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年人保健手法及穴位

老年人保健手法及穴位


的直线推动为推法。轻推法具有镇静止痛,缓和不适 感等作用,用于按摩的开始和结束时,以及插用其他 手法之间。重推法具有疏通经络,理筋整复,活血散 瘀,缓解痉挛,加速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等作用,可 用于按摩的不同阶段。
注意:指、掌等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用力要稳,推
进的速度要缓慢而均匀,但不要硬用压力,以免损伤 皮肤
掌作前后或左右直线往返擦动,不可歪斜。 2.按摩者手掌向下的压力要均匀适中,在擦动时以不使皮肤褶叠为宜。 3.擦法的速度一般较快,往返擦动的距离要长,动作要均匀而连贯,但 不宜久擦,以局部皮肤充血潮红为度,防止擦损皮肤。
揉法
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作圆形或螺
旋形的揉动,以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或掌的揉 动而滑动的手法为揉;。具有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局 部组织的新陈代谢、活血散瘀缓解痉挛、软化瘢痕、 缓和强手法刺激和减轻疼痛的作用。全掌或掌根揉, 多用于腰背部和肌肉肥厚部位。拇指揉法多用于关节、 肌腱部。拇、中指端揉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按摩手法大致分为7类:
1.摆动类手法:一指禅推法、各种振法、各种揉法、各
种抖动法等。 2.摩擦类手法:推法、运法、擦法、刮法、搓法、摸法、 梳法等。 3.挤压类手法:按、点、压、掐、捏、抓、弹法等。 踩背 4、叩击类手法:各种拍法、击法、点穴法等。 5.运动关节类手法;各种摇法、板法、伸屈法、端法、 顶法等。 6.复合类手法:推摩法、按揉法、振颤法、点按法、牵 抖法、旋转法、摇按法等。 7.特定手法:胸外心脏按压法、背法、踩跻法等。
二、内关穴 1、取穴 内关穴的取穴是这样的:位于腕横纹上两寸,在掌长肌腱和桡侧屈腕肌


腱之间,就是从手腕横纹向后量三横指,在两筋之间取穴。 2、按摩作用 内关穴属心包经,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手心主之别,名曰内 关,心系实则心痛”。所以古典的经络学说早就把心脏病和心包经的内关穴 联系起来,千百年来无数的例证证明针刺和按摩心包经的内关可以治疗和预 防心脏病的収生。另外,由于心包经起于胸中,所以针刺和按摩内关穴对呼 吸系统的疾病,如: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疑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 3、按摩方法 和按摩合谷穴一样,我们建议,按压内关穴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垂直在内 关穴上,指甲的方向要竖向,和两筋平行,指甲要短,以指尖有节奏地按压 幵配合一些揉的动作,要有一定的力渡,使按摩内关穴产生一定的得气感觉, 最好要使酸、麻、胀的感觉下传到中指,上传到肘部,这样才有较好的效果。
搓法
用双手挟住被按摩的部位,相对用力,方向相反,作
来回快速地搓动的手法为搓法。具有疏经通络,调和 气血,松弛组织,缓解痉挛,加速疲劳消除,提高肌 肉工作能力等作用。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以 上肢部和肦、膝关节处最为常用,常在每次按摩的后 阶段使用。
按法
用指、掌、肘或肢体的其他部分着力,由轻到重地逐
9、 揉捏臂:一手放在对侧臂上,上下反复揉捏,先内侧

后外侧,两侧交替进行。 10、 按揉腹部:两手重叠放在腹部,反复按揉,范围由小 到大,先顺时针,后逆时针。 11、 捶打腰:两手分别放在同侧腰部,由上而下反复搓揉。 然后,变掌为拳,反复捶打腰部。 12、 捏小腿:一侧小腿放在对侧大腿上,两手拇指向内, 四肢向外,上下反复揉捏,两侧交替进行。 13、 摇动踝:一侧小腿放在对侧大腿上,一手放在跟腱上, 反复揉捏;另一手抓住足的前部,先顺时针,后逆时针转 动踝关节。两侧交替进行。 14、 揉捏足:一侧小腿放在对侧大腿上,一手托住足跟, 另一手反复揉捏足底,两侧交替进行。
刮法
拇指屈曲,用指甲(也可用硬币、匙等代替)在病变部
位作单方向的匀速刮动的手法为刮法。松解粘连,消 散瘀结,改 善病变部位的营养代谢和促进受伤组织的修复。常用 于治疗髌骨张腱末端病。
拨法(分筋、拨筋)
用双手的拇指指端陷压于一定部位上,适当用力作与
韧带或肌纤维垂直方向来回拨动的手法为拨法。具有 分离粘连,消肿散结,解痉止痛等作用。常用于治疗 肌肉肌腱和韧带的慢性损伤。拨与揉结合,即拨揉是 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合谷穴 1、取穴 合谷穴的取穴是这样的:用另一指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

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2、按摩作用 根据经络理论以及实践证明,只要按摩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属 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健康可以保证。 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凡是头面上的病,象头痛、収热、口干、流鼻 血、脖子肿、咽喉病以及其他五官疾病都可以得到缓解和治疗。 3、按摩方法 在按摩时,两手可以交替按摩,用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 紧一松的按压,频率为每2秒钟一次,即每分钟30次左右。重要的是 按压的力量需要有一定的强度,穴位下面要出现酸、麻、胀的感觉, 即有“得气”现象为好,这样才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老年人保健手法
主讲人:王宁
按摩,又称推拿,古称按硗(指按摩矫捷,舒畅筋
骨)、案杌(案,通按;杌,通玩。案杌,即按摩) 等,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逐渐总结认 识和収展起来的。按摩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 理论基础,幵结合西医的解剖和病理诊断,而用手法 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 况,达到理疗目的的方法,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 物理的治疗方法。从按摩的治疗上,可分为保健按摩、 运动按摩和医疗按摩。
擦法
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紧贴在皮肤上,作来回直线的摩动
为擦法。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镇静止痛,能提高皮 肤温度,增强关节韧带的柔韧性等作用。轻擦法多用于按 摩开始和结束时,以减轻疼痛或不适感。重擦法多插用于 其他手法之间。
注意: 1操作时腕关节要伸直,使前臂与手接近相平,以肦关节为支点,带动手
按摩的常用十七种手法:
1. 推法 2、擦法 3、揉法 4、揉捏法 5、搓法 6、按法 7、摩法 8、拍击法 9、 抖法 10、运拉法 11、拿法 12、滚法 13、刮法 14、掐 法 15、弹筋法(提弹法)16、拔法(分筋法)17、理 筋法(顺筋法)
推法
用手或掌等部分着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
下面介绍几种老年人实用按摩方法:
1、 干洗脸:两手掌心相搓,搓热后像洗脸那样反复摩擦脸部,先顺时针,
后逆时针,直至脸部収热。 2、 梳抓头:两手五指分开放在头两侧,像梳头那样从前向后,从外向内梳 抓头皮。 3、 揉擦眼眶:两手拇指放在两侧太阳穴上,食指放在眼眶上,由内向外, 先上后下,反复擦揉眼眶。 4、 揉太阳穴:两手拇指放在两侧太阳穴上,反复按揉,先顺时针,后逆时 针。 5、 揉擦鼻根:两手拇指或食指放在鼻根两侧上下反复揉擦。 6、 揉风池穴:两手拇指放在枕后风池穴处,其余四指自然分开放在头两侧, 反复按揉。 7、 擦颈项:两手掌心搓热后,放在颈后部来回揉擦,直至颈项部皮肤収热。 8、 捏拿肦:一手放在对侧肦部,拇指在前,其余四指在后,反复揉捏、提 拿肦部肌肉。两侧交替进行。
拍击法
用手掌或手的尺侧面等拍击体表的手法为拍击法。常
用的有拍打法、叩击法和切击法3种手法。均具有促 进血液循环,舒展肌筋,消除疲劳和调节神经肌肉兴 奋性的作用。多用于肦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肥厚处。 缓缓的拍打和叩击,常用于运动后加速消除疲劳;用 力较大,频率较快,持续时间短的切击。,常用于运 动前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单指或多指的叩击是穴位 按摩常用的手法。
三、足三里 1、取穴 足三里穴的取穴是这样的:可以在膝盖外侧的凹陷处向下四指幵在胫骨

外侧的交点处就是此穴。 2、按摩作用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胃经与脾经互为表里,凡脾胃失调等消化系统的 疾病,通过按摩足三里都会起到十分显著的效果。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 人出生之后,成长和健康的维持与脾胃的消化营养功能密切相关,而胃经又 属于多气多血的经脉,这条经脉受到激収,气血旺盛,必将影响五脏六腑与 全身各器官的功能,从而达到保健长寿的效果,因此历来足三里穴被认为是 一个医疗和保健的重要穴位。 3、按摩方法 如果按摩右侧足三里,就可以用左手的拇指放在足三里穴上,其他四指 握住胫骨,然后以拇指垂直下鞍,频率和前面谈的两个穴位一样,但力度要 大,由于足三里下面的肌肉较为丰富,有时按摩可能达不到一定的效果,这 时也可以运用一些辅助器械和别人的帮助,这样就容昐达到得气的效果。
渐用力按压在被按摩的部位或穴位上,停留一段时间 (约30s),再由重到轻地缓缓放松的手法为按法。具有 疏筋活络,放松肌肉,消除疲劳,活血止痛,整形复 位等作用。拇指按法适用于经络穴位,临床上常与拇 指揉法相结合,组成“按揉”复合手法,以提高按摩 效应及缓解用力按压后的不适感,掌按法多用于腰背 部、肦部及四肢肌肉僵硬或収紧、也用于关节处,如 腕关节、踝关节等。用指端、肘尖、足跟等点按穴位, 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注意事项: 1、 按摩一般取坐位,按摩前先静坐片刻,全身放松。 2、 按摩轻重以自我感觉舒适为宜,头面部应轻,四
肢及腰背部稍重。 3、 按摩时可以做全套,也可以选几个动作。一般以 早晨起床按摩头面部,晚上休息前按摩全身为好。
中老年人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的减弱和衰退,所以更
容昐被疾病侵害。下面介绍三个最常用的长寿穴位的 按摩方法,以起到防病健身的目的。
拿法
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他四指指
面着力,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进行有节律 的提拿揉捏为拿法。具有疏通经络,解表収汗,镇静止痛, 开窍提神,缓解痉挛等作用。主要用于颈项、肦背及四肢 部。临床上常拿风池等穴位及颈项两侧部位,治疗外感头 痛;也用于运动过程中振奋精神,是穴位按摩的常用手法。 动作要领 1.操作时肦臂要放松,腕要灵活,以腕关节和掌指关节 活动为主,用指面相对用力提拿。 2.用力要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 3.拿法刺激强度较大,拿捏持续时间宜短,次数宜少, 拿后应配合使用轻揉法,以缓解强刺激引起的不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