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研讨会交流材料
洒向学生都是爱,在应试的压力下,可老师对学困生的爱是“无奈”的爱。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个体关注意识与因人施教的行为导致学困生的欠债越来越多;个体差异与统一要求的矛盾处理不当造成学困生丧失信心;对学困生缺乏耐心和信心使学困生破罐破摔;由于教师的敬业精神与专业素养不高,对学困生的放任自流,为自控能力低下的小学生不断的创造“学困”条件等等,最终导致学困生一个一个不断的被“培育”出来。
(三)学困生是“家庭教育”的产物。
父母是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在农村,大部分的学困生都是留守儿童。一般都是跟着爷爷奶奶,另外,部分父母都是文盲。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得不到有效帮助,学不学、学得怎么样完全得不到有效监护,没有父爱母爱,没有引导教育,只有孤独、无助和困惑。有的过分溺爱放纵孩子,对孩子学习放任不管,听之任之,成绩好就多读几年不好就少读几年。
2、学习缺乏应有的持久性。孩子的天性就是贪玩,注意力容易分散,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对更缺乏应有的毅力和耐力,形象直观,富有游戏性的学习内容,可以使他们大脑兴奋,但随着内容的延续,犯冷热病的现象就会经常发生。
3、有一部分后进生,原本并不差。但是由于某个时期遇到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而知识特别是数学知识是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层递性的,这使他们的问题越积越多,严重挫伤自信心,一度消沉,沦为后进生。
小学毕业班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研讨汇报材料
时间
9.18
主持人
乐艳玲
参加人员
课题组成员
记录人
学困
生名
单
刘邹迎、刘轲、孙成斌、高成灿
诊断
与
分析
诊断
与
分析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个体差异使学困成为必然。
1、学习目的不明确。他们往往迫于教师(家长)的压力,被动从事学习过程,正因为没有内在的学习需要,学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自然造成学习欠债,久而成为学困生。
农村家长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常生产劳动繁重,对学生的学习不能进行辅导,既使能进行一些辅导教育,方法往往也简单粗暴,恨铁不成钢,久而久之,学生厌学情绪重,造成成绩下降沦为学困生。
辅
导
策
略
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情感的功能,培养学困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的学习动机。强化操作,培养兴趣。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逻辑性较强,算法灵活多样,小学二年级学生又正是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阶段,“学困生”大多思维简单,僵滞少变,他们似乎对任何稍微复杂的问题,都懒得去思考,所以教师借助动手实践操作,通过他们喜爱的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促其手、脑、眼、口多种器官共同参与,以手巧促心灵。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可设计有趣的情境、新颖的教具、游戏式的练习、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等。利用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适当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引起兴趣。或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生好动、好新、好仿的特点,引起兴趣。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实施鼓励评价,巩固学习兴趣。教学评价时“偏爱”学困生。在教学评价时、注意激励他们进取,增强信心。对学困生学习中的微小进步要予以肯定和鼓励。可适当地放低要求,以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学困生”在班级活动中出现问题较多,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赞扬的机会很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了解,努力捕捉“学困生”思想行为上的闪光点,要及时鼓励,恰当表扬,同时要注意适时分层评价,因为“学困生”的认知方式等方面的差别表现较优秀生更为明显,如果以一种标准衡量定型,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倍关爱,激发学习动机。教师要重视“情感资本”的投入。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设法和学困生建立民主、真挚的感情。做到时时处处爱护、体贴他们。让他们感到老师很信任、尊重白己。“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爱屋及乌”,从而对所学学科产生兴趣。教学经验表明,教师的爱能使学生激发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关心、爱护、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做起,坚持对他们施以爱心,往往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个手势,一下爱抚,都会唤起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2、应试弊端,老师急功近பைடு நூலகம்。
评价一个老师是否是优秀的教师,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就是看考试成绩,在压力面前,多数教师只能急功近利,上课采用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的应试方法硬灌学生,课外采取强硬的机械练习,用始终高压的态势压迫学生,致使部分学生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对老师产生敌对情绪,产生厌学情绪,形成学困生。
4、智力差异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潜力存在差异。
(二)教师的原因--学困生是教师“培育”出来的。
1、教材灵活,学生采集信息难
新教材有丰富的图片、有趣的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但是条件相对较散,还会出现多余的信息。给学困生带来了采集信息的难度。采集信息时,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较高,农村学生由于视眼及知识面都比较窄,教学中,往往对主题图和条件、问题的理解不到位,不能及时跟上教学的节奏,造成学习困难。在练习时这种差距更加明显。而老师为了完成本节教学内容,往往只能保中带差。时间一长,“假学困”变成了“真学困”,“浅学困”变成了“深学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