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发展之路

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发展之路

从新媒体的背后看纸媒何去何从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到来,网络技术的一次又一次革新与突破以及迅速普及,网络媒介迅速占领高地,面对各家报社发行的订阅量、续订率和零售量逐年呈断崖式下滑,这一点几乎不用数据来论证,大家心知肚明。

于是在传媒领域发出两种声音,一是“纸媒必死”,这类人认为新媒体最终是要取代传统老套的纸媒,二是传统媒体不可以消亡,因为它是一个时代的标识。

面对新媒体越来越猛烈的攻势,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纸媒将何去何从,本文将对两种观点以及纸媒发展趋势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纸媒转型纸媒必死
一、“纸媒必死”论
1.广告量下滑难以负担运营成本
在纸媒兴盛时期,一个城市主流都市报刊登一个整版广告至少给客户带来几百上千组来店量,广告客户从不用担心广告效果。

到了2011年后,一个整版广告带来的来电量已经跌落十几个、几个,甚至是零。

这样的反馈效果让广告主开始望而却步,于是广告量直线下降。

没有广告,纸媒就相当于“断粮”。

极少量的广告根本养不活成本巨大的纸媒。

2.受众范围的缩减
80后的读者不看报纸,这是业内不争的事实,纸媒还在用50后、60后乃至70后的读者看报来进行自我催眠。

但是读者群的存在不代表不在流失,只不过流失的速度缓慢。

人们对报纸的需求在逐渐递减,没有需求就代表没有市场,纸媒消亡,只是时间问题。

3.财阀收购,纸媒灵魂已死
2013年8月5日,亚马逊掌门人贝佐斯以个人名义,斥资2.5亿美元收购了《华盛顿邮报》,马云收购第一财经。

电子商务的领头人们收购具有超高影响力的传统媒体,生意人终究是生意人,收购媒体的前提之一一定是利用纸媒的影响力和制造出舆论影响为自己赢利。

当纸媒成为谋取个人利益的一种工具,那么纸媒的灵魂已死。

二、“纸媒不死”论
1.做新闻纸媒够专业
网媒之所以可以迅速崛起并危及到纸媒的地位最大的一个优势就在于它的速度之快。

从内容生产到读者手中,仅隔了一个发送键。

而纸媒需要排版印刷,再到读者手中还需要邮局投递这一环节。

在信息的及时通达方面,纸媒完败于网络媒体。

但是,在专业且深度的剖析、解读方面,纸媒“完整的逻辑、高质量的专业造作和克制的文本”依然是强悍的核心竞争力。

够专业够深度,更谨慎更精准,纸媒更接近于新闻的根本。

2.纸媒是艺术,互联网是技术
在很大程度上,印刷品更接近于艺术品,精心编辑过的报纸已经非常接近艺术品了,它与艺术品收藏品的唯一区别是数量:一个极少,一个大量印刷,这决定了价格相差悬殊,但价值却一脉相承。

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异军突起的互联网都无法呈现河阳的质感和历史感,因而永远无法接近艺术品,永远是易逝和虚无。

3.新媒体的倒闭速度要远远大于纸媒
好多年前人们在互联网上还唱衰过广播电台,事实上现在广播记者收入最高,广播事业做的风生水起。

近些年,死掉的新媒体好几百,稍有影响力的纸媒几乎没有死一家。

可以说如果纸媒非要死,也不是被新媒体竞争死的,而是被互联网的人说死的。

互联网更新换代的速度要远远快于纸媒。

强大的历史根基和成熟的运作体系是纸媒生存下去的根本也是必然所在。

三、纸媒的发展趋势
1.电子版屡次失败
纸媒一个重要的转型就是“有报无纸”推出电子版,这是一个看起来更环保更能与时代融合的转型方式。

但事实上电子报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成功,对于用户来说,移动流量大涨,而且部分内容需要付费。

自身优质,能够产生优质内容,且能让读者心甘情愿掏钱的媒体,少之又少。

于是,纸媒又面临尴尬,访客量的下降直接影响广告量和广告的价值,收入难以负担运营成本。

另一方面,多家报业集团推出电子报,重复内容已经让读者审美疲劳,电子报又一次将纸媒推向生死边缘。

2.纸媒的跨界经营。

为了生存,很多纸媒在很多年之前就开始跨界经营。

从早期的送水送票,到如今涉及酒店、旅游、餐饮,房地产、投资理财、信贷这些心跳游戏。

一夜之间,喉舌成了大卖场。

有收益,纸活下来了,报已经死了。

前些日子报业和阿里巴巴合作的“码上淘”,看上去更像是一场屈辱的救赎。

做报纸的归根结底还是文化人,既然要转型要跨界经营,不如做文化产业,强大的技术团队是纸媒的资源也是优势,利用好一样可以很好的活下来。

3.转型的脚步要快
网媒赢在了快上,这个快不仅仅是内容更新的快,更在于产品出新。

从最早的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无论是社交应用还是即时通讯,功能更新也是一次比一次快。

而纸媒往往显得后知后觉,这和报业体制不无关系。

纸媒若是要想生存下来,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技术的前线,放开手脚,大胆去做。

总结:
无论怎样报纸是新闻的一种载体,报人归根结底做的还是新闻。

无论新旧,媒体还是要以做新闻为主,以广告收入为生。

面对网络媒介的竞争,如果墨守成规,报纸一定会被淘汰,如果寻求转型,随波逐流,会死得更快。

纸媒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把握好自己的团队、坚守新闻人的底线,最后死去的只会是“纸”而不是“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