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化学第7单元试卷(试题内容:燃料及其利用)

初三化学第7单元试卷(试题内容:燃料及其利用)

表示一个分子 表示一种物质 表示该物质由两种元素组成表示一个分子由5个原子构成初三化学第七单元试卷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温馨提示:1、 认真审题, 独立思考, 准确作答,☺ 体验成功! 2、相对原子质量:C —12,H —1,O —16,Ca —40。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1、生活中有许多发热发光现象。

通过化学学习,你认为发热发光…………………【 】 A.一定是化学变化 B.一定是燃烧C.一定发生了氧化反应D.通常是一种能量向另一种能量的转化2、有一首赞美某种气体的诗,“她营造了云雾缭绕的仙境,她躯散了炎炎夏日的暑气,她奋不顾身扑向烈火,她带给大地勃勃生机……”,诗中所赞美的气体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 稀有气体3、燃烧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下列有关燃烧或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 B.碳、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C.锅里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D.用水可以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4、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空气的净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下列每组气体中,三种气体都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 .SO 2、N 2、NO 2 B .CO 2、CO 、N 2 C .SO 2、CO 、NO 2 D .CO 、H 2、CH 4 5、下图是四位同学对某化学式意义的描述,他们描述的化学式是……………………【 】A 、CO 2B 、CH 4C 、NH 3D 、H 2CO 3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 C.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D.化学反应一般伴随着能量变化7、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B.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C.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D. 火柴梗着火点较高8、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的船舱里装滿了供战马吃的草料,航行途中突然草料着火,整个战舰瞬间变为火海。

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得分 评卷人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密 封 线 线 内 不 得 答 题A.草料舱没有氧气 C.草料发生缓慢氧化积累了大量的热B.草料舱通风不好 D.草料温度达到了草料的着火点9、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

“火要虚”的意思是说,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

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10、管道煤气的主要成分是H2和CO。

下列关于管道煤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管道煤气泄露不会使人中毒B.管道煤气燃烧后的产物主要是H2O和CO2C.管道煤气燃烧时热效率没有燃煤高D.管道煤气有气味,故H2和CO这两种气体也有气味11、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直接转换成电能的装置。

下列燃料电池比较适合宇宙飞船上使用的是……………………………………………………………【】A.CH4—O2,燃料电池B.C2H5OH—O2燃料电池C.H2—O2燃料电池D.CO—O2燃料电池12、最近,新华社的一条消息披露:我国南海海底发现巨大的“可燃冰”分布带。

目前发现的可燃冰储量大约是化石燃料总和的2倍,“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水合甲烷晶体(CH4.nH2O)。

请结合初中化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燃冰能燃烧,说明水具有可燃性B.可燃冰的发现为我国在新世纪使用高效新能源方面开辟了广阔的前景C.可燃冰由四种元素组成D.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固态水13、某气体由H2、CO2、CO、CH4中的两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下面的实验:①将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未出现浑浊现象;②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有红色固体生成;③将气体点燃后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有浑浊现象那么对该气体成分作出的以下推断中,不合理的是………………………………【】A. H2、COB. CO、CH4C. H2、CH4D. CO2、CH414、我们吃到的味道鲜美的鱼,是这样烹饪出来的:将洗净的鱼煎过后,再加入少许食醋、料酒、生姜、葱、食盐等加热。

共热时发生了许多化学反应。

其中,食醋中的乙酸(CH3COOH)与料酒中的乙醇(C2H5OH)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有特殊香味的乙酸乙酯(CH3COOC2H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乙酸乙酯是一种混合物B.乙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C.乙醇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4:1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6分)15、(5分)有六种气体:①氧气;②氢气;③氮气;④一氧化碳;⑤二氧化碳;⑥甲烷。

请选择适当物质,用化学式填空:(1)在空气所占体积分数最大的是;(2)可用来制汽水的是;(3)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无污染新型燃料的是;(4)在冶金工业用来还原金属氧化物以制取某些金属的是;(5)充分燃烧时生成两种氧化物的是。

16、(6分)在汽车内燃机中,汽油气化后与空气混合,进入汽缸,引擎用电火花点燃,燃烧使汽缸内温度升高,气体体积急剧膨胀,产生压力推动活塞,形成动力,燃烧时产生的有害气体通过尾气排入大气。

现以辛烷(C 8H 18)代表汽油的成分,请回答: (1)写出辛烷完全燃烧时的化学方程 。

(2)辛烷若燃烧不完全,会产生 气体,该气体易与人体血液中的 结合,使人体组织的供氧受到影响。

(3)汽车尾气主要是含铅(Pb )污染和含有CO 、SO 2、NO 等有害气体的污染。

铅污染是由于汽油添加剂——“四乙基铅”造成的。

我国已明令规定禁止出售含铅汽油。

治理尾气中有毒气体的方法之一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叫做“催化转化器”(内含铂、钯合金作催化剂)的净化装置。

它的特点是使CO 与NO 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生态环境循环的无毒气体。

汽油添加剂——“四乙基铅”是一种化合物,其分子由一个铅原子和四个(C 2H 5)原子团构成,“四基乙铅”的化学式为 。

写出CO 与N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为控制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可采取的措施有 。

17、(4分)分别用最简单的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区别酒精和水:(1)物理方法 ; (2)化学方法 。

18、(6分)据媒体报道:一辆行驶在某乡村102 国道上运送镁粉的罐车起火,消防队员采取了覆盖沙土的方法将火扑灭。

看到这篇报道某同学产生疑问:消防队员为什么不用水或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于是他查阅了相关资料,得到如下信息:镁遇热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镁和氢气;燃烧的镁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继续剧烈燃烧生成白色的氧化镁和黑色的炭。

请你利用已学知识和查阅信息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覆盖沙土灭火的原理是 。

(2)解释镁粉着火不能用水灭火的原因 。

(3)写出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由镁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的事实,你对燃烧、灭火有什么新的认识:燃烧 、灭火 。

19、(5分)某同学为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他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着火点为40℃ ,红磷着火点为240℃ ,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会生成刺激呼吸道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并能与水反应。

他按图A 图、B 所示装置进行对比实验:图A 图B 图C(1)用图A 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再用图B 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不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根据上述实验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

(2)根据燃烧的条件选择填空:用扇子扇炉火不会熄灭,而是越扇越旺,原因是 ; 用扇子扇蜡烛的烛火一扇就立即熄灭,原因是 (以上均填序号)。

A.可快速地提供燃烧所需的氧气;B.空气流动虽带走热量,但温度未降到着火点以下;C.主要是空气流动带走热量,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白磷热水(80℃)白磷 红磷氧气薄铜片(3)图A 与图B 所示实验相比,符合环保要求的是 。

(4)为探究实验后溶液的性质,在图B 烧杯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说明五氧化二磷与水反应所得溶液呈 。

(填“酸性”、“碱性”)【继续回答下列问题,你可以获得奖励分数,最多奖励4分,但化学总分不得超过60分】 (5)我们曾做过一个实验:向盛放有一高一低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发现的现象是下层的蜡烛比上层的蜡烛先熄灭。

但如果将玻璃杯倒扣在两支燃着的蜡烛上(如上图C ),蜡烛熄灭情况将如何?请提出你的猜想,并对你的猜想进行合理解释(提示:由于实验条件不同,使用玻璃杯的形状可能不同,如细长型、粗矮型等)。

① 。

② 。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6分)20、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CaCO 3的质量分数,取石灰石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在烧杯中反应(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求该石灰石中含CaCO 3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二、填空题15、⑴. N 2; ⑵. CO 2; ⑶. H 2; ⑷. H 2、CO ; ⑸. CH 4。

16、⑴.2C 8H 18+25O 2 16CO 2+18H 2O ⑵.CO 、血红蛋白。

⑶. Pb(C 2H 5)4 、 2CO+2NO 2CO 2+N 2。

⑷.改进发动机燃烧方式、使用催化转化装置、使用无铅汽油、使用其它清洁能源。

17、⑴.物理方法: 闻气味,无气味味的是水,有特殊香味的是酒精 ;⑵.化学方法: 点燃,能燃烧的是酒精,不能燃烧的是水 。

18、⑴.隔绝空气(或氧气)⑵.镁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气,氢气能够燃烧,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易发生爆炸。

⑶. 2Mg+CO 2 2MgO+C⑷.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等;有些物质着火(如镁等)不能用水或二氧化碳灭火等。

19、⑴.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或氧气),且温度达到着火点。

⑵.AB 、 C ⑶.图B ⑷.酸性。

⑸.①上层蜡烛先熄灭,下层蜡烛后熄灭。

解释: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但由于热胀冷缩,蜡烛燃烧生成的热的二氧化碳气体体积变大,密度变得比空气的小,会聚集在玻璃杯的上方,使上方的蜡烛先熄灭。

②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解释: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蜡烛燃烧生成热的二氧化碳,在扩散过程中冷却后,会在玻璃杯中由下向上聚集,使下方的蜡烛先熄灭。

三、计算题20、⑴. 4.4克; ⑵. 83.3%。

点燃 点燃 催化剂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试号填写答题卷上,并用2B铅笔填涂考试号下方的涂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