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南发展银行案例分析

海南发展银行案例分析


接管之后,那些原以为取款无望的储户很快在海发 行营业部的门口排起了长队,这成为当时海南的热门话 题。由各种传闻引发的恐慌很快演变成挤兑风潮,海发 行只能依靠人民银行再贷款艰难度日。 1998年3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在陆续给海发行提供 了40亿元的再贷款后,决定不再给予资金支持。此时, 海发行已无法清偿债务。其后,据说海南省政府也动用 了7亿元资金企图挽回局面,但已是无力回天。1998年6 月21日,为了防止支付危机进一步蔓延,国务院、中国 人民银行决定,关闭海发行,同时指定中国工商银行托 管海发行的债权、债务。

2、银行体制混乱
海南人曾骄傲地说,海口银行的密度在全国最大, 银行的数量多过了米铺。但正因如此,使海南的银行走 上了恶性竞争的道路。在海发行未兼并托管城市信用社 之前,各信用社无一例外地采取了高息揽储的方式吸引 存款,有的年利率高达25%。这也直接造成了多数城市信 用社高进低出,食储不化的结果,只有靠新的高息存款 支付到期的存款,然后再吸入高息存款,进入了严重违 背商业规律的恶性循环。于是,资不抵债、入不敷出, 无法兑付到期存款,成了信用社的通病,并严重影响社 会安定。这也正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兼并海发行、托管

海发行能否顺利重建呢?
当代的中国,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海南省自身的经 济也发展迅速,各类产业已经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这都是海发行重建的条件。但是从2004年初中国(海 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上报复活海发行方案至今已经多 年,而海发行被关闭到现在也已有十四年,资源早已 流失殆尽,此时复活海发行无异于重建一家新银行, 加之海南整体经济环境仍不尽如人意,银监会必定顾 虑重重。
经验教训



1、当初是否应给海发行发照值得检讨 90年代初,“海南泡沫”破灭后,其经济落后到其 本来面目,从当时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当地银行竞 争状况看,没有组建海发行的必要。 2、对关联交易需严加监管 主要是向股东发放关系贷款没有控制好,从而使海 发行成了股东的提款机,股东办银行应当将其作为一 项产业来看待,而不是为了便利自己融资。否则银行 很容易成为股东的提款机,因此对股东贷款要有严格 的限定。 3、行政性兼并应该停止 行政性的将30余家由于高风险而难以为继的城市 信用社并入海发行,成为导致信心最终丧失,发生挤 兑的直接原因。
对于重建的思考




在2000年的时候,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提出 了重建海发行的报告,在它股份分配形式和管理体制 上都有了重大的改变,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实施。 原因分析为一下几点: 1.海南省在海发行关闭以后,金融形象大大受损, 难以吸引大财团的投资建设。 2 .银行的重建工作要经过央行的层层审批和评估 3.在盘活海发行上,我国的金融体制和政策是不够 完善的。

其次,在海发行遗留问题的背后,可以看到中国 金融机构的退出制度尚未建立起来,这在客观上阻碍 了中国金融改革深化的步伐。长期以来,中国的金融 机构退出市场,往往都是行政性关闭,或者是关闭后 走向行政性主导的破产,因此往往被人戏称为“计划 性破产”。市场化破产机制的缺位,使金融运行的规 范化、程序化、市场化都难以完全建立起来。
背景分析
第一,海发行与1995年成立,当时正是中国经济发展 比较迅速的关口,经济实力已经加强至一定的水平, 经济发展的速度也是令人瞩目的。所以说海发行诞生 的过程是顺利的,有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作为它发展 的支撑。 第二,1997年之前,即海发行兼并托管信用合作社事 件之前,海南省被设立为经济特区,经济开始快速发 展,房地产业也大规模扩张,同时伴生了许多金融机 构。但是没有得到政府的有效监控,房地产业出现了 泡沫,并在1990年代中后期,泡沫开始崩溃。 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1998发生了亚洲金融风 暴,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都处于一种极端不稳定的状 态,而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或者作为海发行的股东, 都忙于应对自身的危机,在资金和精力方面都是不足 来拯救海发行的。
案件启示

首先,在海发行关闭事件中,我们看到其原因包 括经营管理混乱、承担接管问题信用社等。而在其背 后,则是房地产泡沫崩溃可能导致金融失败的残酷事 实。上世纪90年代,海南房地产市场崩盘,导致包括 信用社在内的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不良资产,海发行则 不幸成为这轮房地产泡沫危机的“牺牲品”。在当前 房地产市场与金融体系关联更加复杂的情况下,这给 我们带产比例过大

银行体制混乱 经营模式不规范

1、不良资产比例过大
早在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之时,就已经埋下了隐患。成 立海南发展银行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挽救一些有问题的 金融机构。1993年海南的众多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大量资 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在这个背景下,海 南省决定成立海南发展银行,将5家已存在问题的信托投 资公司合并为海南发展银行。据统计,合并时这五家机 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有关部门认为,可以靠 公司合并后的规模经济和度化管理,使它们的经营好转, 信誉度上升,从而摆脱困境。1997年年底,遵循同样的 思路,有关部门又将海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 海南发展银行,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其不良资产的比例。
1997年底,海发行的资金规模发展到106亿元。也就 在当年,由城市信用社引发的海南金融问题第一次大规 模显现。5月,海口人民城市信用社主任陈琪作案潜逃, 这一事件导致储户恐慌并出现集中提款现象。随后,支 付危机波及全省十几家城市信用社。1997年12月兼并28 家城市信用社的行动,被认为是海发行关闭的导火索。 当时海南为挽救这些城市信用社,不顾股东大会的强烈 反对执意要求海发行实施兼并,将28家资不抵债的城市 合作信用社收入旗下,并托管了5家被关闭的城市合作信 用社。接管的城市信用合作社总资产为137亿元,总负债 却为142亿元,而资产又几乎全是无人问津的房产。

再者,海发行关闭的直接原因,就是储户因为恐 慌引起的“挤兑”所造成的。挤兑的发生往往有两方 面原因,一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储户在缺乏银行的信 息,二是由于存款缺乏安全保障,导致储户信心丧失。 其中的教训,一是要求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运作规范性 和透明度,使公众能够充分了解内部的风险收益特征, 二是要求尽快建立起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成为挽救 储户信心的“最终安全网”。
海南发展银行案例分析
案件回顾
海南发展银行于1995年8月18日开业,注册资本 16.77亿元人民币。银行由海南省政府控股,一共有包 括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北 京首都国际机场等在内的43个股东。银行以兼并了5家 信托投资公司,并向中国大陆募集股本的方式设立的。 海南发展银行并非只在海南省内经营,银行曾于1996 年在广州和1998年5月在深圳设立过两家分行。
信用社的最直接原因。
3、经营模式不规范
合并后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 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 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 股东贷款实际上成为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要手段。 资料显示,海南发展银行成立时的16.77亿股本在建 行之初,甚至在筹建阶段,就已经以股东贷款的名义流 回股东手里。海南发展银行是在1994年12月8日经中国人 民银行批准筹建,并于1995年8月18日正式开业的。但仅 在1995年5月至9月间,就已发放贷款10.60亿元,其中股 东贷款9.2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6.71%。绝大部分股东贷 款都属于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许多贷款的用途根本不明 确,实际上是用于归还用来人股的临时拆借资金;许多 股东的贷款发生在其资本金到账后1个月内,入股单位实 际上是“刚拿来,又带走;拿来多少,带走多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