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培训课程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培训课程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应用训练任务书与指导书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施工技术教研室二O一O年三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课程设计任务书1.根据工程案例完成任务1.1、案例:杭州某高层住宅建筑,地下一层,地面以上16层,总建筑面积12825 m2,其中地下室建筑面积820m2。

建筑主体最大标高45.33m。

±0.000M相当于地形图上的测量标高6.520m,室内外标高差0.500m。

建筑物东西最大长度58.60m,南北宽最大宽度15.5m,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桩直径有800、1000和1200三种,共137根。

主体工程地下室及地上十六层为现浇钢筋砼框架剪力墙结构。

墙体分部,防潮层以下砖墙和主体部分的卫生间墙体均用MU10灰砂砖,M7.5水泥砂浆砌筑;防潮层以上其余墙体均用24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M5混合砂浆砌筑,所有墙均在标高-0.060m处做20厚1:2水泥砂浆防潮层(内加3-5%的防水剂)。

建筑平面图如下:本工程设计基准期为50年,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结构类型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三级。

地基基础抗震烈度为6度,桩基安全等级为一级,设计等级为乙级,场地类别为三类,结构抗震设防类型为丙类。

梁柱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三级,采用钢筋砼框架剪力墙结构,屋面防水的耐久年限为15年,设防要求一般为二道。

场地土类别为三级。

主要结构材料:砼强度等级:该工程某年11月5日开工,次年3月16日,在基础工程验收时发现基础混凝土(大体积)表面有许多细小裂纹;主体结构完成到11层楼板时,组织1-8层主体分段验收时,发现第8层楼板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实验室报告结果)。

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实际测定只有C25,现场目测观察该层楼的混凝土和其余层楼板混凝土差别不大。

该项目设有监理,现场还有建设方代表,施工方项目部在现场办公,管理和专业人员齐全。

1.2 课程设计内容如果你是该工地施工员或质检员,如何进行质量控制,才能不出现类似以上的不合格想象?一旦出现不合格,该如何处理?请编制该工程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计划。

主要内容包括(不限):1.2.1编制依据;1.2.2工程概况;1.2.3质量控制点的设置;1.2.4编制各质量控制点的质量计划。

(含常见的质量事故及其分析处理)1.3 基本要求1.3.1质量计划要以案例工程为背景,综合相关学科知识,兼顾现有的施工技术;1.3.2质量计划要具有可操作性,能起到组织施工、指导施工的作用;1.3.3要求独立完成,字数在5000以上,并装订成册。

2 形式、时间课内教师辅导答疑,课内外独立编写,期末考试的前一周完成上交,否则期末考试成绩无效。

3 评分课程设计成绩根据学习期间的表现和成果的质量计分,其中:90~100:平时表现优秀,质量控制点选择恰当,能指导和组织施工,字数合理。

80~99:平时表现良好,质量控制点选择恰当,对施工有指导作用,字数合理。

70~79:平时表现良好,质量控制点较合理,基本能组织施工,字数合理。

60~69:表现一般,质量控制点基本合理,基本能指导施工,或字数不够。

0~59:表现较差,控制点不合理,不能指导施工,字数不够或和他人雷同。

4 格式要求采用A4纸,装订在左侧,封面黄色普通纸具体封面样板、目录格式和文字格式如下:目………二质量控制点的设置 (31)18………………………《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课程设计指导书1质量控制点的设置质量控制点是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凡是关键技术、重点部位、控制难度大、影响大、经验欠缺的施工内容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均可列为质量控制点,实施重点控制。

施工质量控制点设置的具体方法是,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基本程序,结合项目特点,在制定项目总体质量计划后,列出各基本施工过程对局部和总体质量水平有影响的项目,作为具体实施的质量控制点。

如: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可列出地基处理、工程测量、设备采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及有关分部分项工程中必须进行重点控制的专题等,作为质量控制重点。

质量控制点设置的一般位置2 质量控制点的质量计划编制2.1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依据施工项目实施阶段进行质量控制的依据可以分成共同性依据和技术性依据二类。

2.1.1 共同性依据①工程施工承包合同文件。

工程施工承包合同所规定的有关施工质量方面的条款,既是发包方所要求的施工质量目标,也是承包方对施工质量责任的明确承诺,理所当然成为施工质量验收的重要依据。

②工程施工图纸。

由发包方确认并提供的工程施工图纸,以及按规定程序和手续实施变的设计和施工变更图纸,是工程施工合同文件的组成部分,也是直接指导施工和进行施工质量验收的重要依据。

③国家及有关部门颁布的有关质量的法律和法规性文件。

2.1.2技术法规性文件①施工质量验收标准;②原材料、构配件质量方面的技术法规性依据;③施工工序质量方面的技术法规性依据;④采用“四新”技术的质量政策性规定。

2.2施工项目质量计划2.2.1施工项目质量计划的编制要求编制施工项目质量计划的要求是:①施工项目质量计划的编制应由项目经理主持;②质量计划应体现从工序、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到单位工程的过程控制,且应体现从资源投入到完成工程质量最终检验和试验的全过程控制。

③质量计划应成为对外质量保证和对内质量控制的依据。

2.2.2 施工项目质量计划的编制①编制依据②项目概况③质量目标④组织机构⑤质量控制及管理组织协调的系统描述⑥必要的质量控制手段,施工过程、服务、检验和试验程序等⑦确定关键和特殊过程及作业的指导书⑧与施工阶段相适应的检验、试验、测量、验证要求⑨更改和完善质量计划的程序2.3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指正式施工前进行的质量控制,其控制重点是做好施工准备工作,且施工准备工作要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中。

2.3.1技术文件和技术资料的准备施工合同签订后,项目经理部应索取道贺机图纸和技术资料,指定专人管理并公布有效文件清单。

技术文件和技术资料一般有设计图纸、设计图纸会审、控制桩复测及编制作业指导书等。

2.3.2图纸会审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应主持对图纸审核,并应形成会审记录。

设计图纸是施工单位进行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

为了在施工前能发现和减少图纸的差错,能事先消灭图纸中的质量隐患,在项目质量计划编制前,由项目技术负责人主持图纸审核工作。

审核出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后,应与设计人和发包人进行讨论、协商解决,并写出会议纪要。

2.3.3选择分包人和供应人项目经理应按质量计划中工程分包和物资采购的规定,选择并评价分包人和供应人,并应保存评价记录。

为了确保分包工程及所采购的物资符合规定的要求,项目经理必须使分包工程和采购工作处于受控状态并有计划地进行。

因此,应评价和选择合格的分包人和供应人,主要是评价他们的质量保证能力。

对评价为合格的分包人和供应人,应建立档案,作为选用、采购的依据。

2.3.4施工技术交底施工技术交底必须在图纸会审基础上,在单位工程或分项、分部工程施工前进行,项目技术负责人应向承担施工的负责人或分包人进行书面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资料应办理签字手续并归档。

2.3.5工程变更控制①工程变更的范围工程变更按变更的内容分为设计变更、工程量变更、施工时间变更和施工合同变更。

工程变更按要求变更的主体分为在施工过程承包单位提出的工程变更、设计方提出的工程变更和建设单位(监理工程师)提出的变更。

承包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提出工程变更要求可能是:要求作某些技术修改;要求作设计变更。

②工程变更程序及控制承包单位提出的工程变更,首先应就要求变更的问题填写《工程变更单》,送交施工项目监理机构,总监理工程师根据承包单位的申请,经与设计、建设、承包单位研究并作出变更的决定后,签发《工程变更单》,并应附有设计单位提出的变更设计图纸。

承包单位签收后按变更后的图纸施工。

如果变更涉及到主体及安全,该工程变更还要按有关规定报送施工图原审查单位进行审批,否则变更不能实施。

由设计方提出的工程变更应该与业主协商或经业主审查并批准;由业主方提出的工程变更,涉及到设计修改的应该与设计单位协商,并一般通过工程师发出。

监理方发出工程变更的权利,一般会在施工合同中明确约定,通常在发出变更通知前应征得业主批准。

2.3.6施工计量控制施工计量控制主要是指施工现场的投料计量和施工测量、检验的计量管理。

它是有效控制施工项目质量的基础工作,计量失真和失控,不但会造成施工项目质量隐患,而且也造成经济损失。

施工计量管理,均应按照计量工作的法制性、统一性、准确性等规定要求进行,增强计量意识、法制观念和监督机制。

已经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施工企业,现场施工应严格按照企业有关计量检测管理的程序性文件和要求实施计量管理。

2.3.7 工地例会工地例会是施工过程中参加建设各方的沟通情况,解决分歧,形成共识,做出决定的主要渠道。

包括时间安排、参加人员、会议地点、主持人、主题内容等等3 质量控制参考图3.1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系统过称3.2 混凝土工程质量预控图4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质量缺陷及处理造成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缺陷及事故的原因很多,所涉及的方面也很广。

主要有以下方面:(1)设计失误。

(2)材料不合格。

(3)施工违反操作规程。

(4)环境因素影响。

(5)使用和改建不当。

由于质量缺陷使钢筋混凝土工程呈现的现象主要是:(1)混凝土出现可见裂缝。

(2)材料的强度降低;构件的承载力或截面刚度减小。

(3)混凝土不密实、被溶蚀或剥落.影响耐久性。

(4)钢筋出现锈斑、鳞落等.承载力降低。

其中最主要也是最普遍的表现是混凝土出现可见裂缝。

4.1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及其产生的原因4.1.1混凝土结构的裂缝(1)混凝土的微裂缝。

钢筋混凝土构件是带裂缝工作的。

更确切地说,混凝土在凝结硬化过程中就有微裂缝存在。

这是因为混凝土中的水泥石和骨料在温湿度变化条件下产生不均匀的体积变形,而它们叉粘结在一起不能自由变形,于是形成相互间的约束应力。

当约束应力大于水泥石和骨料间的粘结强度,以及水泥石自身的抗拉强度时,就产生微裂缝。

微裂缝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粘结裂缝(沿骨料和水泥石界面的微裂缝),另一种是水泥石微裂缝(骨料之间水泥石中的微裂缝)。

混凝土微裂缝的宽度小于0.05mm,肉眼看不见。

微裂缝在混凝土中的分布既不规则也不贯通,因此只有微裂缝的混凝土是可以承受拉力的。

微裂缝对混凝土的承重、防渗漏、防腐蚀等使用功能没有危害性。

只有微裂缝的混凝土也称无裂缝混凝土。

(2)混凝土的可见裂缝。

钢筋混凝土构件因受力、变形、某些环境因素影响而产生的裂缝,则一般可用“粘结一滑动”的机理加以解释。

认为混凝土可见裂缝的发生和开展.是钢筋与混凝土间不能再保持变形协调而出现相对滑动的结果。

裂缝宽度本质上是裂缝之间受拉混凝土拉伸变形和受拉钢筋拉伸变形之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