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 第4节 光的折射教案4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 第4节 光的折射教案4

《光的折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现象。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的建立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教学难点】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教材分析】光的折射是本章的第四节,前三节是光的反射现象,后面是光的色散和透镜部分,只有深刻的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规律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本在整个光学知识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光的折射是在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学生实验得出在不均匀介质中光是折射的基础上学习的。

并经过学生的再次实验的基础上得出光的折射规律。

作为新课标下光的折射一节内容,无论从教材的内容知识点数量和难度要求都大大降低了,而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讨论、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上。

所以让学生动起来,不仅是手动起来、更重要的是思维动起来,而且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思考、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思考。

尽管教材的本节内容和要求都降低了,但如何让学生充分利用“倒”出来的这部分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多发言、多探讨、多动手真正地去利用自己聪明才智掌握知识也是这堂课的出发点。

【学情分析】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小学科学中已经有一定的认识,本节内容的难点是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反射定律,以及应用光的折射规律来解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作光路图的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

学生经过了第一章《声现象》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探究试验的能力,而且学生有学习了光的反射现象,有了一定的作图能力,所以达到这个目标,是比较容易的。

【教具】激光笔,玻璃砖,香,火柴,墨水,鱼缸,铅笔,水杯,量角器,笔,纸,直尺,钢笔。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大家看这个鱼缸,我现在用激光笔照亮空鱼缸底下的A点, 然后我往鱼缸里倒水,然后回有什么样的现象发生呢?学生可能回答:光线反射走了,照不到A点。

学生可能回答:光还是能照亮A点。

学生可能回答:光折射后,还是照到A点。

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到底会出现哪种情况呢?演示试验:激光笔先垂直照亮空鱼缸底部的A点,然后慢慢往鱼缸里倒水(已经滴入几滴墨水的水),激光笔仍能照亮鱼缸底部的A点。

(且光线没有发生偏折)学生产生疑问:光在水面应该发生发射,为什么光线没有反射走,而是进入到水中了呢?学生讨论可能得出的结论:1、光也发生了反射现象,只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重合了。

2、激光是一束光线,不是一条光线,部分发生了发射现象,部分进入了水中。

教师启发:怎么样才能验证大家的讨论的结果呢,大家设计个试验学生设计试验:让光线斜射如水中,让反射光线不和入射光线重合。

试验现象:在反射的位置上看见了激光的虚像意外的试验现象:射入水中的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

引出题目:我们就把这种光的传播方向发生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一、从猜想中得出结论演示试验:玻璃杯中装满水。

铅笔放入水中,看上去像断了一样。

学生解释现象:光从水中传入空气中,也发生了折射现象,沿着光传来的方向看去就看见了铅笔的虚像,就像平面镜成虚像是相同的道理,水下的部分是铅笔虚像,水上面的部分是真实的铅笔所以看上去铅笔就断了。

教师反问:你怎么知道光从水中射到空气中也发生偏折啊?学生回答:光路是可逆的教师反问:那是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么?学生肯定回答:也是可逆的,如果不是的话,铅笔就不会“断”了。

启发:这只是你为了解释这个现象,做出的猜测啊?你得证明它。

用定理定律或者是试验来证明你的猜测。

谁来设计个试验。

设计试验:用手里的玻璃砖来代替水,先让光从空气中射入玻璃砖中,描出光的传播路径,然后让光沿着玻璃砖中原来这射光线的方向的入射。

比较光路和刚才铅笔描绘的光路是否相同。

教师适时补充完善。

验证猜想: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二、从归纳中得出条件大家回忆下,生活都有那些现象也是光的折射现象呢同学的可能回答一:筷子放到碗里,筷子就变弯了学生的可能回答二:吸管放进水杯中,吸管折断了学生的可能回答三:海市蜃楼前两种回答的时候就可以总结归纳出来:折射现象都是发生在在两种介质的条件下的。

海市蜃楼的回答的时候就可以归纳出来:同种不均匀的介质中也能发生折射。

但是这种折射现象比较特殊,在同种不均匀的空气中,发生连续折射。

我们先不去考虑。

教师启发:在这些现象中,发生这些折射的共同条件是什么啊?(可以在补充一个观察试验:然学生从正面观察玻璃砖后面的钢笔,没有发生错位现象,强化理解斜射入的含义)归纳出得出条件:光从一种均匀介质斜射入到另一种介质中。

最后得出完整的光的折射概念:光从一种均匀介质斜射入到另一种介质中时。

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教师介绍定义,入射光线,入射角,法线,折射光线,折射角三、从探究中得出规律1、折射规律提出问题:大家有没有联想一下光的反射现象,猜想下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应该会有什么样的规律呢?学生可能回答1.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处于同一平面内。

学生可能回答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学生可能回答3:入射角与折射角互余。

学生可能回答4:入射角是折射角的1.5倍。

学生可能回答5:入射角是折射角的某个倍数,不一定是1.5倍。

教师引导:大家设计试验来验证自己猜想。

学生设计试验:实验1 :当向后翻折量角板时,观察不到折射光线,所以三线共面实验2:量角板平放在桌子上,玻璃砖的一条边和量角器的底边重合,让光线从量角器的顶点入射,然后分别读出入射角大小和折射角大小。

改变入射角,重复操作试验多次,记录数据以便总结规律。

教师适当补充,完善。

分析数据:分析数据得到折射角和入射角并没有,相等,互余或者倍数之间的关系,但是得到了结论1: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的结论结论2入射角大于折射交的结论。

教师引导:如果是光从玻璃砖中射入空气中,结论2还能成立么? 学生顿悟:自我否定,完善结论2:空气中的角大。

教师引导:让我们用语言来分别描述下光的折射现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

四、在应用中巩固隋唐演义中罗成看似河水只有齐腰深,跃入后却差点被淹死,最后被隋军乱箭射死的故事过度到折射现象的应用——水池变浅。

同样的道理,人们观察到水中的鱼的位置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回答,位置变高教师提问:那么渔民叉鱼的时候也需要往鱼上方叉还是下方叉? 学生回答:那么渔民叉鱼的时候也需要往鱼的下方叉。

做光路图巩固练习。

提出问题:大家猜想下,如果是水中的潜水员看岸上的物体,物体的位置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学生根据光路可逆,猜测景物会变矮。

大家作光路图验证一下发现猜测错误,景物是变高的0°900°在应用中发展思维;练习二:钢笔错位刚才练习的都是一次折射现象,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下两次折射的问题。

提出问题:当我们从侧面观察“玻璃砖后面的钢笔”的时候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呢?学生试验得出结论:钢笔错位了,或者是钢笔断了。

提出问题:钢笔始终都是错位的么?学生试验得出结论:正面观察的时候钢笔不错位学生揭示现象,光斜射入的时候才会发生折射现象,所以正面垂直观看的时候不会发生折射现象。

并画光路图解释钢笔错位的原因。

五、小结1.知道什么是折射现象,并能叙述折射规律,特别要注意斜射入的条件。

2. 知道折射时,光路可逆。

3. 并能根据入射光线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4. 能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折射现象。

在练习中发展思维做课后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板书设计§2.4光的折射1 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到另一种介质中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2在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3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4 折射现象的应用池水变浅钢笔错位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A’AA’′A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一、什么是力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

一个质量为50kg 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二、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