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PPT课件
《道德经》分说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有那么一句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们都喜欢想高处走,待在高处。但那个 位置是有限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待在那 里的。这句话跟一句俗语很接近:忍一时, 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道德经》分说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 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个人的理解是,居住在善地,肚 量大一点,与他人相处要仁慈,言语上要 有诚信,善于治理政事,做事要有能力, 行动的时候呢那善于抓住时机。对一个人 来说,不与人争,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忧虑。
道的定义
《道德经》里面有段话,指出了道的定义。 这段话,在我看的这个版本里面的原文是: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 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 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跟万物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道德经》里面有一句话: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是怎么来的
德是什么
文中有这样几句话:善者,吾善之;不善 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 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 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 以为。
《道德经》分说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可道”的,但不是“常道”; “名”是“可名”的,但不是“常名”。
《道德经》的注释
《老子》不仅版本众多,注释者更是历代 不断。我们现代人读它总觉得有障碍,这 种障碍首先是思想上的。解决这样的障碍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看前人跟他人的注释。 另一方面大概可以说是文字那个方面的障 碍。毕竟我们生活在现代, 对古人那个时 期的事情知道的并不多。我们根本不知道, 过去的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有多少东 西是他人添加进去的。
《道德经》分说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 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这里面提出了民争、民盗、民乱的原因分 别是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放在今 天这个社会,该怎样去理解呢?或者说, 民争、民盗、民乱的原因是什么?
《道德经》分说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 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对这一章,我的理解是这样的:道是相互 矛盾的。用的时候呢,总感觉有哪些地方 是存在缺陷的。渊兮,好像是万物之宗; 湛兮,好像是存在的。后面的那一句,就 有点迷茫了。老子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谁家 的孩子吗?这样解释的话,怎么也讲不通。 不是吗?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天地万物生于有,有 生于无。
“有”跟“无”存在怎样的关系
文中的第一章有这么一段话:无名天地之 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什么是“无为”
文中有两句跟“无为”有关的话。分别是: “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圣人之治,虚 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 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 则无不治。
《道德经》分说
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 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句话,描述的是圣人处事的准则是:无 为。行使的教人方法是:不言。前面解释 过了无为是有为。那么不言呢?是不说还 是说? 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 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几句话需 要认真的揣摩,才能将其转换成自己的东 西。
《道德经》里面的内容
《道德经》,按现代人的说法,共分为两 个部分,分别是:《道经》与《德经》。 《道经》描述了修道的方法,指明了道的 含义,“有”“无”两者间的关系等。 《德经》,总的来说,讲的是个人的行为 准则,包含了治国之道,用兵之道,处 (用)人之道,处(做)事之道,以及做 人之道。
《道德经》里面的内容
《道德经》分说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 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 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 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德经》的作者
据说,《道德经》,或者说《老子》,由 春秋时期的老子所作。老子的本名是什么, 什么时期的人,他的形象、经历又是什么? 历史上存在的争议太多。我不是学历史的, 对这些话题,不作过多的描述。
《道德经》的版本
自成书以来,老子的版本众多(版本,在汉语中 大概可以指印刷术发明以来印制书籍的版次。所 以,木板印刷、活字印刷的书籍都有版本。不过, 帛书、简书或者其他形式的书籍是否也有版本问 题呢?由于简帛书籍一般为手写,是否可以称为 版本,我无法肯定请大家指出。或许学界也将简 帛等形式的老子也称为版本,但是我们现在不会 将手稿称为书籍。)现在,我们一般所说的通行 本指王弼本、傅奕本。
道德经
杂谈《道德经》
《道德经》的起源 《道德经》的作者 《道德经》的版本 《道德经》的注释 《道德经》里面的内容
《道德经》的起源
《老子》,也称《道德经》。(《道德经》 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 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 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 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 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时间的关系,我不可能把里面的所有内容, 从第一章讲到最后一章。不是我不想说, 而是我想让你们自己找答案。我先把里面 的内容给大致的串一下,给你们提供一个 思路。你能从中学到什么,关键在于你自 己。
《道德经》总论
道的定义 道跟万物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万物是怎么来的 “有”跟“无”存在怎样的关系 什么是“无为” “德”是什么
《道德经》分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 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句话对应了哲学里面,或者说以前的政 治课里面的一个观点:透过事物现象看本 质。
《道德经》分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这一句话,对应了哲学里面,或者说政治 课里面的另外一个观点:对立统一或者说 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