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神话浅析(一)·洪水起因刘守华先生在谈到民间故事的变异性时,曾提出故事的头尾易变规律。
1从洪水故事的情况看,这个规律是成立的。
根据对异文内容的归纳,我们数据库中洪水起因主要有下列变化:A0、无洪水起因,A1、原始之水,A2、天灾[21、暴雨22、地下水23、地震、天崩地裂24、大火25、海啸26、河水29其他天灾],A3、天神相争,A4、人神不和[41、不敬神(不祭祀、不交税、破禁) 45、不好客46、吃鱼47、人类恶行(强暴、淫荡等)48、雷神报复49、其他],A5、过失降洪,A6、动植物致洪(61、树62、鱼63、螃蟹64、青蛙69、其他),A9、其他起因。
1·雷公报复高国藩曾系统考察汉籍中雷公形象的演变:先秦时为龙身而人首,主要见《山海经》;汉代成为力士打鼓的形象;从晋代起,民间将雷神猴化,但其形象对后世影响不大;唐代则猪化;在近代才鸡化。
2王三庆将雷的形象归纳为6种:鸟形、龙形、猴头形、猪首形、雷鬼形、人形。
3这些形象各有其根源,流行于不同时代与地区。
不同民族中的雷公,各有其渊源。
王孝廉指出:“雷神在神话中是主雷雨的水神,在神话常是具有善恶两面至上神的性格,如此在中国汉族神话中的雷神多半是善神,而在少数民族的神话中出现的雷神,通常是破坏天地原有秩序的恶神。
”4汉族有发达的文献系统和浩繁的文献史料,但就洪水再殖型故事而言,古籍中却不见雷公报复母题,这表明雷公报复母题的发源地不是汉族。
而就笔者所知,少数民族地区盛行雷神崇拜之地,一个是海南岛,一个是黔东南的雷公山。
雷公报复母题可能发源于黔、湘、桂边区,以雷公山为中心向四周幅射,在不同民族和地区发生细节上的变异,形成不同变体,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将洪水的起因归结为人与雷公的矛盾冲突。
2·动物致洪在中国洪水再殖型故事的洪水起因母题中,由某种动物引发大洪水也比较引人注目。
如:说一个女孩嫁了龙太子。
后来回娘家探亲,把她背上的孩子放在木盆12。
34中,出去有事去了。
她走后,故事突然逆转:三妹走远了,阿妈急忙到木盆边掀开背巾一看:“哦唷唷,好胖的一条大鲤鱼!”把鱼抱起颠了两下说:“三妹呀三妹,我正愁你没背来粑粑送亲朋四邻,失了规矩哩,谁料想你背着大鱼来了。
”心想这么大的鱼,寨里人难得吃到,何不把它煮锅稀饭让全寨人都尝尝。
阿妈立即动手煮大鱼稀饭。
三妹忙问:“阿妈,娃娃哪里去了?”阿妈笑着说:“憨囡,你背来的不是娃娃,是条大鲤鱼,我把它煮稀饭啦。
”“稀饭呢?”三妹急问。
“没啦!全寨七十七家,每家都分吃了一碗,我给你……”不等阿妈说完,三妹反身出门去了,她挨家盘问,除了有兄妹两人因没在家没有吃到大鱼稀饭外,全村人都吃了稀饭。
三妹便告诉大家:“我阿妈闯了大祸,把龙子当大鱼煮了稀饭,让大家吃了,龙王将要怪罪,人畜将要遭殃。
”三妹说完,就无影无踪了。
顷刻,满天乌云,电闪雷鸣,暴雨倾盆,洪水漫山,陆地变成了汪洋大海,人都快淹死完了。
只有那没有吃大鱼稀饭的兄妹二人幸存,便把人种传了下来。
从此,祖先传下龙是不能得罪的,并传下了祭龙的习俗。
3·其它洪水起因:天神争战、过失降洪、其它(二)遗民获救母题遗民获救情节段承接在洪水起因之后,描述少数人如何在大洪水中逃过浩劫,为人类的再繁衍留下一线希望。
这一情节段主要涉及到两个母题,一是如何事先得到洪水消息,一是以什么方式逃避洪水。
有时候,这两个母题合二为一,消息提供者也就是遗民的救助者;有时候则各不相干。
不过,从异文整体情况来看,即使消息提供者不是救助者,二者之间的连接也不是毫无规律,通常的情况是,它们往往是一种在长期传承中经过无意识选择而结成的固定搭配。
1·葫芦避水母题分布据统计,葫芦避水母题在560多篇异文中为201篇,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它显然是中国洪水故事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在这201篇中,有75篇异文是与雷公报复母题同时出现的,也占三分之一以上,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确定的相互对应关系。
从地理分布上看,葫芦母题集中于中国南方,主要是黔、湘、桂、滇及毗邻的川、鄂等省,黔东南与湘、桂交界处是其中心,与雷公报复母题的分布基本一致,只是范围更大些,异文数量也更多些。
(见葫芦母题分布图) 雷公报复和葫芦避水复合的异文,集中于上述地区苗瑶语系和壮侗语系的一些民族之中,如苗(31篇)、瑶(9篇)、壮(14篇)、土家(6篇)等,看来它们同属一个亚型。
葫芦避水母题中,多是雷公仇家的两个孩子(兄妹),出于怜悯或无意中帮助雷公从笼中逃脱,因此雷公告诉他们洪水的信息,并送给他们神奇的葫芦种子,让他们种下后钻入葫芦中逃避洪水我国学者对于洪水故事的解释主要有四:一是图腾崇拜,二是中华民族的母体崇拜,三是葫芦指山洞,四是葫芦为子宫的象征。
2·动物救助母题除了葫芦帮助遗民逃脱大洪水外,洪水再殖型故事中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动物的帮助。
扮演帮助者的动物,主要有乌龟、石狮、鹰和鱼等。
3、其它动物救助母题如:老鹰相救,鱼、青蛙等的相助。
4·器具避水:器物以木箱、木桶、木槽、木臼、木鼓、皮袋为多。
(三)难题求婚母题在中国洪水再殖型故事中,处于第三个情节段的是遗民的求偶与婚姻,这是整个故事发展的高潮。
这一高潮由于遗民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变化,形成这个“故事树”(刘魁立语)的两大枝杈:血亲婚(多为兄妹)和寻天女,由此也吸附了不同的母题组合,成为两个既有某种共性又有巨大差异的母题群。
大洪水后的遗民,虽然有神、动植物、人类、人类与动物等多种角色,但在中国比较常见的是血亲男女(包括兄妹、姐弟、母子、父女、姑侄)和孑遗(惟一男子)两类。
这与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的洪水故事传统是极为不同的。
从地理分布来看,兄妹婚母题几乎遍及洪水再殖型故事流传的所有地区,而天女婚只见云南四川交界的丽江、木里几县的纳西族、彝族、普米族、羌族及与其杂居的其他几个民族中。
1·伏羲女娲兄妹婚母题中国是一个不仅在现实生活严禁乱伦关系,甚至在语言层面对“乱伦”一词都谈虎色变的国度。
奇怪的是,正是这个国度中传承的洪水故事,乱伦血亲遗民母题却最为常见。
据笔者数据库所收异文的统计,这类母题总数为388篇,占了绝大多数。
从民族分布来看,主要为汉族(108)、苗族(54)、瑶(19)、彝族(26),壮族(16),其它异文也多见于与这些民族杂居的其它少数民族之中。
在汉族和操苗瑶壮侗语的民族中,大量异文的兄妹婚角色,都由古代汉籍中早有记载的伏羲、女娲承担。
这个问题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许多文章都对此进行了考证。
曹柯平指出:目前所见汉墓画像石上的伏羲、女娲交尾像,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伏羲、女娲分别手捧太阳与月亮,意为伏羲是太阳神,是阳精;女娲是月亮神,是阴精;取义阳光雨露滋育万物生长。
还一种是伏羲、女娲分别手执规矩,意为伏羲执规画圆以象征天,女娲执矩画方以象征地,取义于伏羲、女娲是天地宇宙之主。
还有一种形式,比较少见,是在伏羲与女娲之间夹一位第三者,两只胳膊紧紧地搂抱着伏羲与女娲。
他认为,这位特殊的神灵就是《庄子·大宗师》所说的“气母”。
象征伏羲与女娲,紧紧地被搂在“气母”的怀抱里。
即天地开辟之神,搂抱着天神伏羲与地神女娲,构成完整的天地宇宙。
曹先生认为:“伏羲女娲”两人长尾勾缠一起,应该是象征阴阳参合、男女交配的符号。
暗示着伏羲、女娲是一对夫妇关系。
他还认为伏羲女娲被一巨人怀抱的画面,与今天还在流传的洪水故事里,伏羲、女娲自己并不原意成亲,是乌龟、石狮、仙翁、叫花子婆婆等天意的化身竭力撮合,不得已乃为之的情节,有内在的对应关系。
他特别提到河南南阳唐河针织厂发掘的西汉晚期墓中出土的一幅伏女画像,画面上一位巨人紧紧搂抱着伏羲女娲的身躯,伏、女两条纤长的蛇尾分别缠绕在巨人的胯下,而他们手中则各执一扇叶状物遮住自己的脸面。
这使人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唐人李冗在《独异志》上所记女娲兄妹结亲时,“结草为扇以障其面”的情景。
他的结论是:“总之,可以这样推测:在西汉晚期至东汉流传的有关伏羲和女娲的故事,其中的最重要的故事要素,大概包括了伏女既是一对人首蛇身的兄妹夫妻,亦是人类的始祖。
他们的结合是在若干特殊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的,特殊的外力当中应该有洪水的因素。
这就是说,今天在汉族中间仍然广泛传播的伏羲、女娲洪水神话故事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母题,起码在西汉晚期就已经十分流行了。
神话中经过一些铺垫:互相再找不到其他人类等等。
血亲婚的必要性顺理成章地产生,但这却与婚姻制度的合法性发生了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故事选择了神判,将人的选择转化为神的选择,将世俗生活中无法解决的矛盾交给神圣世界。
这种方式正是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类困难时通常采取的方式,对于受众来说,接受这样的情节毫无心理障碍,他们更关心的是即将到来的占卜方式的选择和占卜的结果。
关于文化史,主要涉及历史上有无真实的乱伦血亲婚阶段,以及这个阶段消亡的原因和对当代讲述人的影响。
李卉认为:洪水神话或可证明兄妹婚制度是东南亚地区古代婚姻制度的的一种阶段。
何廷瑞则认为有关近亲结合有两种情形:洪水后兄妹婚(或姊弟婚)和母子婚,而兄妹婚流传在原住民、菲律宾、越南北部、海南岛、中国西南部和中印度等民族间。
他进一步提出:从地理上观察,这个主题出现于亚洲,特别集中于东南亚与其边缘地带;从结构特色和分布状态来看,将所有的异文推论出单一的源头是可行的,而中国的心脏地带可能就是源头位置。
何廷瑞认为四川苗族是这个故事的源头,与芮逸夫意见相同。
5乌丙安先生认为,洪水故事中存在着一种非血缘婚姻观。
他认为这种抵制血缘婚的证据,一是兄妹婚的被迫性质,二是对妹妹拒婚的强调,三是兄妹婚后的怪胎。
“大量兄妹婚姻型神话传说的调查资料看,它们所显示出的非血缘婚姻观念,足以证明它们主要并不是反映了血缘家庭的兄妹婚制,恰是反映了从血缘家族的兄弟姊妹婚姻到排除兄弟姊妹婚姻的氏族组织的过渡。
”6但另一些学者对56此持不同意见。
7关于血缘婚制的问题,学界争论甚多,这是不拟展开。
如果从艺术源于生活的原理看,乱伦母题在民间故事中的大量存在是难以理解的。
即如乱伦现象本身,也还是一个难解之谜。
正如前美国人类学学会主席怀特所言:“即使在今天,乱伦依然很少为人所了解。
科学家们往往不得不承认,他们对乱伦困惑不解,并且声称,它太神秘、太模糊,以致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至少目前的情况便是如此。
”8对于乱伦禁忌产生的原因,学者们有很多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首先是生物学的。
早在19世纪时,美国学者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提出,乱伦群婚是人类婚姻史最早期的一个阶段,他的研究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赞扬,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进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曾说:“在原始时代,姊妹曾经是妻子,而这是合乎道德的。
”9恩格斯于1884所出版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也继承了摩尔根关于乱伦群婚制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