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学习心得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成为21世纪城市建设的主要模式。
城市是园林专业学生施展才能的主战场,但长期以来,我们学的却多以传统园林学为重点,园林设计主要以微观园林的形式体现,难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求。
现代风景园林学包括传统园林、城市园林绿化、大地景观规划3个层次和从微观到宏观的规划设计理念。
在此理念下,我们如何学好城市规划原理这门课程,如何将园林设计与城市规划协调起来并融为一体,园林设计专业学生需要了解城市的哪些方面,学习掌握城市规划的哪些原理,这些原理对优化园林设计的重要意义等。
在未接触城市规划原理前,我们对该课程的认识比较模糊,认为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相差甚远;此外,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内容繁多且比较枯燥,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和建筑专业的主干课程,但我们在学习该课程时也应该侧重,我们比较重视传统园林课程,但对城市规划方面则缺乏应有的认知和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我在学习完城市规划原理以后,提出以下几点心得。
一.理顺城市规划理论的源流及其与园林设计的关系
1.1城市规划理论的源流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始于周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
虽然除少数都城外,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规模一般不大,但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无疑也凝聚着建设者的规划思想。
这在《管子》中有大量的相关文献记载。
在唐朝的长安、元代的大都和明、清两朝的北京等地,古代劳动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在世界城市建设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积累了丰富的城市建设经验。
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中,许多国家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代的中国、埃及、印度和希腊,
就已有城市规划的雏形。
人类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中融入自己的设计理念,并使之为社会和政治统治服务。
那时的规划可视作传统的为君权服务的城市规划。
现代城市规划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历史并不长,19世纪发生在英国的一系列针对城市发展的管理活动,孕育了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
田园城市、城市美化运动及公共卫生改革等事件可视作为市民大众服务的初级现代城市规划。
所谓田园城市,实际上是以绿地为空间手段解决城市社会卫生状况的方案。
1870年提出的“绿肺”概念中已发现其雏形。
“绿肺”概念可以视为“田园城市”方案空间手段之源泉。
“田园城市”被普遍地认为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1.2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园林专业面临的新课题
进入20世纪中期,世界城市建设发展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向城市聚集的潮流势不可挡;二是城市的大规模公共开发活动反过来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1990—2001年末,中国城市化水平从26.32%提高到37.65%;一些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超过50%,甚至会达到 60%左右。
城市化的加快,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了大规模城市建设活动;大连、西安、青岛等许多大城市也通过广场建设、绿地建设等大规模城市公共开发活动,成功地提升了城市形象,也提高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这些都极大地带动了风景园林建设,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建设高潮。
由于人口过分向城市聚集和大城市的急剧膨胀,耕地迅速减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自然生态严重恶化。
“城市病”越来越突出,而且有向小城镇和乡村蔓延的趋势,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正常生存和发展。
为此,联合国有关组织和国际建筑师协会等社团组织,多次召开会议并制定了诸多相关典章,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和“建立生态城市”等战略方针。
这意味着针对城市数量和人口的剧增,城市居民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要求将会更高。
园林工作者需要在城市中见缝插绿,设计出天人合一的城市绿化系统,这是园林专业研究城市与园林设计所面临的新课题。
二.研究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的关系
2.1以城市规划理论指导园林设计
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如下原则: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的原则;历史环境与未来环相和谐的原则;城市环境中各个社会集团之间相和谐的原则。
开展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有: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搞好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及时空发展有序的原则;增强区域观念,使重灾区与整体发展相协调的原则;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等原则。
城市规划的这些理论,阐述了协调与统一、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的相互关系,进行园林设计必须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2.2城市规划是总体规划,园林设计是专项设计,两者密切相关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是总体与部分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对未来空间所作的安排,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包括园林设计。
正因如此,城市中的每处园林设计都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原则。
城市规划是大领域,园林设计是小范围,但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都应该遵守一样的工作方法,遵循同样的原则,即“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面向未来、面对现实、统筹兼顾、综合部署的原则。
对于城市的十大用地,即居住区绿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用地、市政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与其他用地,既要搞城市规划,又要有园林设计的内容。
从宏观上讲,每个城市就是一座大园林。
从微观而言,城市的每个部分都包含园林,都和绿化有关。
城市的绿地系统渗透到城市用地的各个方面。
风景区、公园、植物园、动物园、街道绿地、公路、铁路、河流水系、工厂、机关、学校、部队医院等都离不开绿化。
城市的绿地,堪称是放大了的园林设计。
此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也与园林密切相关。
2.3学习城市规划理论有利于培养园林专业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通过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提高其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学生表示今后在进行园林设计时会考虑到设计与周围环境、城市的关系,会结合城市的性质、特色、人文、地理、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物等进行综合考虑。
比如:居住区地设计既要绿化、美化和香化,更要考虑到此
居住区内居民的需求;工厂绿地的设计也是如此,既要根据园林的设计理念,更要考虑到工厂的防护需求;道路绿地要考虑到安全、遮荫等需求;停车场绿地需考虑散热,等等。
一件好的园林设计作品,不仅要好看,更要符合国情、民情,与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自然特点等相吻合。
设计时对一些特别地方的特殊需应予以兼顾,如医院的杀菌、消毒等功能,道路的遮荫、吸尘功能等。
除此之外,一个城市的园林作品还会受城市规划建设原则、城市背景、性质、职能、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等的影响与制约。
离开城市规划原则指导的园林设计作品,会显得与城市大环境格格不入,不相协调。
例如:在缺水的城市设计过多的喷泉和人工湖,就不合乎自然环境的要求。
另外,成功的园林作品还应该与所处城市的经济、文化、历史等条件协调一致。
小结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布局和综合安排;而园林存在于城市的每个角落。
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的联系似乎并不紧密,但是许多园林设计作品都实际存在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因此说,城市与园林、园林与城市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今园林城市、大地园林化等理念已提出并日渐深入人心,城市与园林已形成一体化,这将是今后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
在现代社会,学科之间不断相互渗透与融合,各学科只有在整个学科体系的相互联系中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园林专业的教育必然而且必须与城市建设相联系,只有在城市建设规划的总体框架下,才能更好地建设生态园林和生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