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复习资料
选择题
1、太阳中风证中汗出的机理是:(B )
A.阳虚不能固摄于外B.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C.卫虚失固,腠理疏松D.外邪化热,热迫津出
2、附子泻心汤证,除“心下痞”外,应有:( C )
A.身痛B.恶寒无汗
C.恶寒汗出D.下利
3、“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
”治宜:( D )
A.解其表,表解里自和B.温其里,里和表自解
C.先解表,后温其里D.先温里,后解其表
4、桃核承气汤的治法是:(D)
A.清热化瘀,通下里实B.清热活血,分消湿热
C.活血化瘀,软坚散结D.活血化瘀,泻下里热
5、下列方中麻黄用量最大的是:(D )
A.麻黄汤B.麻杏石甘汤
C.小青龙汤D.大青龙汤
6、大结胸病的治法是:( C )
A.清热涤痰开结B.攻逐水饮,涌吐痰实
C.泻热逐水破结D.攻逐水饮,通下瘀热
7、下列三承气汤比较中,哪项是错误的?( B )
A.三承气汤中都有大黄B.大承气汤厚朴用量最重
C.三承气汤中大黄都后下D.大承气汤枳实用量最多
8、白虎加人参汤证中“时时恶风”的机理是:(B )
A.表证未解,卫外失固B.津气两伤,卫外不固
C.津伤气少,阳郁不达D.经气被遏,阳郁不畅
9、下列腹痛,小建中汤主治的是:( A )
A.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B.腹满时痛
C.腹中痛,欲呕吐D.腹痛,自下利
10、下列哪项不是寒湿发黄与湿热发黄的区别?(B )
A.发热与不发热B.小便黄与不黄
C.黄色鲜明与晦暗D.口渴与不渴
11、吴茱萸汤方的药物组成是:( C )
A.吴茱萸、人参、干姜、大枣B.吴茱萸、人参、白术、大枣
C.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D.吴茱萸、人参、半夏、大枣
12、下列除哪一项外,均为白虎汤证的主症?(C)
A.发热,汗出B.心烦,口渴
C.苔白滑D.脉大
13、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D )
A.清酒B.甘澜水C.清浆水D.潦水
14、猪苓汤证“心烦不得眠”的机理是:(B)
A.肾水不足,心火上亢B.阴虚热扰,心神不宁
C.余热未清,留扰胸膈D.阴血不足,心失所养E.以上都不是
15、下列哪一症不是太阴病的主证?(A )
A.胸下结硬B.食不下
C.自利D.时腹自痛
名词解释
1、胃中干:病理概念。
指津液耗伤,胃中阴液不足。
2、须臾:一会儿,指经过很短的时间。
3、劳复:指疾病初愈,因劳累而复发。
4、口中和:指口不苦、不燥、不渴。
5、协热而利:协有“同”字之意。
热,此处指表证发热。
协热而利,此处指里寒协同表热下利。
判断题
1、大青龙汤证主证俱备,无论脉浮紧或浮缓,均可用大青龙汤治疗。
(√)
2、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3、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药味虽相同,但其功效却不相同。
(√)
4、附子泻心汤的煎服法是先煎附子后纳三黄共煎而后取汁服之。
(×)
5、调胃承气汤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
(×)
简答题
1、如何理解“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3分)
2、黄连阿胶汤的主证、病机、治法、方药是什么?
3、真武汤和附子汤在主证、病机、治法、方药上有何异同?
1、答:阳明病“胃家实”三字,既反映了阳明病的证候特点,又揭示阳明病的病机特点。
从证候上来看,“胃家”统指胃肠,“实”指邪气实。
所以“胃家实”泛指胃肠燥热实证,它既包括了阳明热证,又包括了阳明实证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从病机上来讲,“胃家实”体现了阳明病燥热实的特点。
故有热无积之无形实邪(阳明热证),以及有热有积之有形实邪(阳明实证)之病机,皆为胃家实。
2、答:其主证是:心中烦不得卧;当伴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病机:少阴邪从热化,肾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心肾不交,水火不济。
治法:清热育阴。
方药:黄连阿胶汤。
组成:黄连、黄芩、阿胶、芍药、鸡子黄。
3、答:真武汤与附子汤证,其共同主证为:四肢不温,口不渴,畏寒,脉沉。
共同病机为:肾阳不足,水湿之邪为患。
治则都应温阳除湿。
方药都用:炮附子、茯苓、白术、芍药。
不同点:附子汤主证还有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背恶寒等表现;真武汤为头眩,心下悸,身瞤动,甚或小便不利,下利,浮肿等。
病机:附子汤为下焦虚寒,寒湿阻滞于经脉骨节经络;真武汤为下焦阳虚,水气不化,水邪泛滥。
治法:附子汤重在温经扶阳,除湿止痛;真武汤重在温阳化气,以散水饮。
方药:附子汤用人参且白术、附子量答;真武汤用生姜,且白术、附子量小。
案例分析
李某某,女,38岁。
患肢端动脉痉挛病年余。
两手指尖最初发白,继而青紫,发紧,麻木,厥冷,抽搐,置冷水中则痛,右手指末梢破溃,中西药及针刺均未效。
目视舌淡红,两侧有白腻苔,诊其脉均细弱。
试分析其主证、病机,并拟出治法和方药。
答:患者脉细弱,苔白腻,手足厥冷,麻木疼痛。
此属血虚寒凝经脉,经脉不通所致。
法当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拟用当归四逆汤。
处方: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