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边境文化建设亟待加强

边境文化建设亟待加强

边境文化建设亟待加强——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文化发展现状调查《中国文化报》第4版,2013年8月编者按:今年6、7月,本报“美丽中国·海疆行”记者组在广西北部湾采访时了解到,钦州、防城港等沿边沿海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作为一个现代港口城市,钦州甚至没有独立的图书馆、文化馆和剧院;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还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

我国拥有绵长的海疆和陆地边境线,涉及地区和人口众多,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今天,边境地区文化建设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广西与越南直接接壤,广西段中越边境线涉及境内凭祥、东兴、大新、宁明等8个县(市、区),240多万人口,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壮、苗、瑶等少数民族。

7月3日,记者从南宁出发,沿南友高速驱车200余公里,到达历史上中国九大名关之一——友谊关。

开车的黄师傅介绍,除了这条高速公路,人们还可以沿中越铁路乘坐火车前往,约需3个小时。

修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越铁路可以直通至越南首都河内,曾被誉为推动中越两国经贸发展的脊梁。

记者了解到,正是因为交通的改善,中越边贸快速发展,友谊关所在的凭祥市随之成为中越商贾的投资热土。

在凭祥的东南面,地处北仑河入海口的东兴市也在2010年获批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在这两座新兴城市的带动下,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春天。

然而,在经济苏醒的同时,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文化设施从总体来说仍然比较薄弱,文化建设整体处于落后状态。

记者调查发现,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文化建设至少面临6种困境。

困境一:文化场馆老旧失修。

7月4日,记者在凭祥市北大路兜了两圈,询问了五六个路人才找到凭祥文化馆。

这是一栋两层临街建筑,一楼全部出租做各种商店,二楼阴暗杂乱、墙体斑驳,当天没有任何培训或排练,楼顶则加盖了几间简易房做办公室。

文化馆的招牌很不显眼,如果没有楼梯口的工作人员专栏,人们很难把这里与文化馆联系起来。

文化馆有关负责人介绍,馆舍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部分成了危房,等待修缮。

随着暑期到来,这位负责人感叹:“培训班报名的人很多,都不敢要,没地方啊。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提供的数据显示,中越边境地区1990年以前建成的县级图书馆占67%,县级文化馆占50%,相当一部分因为年久失修不得不闲置,而2000年以来没有新建的县级文化馆。

东兴、龙州甚至没有独立的县级文化馆。

困境二:基层文化设施缺乏管理,乡镇文化站门可罗雀,村级服务中心大门紧锁。

2011年开始,广西启动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要求每个村建成一个篮球场、一个戏台、一栋综合楼,组建一支球队、一支文艺队。

至2012年底,边境地区1298个村建成219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占比不到17%,进度远落后于内陆地区的35%至50%。

记者随机走访了凭祥、宁明、靖西、那坡、东兴等县市的10多个村,村级服务中心达到“五个一”标准的并不多,而无论配套是否完善,均没有正常开放,大部分大门紧锁。

和村级服务中心一样,乡镇文化站也多是门庭冷落。

“图书陈旧、设施落后,没有活动、没有工作人员,群众都不愿来这里。

”在崇左一边境乡镇文化站工作近30年的吕先生一脸无奈,他所在的站每年都有一半时间大门紧闭。

困境三:文体活动没有常态化,喝啤酒、打麻将是主要娱乐。

友谊镇隘口村曾经是凭祥口岸边贸点,商业繁荣。

进入新世纪,边贸点前移到了浦寨,这里就成了“内陆”。

其实这里离国境线不到3公里,生活着近千人。

“除了节假日,平时没有文体活动,打球要到学校,看电影要骑车20多公里到市区。

”土生土长的王老板经营着一家百货店,他说,平日里的隘口静悄悄,附近的村落也大都如此,喝啤酒、打麻将是边民们的主要娱乐。

困境四:群文专干少,还被“牛当马跑”。

“我们的专业是吹拉弹唱,搞文化活动,却被镇里经常抽调去搞计生、搞清洁,牛当马跑,怎么行呢?”凌站长所在的一线边境镇文化站只有正副站长两人,一年有2/3的时间参与镇里的活动,文化站成了摆设。

据统计,至目前,广西边境地区共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09个,按文化部400平方米的标准,其中67个达标,42个未达标。

无专职人员的文化站达到66个,占比超过60%。

那坡、龙州、宁明、天等四县的乡镇文化站没有一名专职人员。

困境五:经费不足,基层财政没有及时落实补贴和配套资金。

2011年开始,国家财政划拨给每个县级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补贴20万元,但据记者了解,凭祥图书馆、文化馆2011年的经费至今也没有全部到位。

而2012年自治区划拨给文化馆的维修经费40万元也迟迟没有到位。

“一些基层文化设施没有完善,文化活动开展不起来,关键还是没有经费。

”崇左市一位群文干部说。

相对富裕的凭祥尚且如此,其他边境县的情况更是千差万别。

困境六:收听收看民族文化节目困难。

“境外相邻地区不断增大发射功率,使我境内部分已经实现‘村村通’地区的广播电视节目受到很大干扰。

”崇左市文化干部朱先生告诉记者,广西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播出有限,一些乡村处于广播电视覆盖盲区或发射功率较小,至今还有部分偏远边境村落的群众收听收看的是境外本民族语言节目。

记者测试,在南友高速离凭祥60公里处直至国境线,至少有3个频率可以全天候收听越南的广播节目。

而有边民说,目前,还有部分村落通过自备设施,可以收到邻国无线电视节目。

探索:需要走科学发展道路随着中越关系日益正常化,边境地区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时期。

1990年,广西正式提出建设“边境文化长廊”,在沿边公路干线集中建设基层文化设施,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以推进边境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1992年6月,文化部向全国边境省区推广了广西的经验,并发起在全国沿边9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万里边疆文化长廊”。

1998年,国家民委倡议发起了“兴边富民行动”。

2000年至2010年,广西先后组织实施了三次大规模的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加快了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201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1—2015年)》,新一轮兴边富民行动正式启动。

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间,广西将在8个边境县(市、区)开展新一轮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进一步解决边境地区突出的民生问题。

2013年3月,广西启动中越边境“非遗”保护惠民富民示范带建设,将以沿边公路为纽带,以国家级名录为核心,以自治区级名录为重点,以市、县名录为基础,以基地建设为抓手,以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载体进行建设。

“从最近20多年的发展来看,尽管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而言,边境地区文化建设发展可谓力不从心,困难重重。

”百色市一个边境县的主要领导对记者说。

胡健认为:“发展边境地区各项建设,需要国家和东部发达地区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也需要边境地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自力更生。

”“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护边民文化权利是重中之重。

”广西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黄燕熙说,如何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边民的文化生活,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是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东南亚问题专家、广西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研究员孙小迎举例说,最近七八年,越南同登庙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前往观光,而新近越南正在德天瀑布旁修建的大庙也颇受游客的关注。

“其实我们的边关文化很精彩,很有底蕴。

”孙小迎说,同登庙里供奉的都是传说中的神,而我们的伏波将军是历史上的真人。

当年伏波将军平定岭南,带来了先进的科技、文化和制度,推进了包括今天越南在内的广阔地区的发展,受到中越两国人民的崇敬。

时至今日,中越两国还有很多伏波庙,香火鼎盛。

“伏波文化应该发扬光大,边境文化建设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弘扬中华文化,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

”孙小迎、胡健等学者还认为,国防教育应该成为文化建设和国民教育,特别是边民文化教育的一个切入点,边境文化建设要加强国防教育、法制教育,提高边境干部群众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性和警惕性,提升边境地区的安全度。

记者调查中,很多基层干部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根源:历史原因与现实局限并存面对困境,百色、崇左、防城港等中越边境地区的边民、文化部门负责人、党政主要领导等反映最多的是“经济困难导致文化建设落后”。

在人们的印象中,“老少边穷”总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广西边境地区也不例外。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自然条件、长期战争和守土戍边需要等特殊原因,广西边境地区大部分基础设施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群众生活水平等,与内地甚至其他边境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

百色市那坡县是国家级贫困县,2008年以前,距边境3公里以内的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仅254元。

2011年,全县全年GDP总量13.1亿元,居广西倒数第一;人均纯收入不到3000元,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清华大学法学院胡健博士曾对广西中越边境的发展做过专题研究,他认为,边境地区发展慢,国家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及战争带来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是主要原因。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90年代,文化部和国家民委分别发起了建设“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和“兴边富民行动”,在边境地区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决策相比,兴边富民的专项资金投入比较有限。

胡健介绍,从2000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兴边富民补助资金22.1亿元,年均近2亿元,平均到每个边境县只有100万元左右。

而且,这些资金层层下拨,审批时间长、手续繁杂,部分地方还存在挪用情况,到了基层一线已经所剩不多。

“边民们很喜欢看文艺演出,但我们每年的经费就只有文化部给的5万元补贴,此外得去找社会赞助,在穷乡僻壤,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宁明县寨安乡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说。

7月4日,他们的文艺队到县内那堪乡演出,吸引数千人观看。

在经济困难的同时,地方政府对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也重视不够。

东兴因为边贸的发展,县域经济颇具实力,但与动辄投资数百万元举办的红木行业节庆晚会相比,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活动的投入就显得备受冷落。

至2012年底,东兴没有独立的文化馆。

东兴图书馆藏书才2.2万册,3个编制,4个工作人员,白天开放晚上关门。

“只能应付一些室内的工作,没有计算机和图书馆专业的人员,一些信息共享工程设施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东兴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缺乏文化人才是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

”宁明县文化馆一位副馆长说,宁明文化馆1975年定的12个人员编制,近40年没有调整过,“但现在文化馆服务的人口与当年相比已成倍增加,服务功能和内容也远远超出当年的范畴。

”“1998年后就没有新人来过,12个编制才9个人坚守工作岗位。

”这位副馆长告诉记者,没人来的原因是工资低,以他为例,32年工龄,任职副馆长,每月工资2000多元,而2012年以前,更是只有1200元,但是条件相当的教师已经拿到近3000元,公务员更是在此之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