳ学生实验4利用给定的实验仪器,研究透明体颜色的成因。

情景Ⅲ演示实验2在暗室中将白色光源照射在三个物体上,物体呈现出红、绿、兰三种颜色,分析讨论不透明体颜色的成因。

活动Ⅴ应用小游戏:(1)你能分辨出每一色球原来的颜色吗?(2)你能判断出每一色球所呈现的颜色吗?说明:具体开展情况,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进行选择。

七、教案示例(一)引入1.播放关于彩虹传说的flash动画,提出问题“为什么天空中会有彩虹呢?”引出课题“光的色散”。

(二)新课2.白光的色散(1)问题能不能利用身边的实验仪器,找出类似彩虹的彩色条纹?(2)学生实验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给定的器材设计找出类似彩虹的彩色条纹:用手电筒照射三棱镜、装有水的圆形烧瓶、或厚玻璃砖等,在白纸上或在仪器的某些部位可以看到彩色条纹;也可以用太阳光、日光灯等身边的光源发出的光来观察,如透过三棱镜看日光灯光,也可观察到彩色条纹。

(3)大组交流各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法。

交流时,其他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活动卡上记录交流过程中获得的信息。

(4)演示实验1教师演示白光的色散实验:利用强平行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三棱镜上,在天花板上显示一条彩色条纹。

结论:白光折射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一现象称为的色散。

(5)问题白光是怎样发生色散的?(6)视频播放播放视频剪辑,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到白光色散的原因。

(7)问题白光能够发生色散现象,七种色光能否再发生色散现象呢?(8)视频播放播放视频剪辑,了解色光的复合现象。

结论:把不能再发生色散的色光叫做单色光,由几种单色光合成的光叫做复色光。

白光就是复色光。

(9)问题根据所学白光的色散知识,解释天空中为什么会出现彩虹?结论:太阳光照到像三棱镜一样的水滴上发生色散现象。

(10)视频播放播放flash动画,了解彩虹成因的科学解释。

3.三原色光(1)问题自然界色彩缤纷,电脑显示屏的画面同样很艳丽,这些艳丽的色彩画面又是怎么形成的呢?(2)学生实验2用圆形烧瓶充当放大镜,紧贴电脑显示屏,观察白色区域发出的光是由哪几种单色光组合成的。

结论:白色区域发出的光由红、绿、蓝三种单色光组合成的。

我们把这三种色光称为三原色光。

(3)问题三原色光是怎样组合出各种色光的呢?(4)学生实验3做法:用剪刀和彩色贴纸,改变陀螺表面的红、绿、蓝三色的面积大小。

观察:先观察陀螺不旋转时表面呈现的颜色,然后观察陀螺旋转时表面呈现的颜色。

结论:通过改变陀螺表面的红、绿、蓝三色的面积大小,使其旋转时得到不同颜色。

红、绿、蓝三原色按不同比例组合,能混合出各种颜色。

电脑显示屏和彩电的荧光屏上有成千上万个密集的红、绿、蓝小色点,它们亮度比例不同时,荧光屏上该部位发出的颜色也不同。

我们改变三原色光的强度,也就是改变三原色每次参与混合的(比例)从而得到各种色彩。

4.物体的颜色(1)问题生活总是色彩斑斓,窗外的绿树红花,色彩艳丽的服饰,彩色的透明纸,物体为什么能呈现出各种色彩呢?(2)学生实验4做法:将三种不同颜色的透明纸分别蒙在手电筒上,让手电筒的光透过透明纸,照到天花板上。

观察:观察天花板上光斑的颜色。

讨论:透明体颜色的成因。

结论:透明体颜色取决于能透过它的色光的颜色。

(3)演示实验2做法:在暗室中,将白色光源照射在三个物体上(物体在白光下呈现的分别是红、绿、兰三种颜色)。

观察:三个物体呈现的颜色。

讨论:不透明体颜色的成因。

结论:不透明体颜色取决于它所能反射色光的颜色。

(三)知识应用5.游戏:你能分辨出每一色球原来的颜色吗?(1)做法:播放flash动画,暗室里有五只不同颜色的小球(不透光物体),在各种颜色的灯光下,小球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要求学生通过推理得到每一色球原来的颜色。

(2)游戏进程设置:(3)讨论:你能分辨出每一色球原来的颜色吗?(按从左到右依次排列)(采用学生回答,教师追问的模式进行。

先请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先回答,再请更多的学生依次回答。

)6.游戏:你能判断出每一色球所呈现的颜色吗?(1)做法:在上一个游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暗室内同时开启的两盏灯的颜色,先判断每一色球所呈现的颜色,然后利用模拟软件进行检验。

(2)游戏进程设置:(3)讨论:你能判断出每一色球所呈现的颜色吗?《光的折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⑵了解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⑶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⑵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⑶让学生亲历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的实验,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有关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⑵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简单的折射现象。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及讲授法。

四、实验器材激光光源、水槽(装有少量牛奶或豆浆的水)、玻璃砖、水、碗、筷子、钢笔、硬币、玻璃杯、鱼叉、盛有鱼的水盆。

五、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学生实验]⑴请学生们透过玻璃砖看自己的手指,并注意调换观察的角度,看一下,发生了什么现象?也可以用铅笔,或其它物品代替手指进行观察。

观察结果:视线越斜,错位越显著,如果视线垂直于玻璃砖的侧面则没有发生错位。

⑵再将筷子斜放在碗中,同学们从侧面观察,并分别谈谈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结果: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

[引入课题]通过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光的直线传播以及光的反射定律,都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那么,光从空气进入水或玻璃中时,光是如何传播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内容──光的折射。

(用小实验导入新课,既符合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又能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体现从生活走进物理等。

)2.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探究1]提出问题:光从空气进入水或玻璃中时,光线是如何传播的?并把自己的猜想用图表示出来。

猜想:(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目的和观察对象。

)验证猜想的方法:实验探究法实验设计:学生交流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激光光源、水、装有少量牛奶或豆浆的水槽)等。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学生动手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教师结合图,介绍以下名词: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入射角I、折射角r。

学生小组讨论,组间交流,总结结论。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把教材的演示实验变为教师引导的学生实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究2]提出问题:回顾光的反射规律及研究的方法,根据刚才的实验,大家猜测一下,光的折射可能遵守哪些规律?猜想并说明猜想的依据:(使学生学会科学的猜想,同时又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