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详细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详细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机电工程系机械教研室一、专业建设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围绕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具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控编程能力,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能力,操作通用机械设备和数控加工设备的能力。

根据威海华东数控、威海量具、文登曲轴等本地知名机械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突出高速加工中心等先进加工设备的使用能力。

在引进Pro/E、Cimatron等国际认证证书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实用产品开发、产品造型设计、数控加工及逆向工程的能力,培养从事机械设计制造,设备的生产、维护调试和管理岗位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主动适应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依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建设原则,走涵发展之路。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本地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形成适合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需要的科学的课程体系;以提升“双师”素质水平为主要建设容,培养能解决行业技术难题的技术大师,优化师资队伍;突出生产性教学工厂的建设,不断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充分利用生产性教学工厂,积极推行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重点建设,使该专业成为国同类院校中的领航舰。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容改革为进一步加强建设目标绩效的可考核性和可监测性,现列出课程条件、人才培养模式及毕业生能力等三方面的建设基础与预期目标,具体见表1。

表1 课程体系与教学容改革建设基础与预期目标对照表2.1课程建设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为满足社会岗位对知识能力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动态管理。

紧跟企业岗位能力的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容。

通过网络课程、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及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专业整体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网络课程建设到2007年9月,完成《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Auto CAD》、《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工艺》、《液压与气动》等6门网络课程。

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到2007年9月,将《液压与气动》、《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2门课程建成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到2008年9月,将《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工艺》、《机械设计基础》2门课程建成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带动本专业其它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到2007年9月,将《液压与气动》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到2008年9月,将《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工艺》、《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2门课程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将《液压与气动》培植成省级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将省级精品课程《机械制图》培植成国家级工学结合精品课程。

2.2教材建设以行业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按照易教、易学、符合岗位实际需要的原则,把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固化到教材中,开发适合本专业教学的特色教材。

到2007年9月,出版《机械制图》教材1部,到2008年9月,出版《现代机械制造技术》、《Auto CAD》教材2部。

2.3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标准研制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改革教学体系,将数控工艺员职业书、中(高)级制图员职业书、机加工中(高)级职业技能证书、数控中(高)级操作工和Pro/E设计工程师、Cimatron等全球认证职业书的课程融入到现行课程体系,经过重组整合,构建包括机械设计、加工编程、CAD/CAM和加工工艺4个模块的课程体系,每个模块均含有生产性实训课程。

其中,机械设计模块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Auto CAD》、《液压与气动》、《机械设计生产性实训》等课程;加工编程模块主要包括《数控机床及应用》、《数控编程实训》、《加工编程生产性实训》等课程;CAD/CAM模块主要包括《CAXA》(《Pro/E》、《Cimatron》)、《数控仿真实训》、《CAD/CAM实训》等课程;加工工艺模块主要包括《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工艺》、《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加工工艺生产性实训》等课程。

加大课程容改革力度,将支撑数控工艺员书的《数控加工工艺》、《CAXA》、《数控加工仿真》3门课程容整合为“工艺、编程、设计与制造”综合模块,由责任教师负责同时开出、交叉进行、有机融合,避免交叉重复;将《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工艺》、《液压与气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4门课程容进行调整,按够用为度减少课时,为“2+1”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提供条件。

根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职业能力,融合相关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研制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到2008年9月,制订《液压与气动》、《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工艺》、《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4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2.4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以生产性教学工厂为依托,全面推行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生产性实习比例。

充分利用2个生产性教学工厂、15个校外实训基地和研发创新平台等优越条件,使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使生产性实训占实践课时80%以上。

2个生产性教学工厂可同时接纳100名学生直接参与平压平模切机等纸盒包装机械和万能镗头等精密机床附件的新产品的开发、零部件加工、整机装配与调试等生产活动;15个校外实训基地可同时容纳300名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利用共享创新平台,通过项目引进等方式,使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参与项目研发及生产加工的全过程,年可接纳50名学生参与研发和制作,提升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

——积极开展“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调整学习时间的分配,由原来5学期在校学习,1个学期毕业实习,调整为2学年在校学习,1学年到企业或生产性教学工厂进行真实工作环境的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

实训实习期间,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指导,将工学结合紧密的课程带到工厂,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制订训练课程容和计划,充分利用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提高授课效率。

部分学生第6学期的顶岗实习安排到新加坡、国、日本等国家的企业进行。

同时,将毕业设计课题与企业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完成毕业设计。

通过对专业课程的科学分类,构建2年在校为主完成的课程与1年在生产性实习过程中完成课程的课程体系,理顺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在教、学、做过程中的关系,明确职责,研制出该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加大“订单式”培养力度,在与威海华东数控股份、天润曲轴、威海量具厂等大型企业合作的基础上,扩大合作围,“订单式”培养学生人数从80人提高到150人左右。

——积极推行学训交替、“教、学、做”一体化、实境教学法等人才培养模式。

将专业课程按特点进行分类教学:一是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Auto CAD》等课程按理论、实训单周交替进行学训交替式教学;二是对《机械设计基础》、《数控加工工艺基础》等课程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结合开发和自制数控机床等项目,让学生全程参与项目方案确定、图纸设计、工艺编制、原料采购、设备安装、调试与销售等环节的全过程,提升综合知识应用水平;三是将《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调整到企业进行实境教学,使教学与实习同步进行,由专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提高目标达成率。

——增加技能证书的种类,提高获取证书的质量。

在原有数控工艺员等四个证书基础上进一步引进Pro/E设计工程师、Cimatron等全球认证职业书,使职业资格和技能证书的获取率在99%,“双证书”的获取率保证在95%以上,技能证书获取与专业的符合度保持在100%,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满意率均达到95%以上,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

——进一步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利用FANUC应用技术创新工作室,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方式,培养学生对机械、电子、自动控制、软件应用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信箱等方式收集学生的机电产品设计创意,择优立项并提供支持,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技术应用和创新实践。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提高竞争意识。

在首届“思美创”杯数控技术大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上,成立学生兴趣小组,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各种级别的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继续举办“制图技能”竞赛和“Solid Edge设计”竞赛,利用我院先进制造技术基地的优势,依托合作企业,每两年举办一届“天润杯设计与创新”全国邀请赛,推广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通过竞赛窗口,了解世界前沿技术。

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研究力度,2007年,将“机械制造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研究”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2+1’教学模式探究”分别立项为教学改革课题并组织实施,到2008年9月完成以上2项教改项目。

2.5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采用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动态更新积累的方式,建设本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库建设既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又突出本专业及其所属行业特色。

到2008年9月,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库、教师教学指导与评价库、培训资源包等3类教学资源。

专业核心课程库包括教学大纲库、电子教案库、实训指导库、CAI课件库、习题试题库、视频录像库、课程素材库等资源;教师教学指导与评价库包括教学指导书和教学成绩评价标准等资源;培训资源包中包括本专业涉及的职业书培训的各种培训资料等资源。

通过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整合各种优质资源,促进教学改革,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起公共资源平台,充分发挥示专业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服务能力,使其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2.6专业群其它专业课程建设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是机械制造专业群的重点专业,该专业群覆盖的专业包括机械设计与制造、工业设计、检测技术及应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专业。

充分发挥该重点专业对专业群的引领辐射作用,带动机械制造专业群全面发展,从而形成整合效应,共享优质资源。

专业群的共享课程建设根据机械制造专业群中各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将机械制造专业群中的相关专业所具有的共性知识和技能提炼出来,将《机械制图》、《Auto CAD》、《液压与气动》、《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工艺》等课程作为专业群共享课程;将编写出版的《机械制图》、《Auto CAD》、《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等教材作为专业群共享教材。

专业群其它专业课程建设针对专业群中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性,为了突出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加强群其它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到2008年9月,完成《Pro/E》、《冲压工艺学》2门网络课程的建设,并达到校级网络课程的标准。

将《冲压工艺学》建成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本项目资金预算为9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78万元,地方财政投入18万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