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都绿地系统规划文件2011-2020

成都绿地系统规划文件2011-2020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规划的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 (1)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3)第四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结构 (10)第五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分类规划 (11)第六章天府新区绿地系统规划 (10)第七章水系湿地绿地系统规划 (18)第八章环城生态区规划 (21)第九章绿道建设规划 (22)第十章树种及其他植物材料规划 (25)第十一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31)第十二章防灾避险绿地规划 (34)第十三章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38)第十四章近期建设规划 (39)第十五章规划实施的对策和建议 (40)第十六章附录 (44)第一章总则第1条《成都市绿地系统规划》是落实《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而编制的专业规划,目的在于通过科学规划来确定全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与指标体系,从空间上对全市域范围的绿色空间进行统筹安排。

第2条《成都市绿地系统规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落实和深化《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城市生态转型升级,加快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

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主要纽带;是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是建设生态健全、可持续发展且宜于居住城市的最基本要求;是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物质载体;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延伸与发展。

第3条本次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从宏观全局的角度,在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构架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结构,明确成都市城市绿地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不同空间层次(包括市域、中心城区)、不同类型(包括城市绿地,农田、林地、水系、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地、各类防护林带等)的绿地进行定性、定量、定位,达到建立合理的城市绿色空间的目的。

第二章规划的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第4条规划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5、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2001年)7、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2002年)8、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2000年)9、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2年)10、住建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10年)11、《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促进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2年)12、《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意见》(2001年)13、《四川省城市园林绿化条例》(2004年)14、《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2011年)15、《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成府发[2001]117号16、成都市建委、规划局、林业园林局及其他相关部门提供的有关资料及发展规划第5条规划范围市域层次:包括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9区,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4市(县级市)和双流、郫县、金堂、大邑、蒲江、新津6县,面积为12121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层次:划定为成都绕城高速以内(含道路外侧500米绿化带),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成都绕城高速以外行政辖区以及高新南区大源组团范围,面积约630平方公里。

第6条规划期限近期:2013-2015年;远期:2016-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

第7条规划目标:以水为源,以绿为美,以人为本,建立布局合理、绿量适宜、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体现“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美丽成都。

1、近期目标:2015年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框架,提升园林城市水平,基本实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的主体指标。

2、远期目标:2020年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全面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3、远景目标:2020年以后,完善各种绿地系统、提高已建设绿地的质量。

以水为脉,以绿为美,以人为本,建立布局合理、绿量适宜、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

第8条规划指标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20平方公里以内,城市人口600万人。

实现城市绿化覆盖率42%,绿地率3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5平方米/人的水平。

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43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620万人,考虑到人口流动性和人口发展的不确定性,城市基础设施配置按800万人规划。

实现城市绿化覆盖率45%,绿地率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平方米/人的水平。

第9条规划的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生态学的理论和观点为指导,充分利用成都平原自然资源优势,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建立系统、高效、安全、宜人的城市绿地系统。

第10条规划的基本原则1、生态优先,以人为本。

2、城乡统筹。

3、突出地方特色。

4、强化绿地系统性。

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第11条市域绿地系统结构:“两环两山两网六片”。

“两环”:环城生态区和第二绕城高速路两侧生态绿带,“两山”:为龙门山和龙泉山,“两网”:为市域水网和绿道网,“六片”:为六个防止城镇粘连发展的功能明确的生态功能区。

第12条市域绿地系统布局1、山地绿地系统:主要包括市域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现状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应重点加以保护。

2、丘陵绿地系统:位于市域东部,包括金堂、龙泉驿区及青白江的部分地区。

现状绿地资源比较缺乏,是需要加以重点发展和管理的区域。

3、平原绿地系统:主要包括连片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和城市发展区外围的块状农田区。

需要做好维护和修复工作。

4、城镇绿地系统:包括中心城五城区、高新区、温江、郫县、崇州、大邑、邛崃、新津、双流、新都、青白江区、彭州等各级城镇。

应注重空间秩序的建立和人居环境的营造,并结合历史文化及休闲旅游加以发展。

5、水系、湿地绿地系统:在成都市域范围内,对水库、湖泊周边的林地、绿地进行保护,建设水源涵养林。

对重要河流水系的保护采取“绝对生态控制区”和“建设控制区”两级保护的措施:其中在绝对生态控制区,尽量以植被缓坡代替人工砌岸,主要布置生态绿地和园林绿化,除道路、桥梁、园林建筑小品之外,不进行其他性质的建设;在建设控制区,对各类建设活动要进行严格审批,对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高度、密度等给予控制。

严格执行《成都市饮用水源保护条例》,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种植水源涵养林,保护饮用水源。

对河流两侧的具体控制要求为:市域21条主干河流非城镇段单侧各设置200米防护绿带;城镇段按照现有法定控规执行。

市域范围内其他主要河流两侧控制林带宽度为50~100m不等。

市域范围内水网密布,除了上述主要河流外,还有纵横交错的农灌渠系,规划在这些农灌渠两侧建设5~10m左右的植被带。

6、道路交通绿化系统:市域范围内铁路、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高等级公路均应在道路两侧因地制宜的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隔离带,形成道路绿网。

沿市域主要高速公路两侧建设生态林带,两侧林带宽度不小于50m。

市域范围内高等级公路两侧林带宽度不少于30m。

市域9条绿道非城镇段单侧各设置200米防护绿带;城镇段按照现有法定控规执行。

铁路以及轨道交通沿线两侧各规划宽度为50m的防护绿带。

市域范围内其他等级公路两侧也应建立5~10m的防护绿带。

7、规划通过对市域主要大型自然斑块的保护和建设形成结构性控制区,保护并适当扩大现有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大型自然斑块(其边界在下一层次规划中确定),保护好西部以龙门山脉为主体的自然山体、东南部以龙泉山脉为主体的低山区,使西部山区和东南部低山区成为成都生态环境屏障。

对现有的4个自然保护区加大保护力度,并与市域外的大熊猫保护区相衔接,使大熊猫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及珍稀动植物资源得到有力的保护。

第13条市域绿地系统指标控制1、总体指标规划2015年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8%,2020年达到40%,2020年以后达到42%,从而形成良好的市域生态环境。

2、分级指标规划依据城市总规确定的城镇体系结构,分特大中心城区—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小城市—特色镇五级。

提出相应的控制指标和发展引导指标:(1)卫星城根据市域生态空间建构以及卫星城的城市功能、现状条件、生态环境条件等因素确定各卫星城的绿地控制性指标和发展引导指标。

表3-1 卫星城绿地指标规划表(到2020年)(2)区域中心城①总体要求成都市6个区域中心城应大力加强绿地系统建设,明确重点和特色、改善城区环境,禁止盲目建设大广场和大绿地。

至规划期末,城镇绿地率不低于35%,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5m²/人。

②发展引导规划在总体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区域中心城的发展指标。

表3-2 区域中心城发展指标(到2020年)(3)小城市应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地建设、改善城区环境,禁止盲目建设大广场和大绿地。

至规划期末,城镇绿地率不低于38%,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0%,202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0m²/人。

表3-3 小城市发展指标(到2020年)(4)特色镇①总体要求应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地建设、改善城区环境,禁止盲目建设大广场和大绿地。

至规划期末,城镇绿地率不低于30%,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5%,202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8m²/人。

②发展引导规划倡导“一镇一特色”,突出绿地建设与自然环境的相融性,根据特色镇的现状基础、产业特点、经济条件、生态环境。

发展引导如下表:表3-4 特色镇发展指标(到2020年)第14条农村新型社区农村新型社区包括集中居住区、新型社区和中心村,总数2000-3000个。

农村新型社区的绿地建设应与农业生产、产业发展相结合,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强调经济适用、民生优先,控制性指标为:人均集中绿地面积1.5平方米,绿地率30%,绿化覆盖率35%。

发展指标见下表:表3-5 农村新型社区绿地发展指标表(到2020年)第四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结构第15条中心城区规划形成“一区两环、九廊七河、多园棋布”的绿地系统结构。

一区:即环城生态区,包括绕城高速路两侧各500米范围及周边七大楔形地块内的生态用地,总面积约133.11 公顷。

两环:即锦江环城公园和三环路两侧50米宽绿带。

九廊:依托中心城区向外放射的主要交通干道形成的九条绿化交通廊道,有成绵高速路、成南路、成雅高速路、成温邛高速路、成灌高速路、成渝高速路、川藏路(新机场高速)、人民北路、天府大道两侧的绿带。

七河:绕城高速路以内依托锦江(府河、南河)、沙河、江安河、清水河、摸底河、东风渠、毗河等七条支流水系形成的绿化生态廊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