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上)257、人类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58、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259、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60、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26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62、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63、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264、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
×265、物质离不开意识,意识也离不开物质。
×266、物质和意识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267、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错误的思想意识的区别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
×268、从本质上看,宗教是鬼神观念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269、正确思想意识的科学预见性,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反映形式。
√270、人的意识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相对独立性。
×27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以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为前提的。
√272、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73、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274、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275、人的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27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
×277、“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说明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
√278、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279、有的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280、意识对物质(认识对实践,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阻碍)作用。
×281、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还是相统一,是错误路线与正确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
√282、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283、机会主义和主观主义都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
√284、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共同毛病是从狭隘的局部经验出发,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实际。
×285、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出自己的前进道路。
√286、我国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87、“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气者,理之依也”,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28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
√28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290、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291、必须以承认自然与社会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29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293、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94、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295、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296、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不仅表现为空间上的左邻右舍的联系,也表现为时间上的前后相继的联系。
√297、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是该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条件。
√298、“彗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指纹、手相,决定人的命运”是用虚构的主观联系代替事物的真实联系,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299、“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既是唯心主义观点,又是形而上学观点。
√300、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01、人们可以把孤立的事物联系起来。
×302、凡先行后续的关系都构成因果联系。
×303、世界上的事物总是互为因果,彼此制约的,都处于因果链条的联结之中。
×30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启示我们要正确地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305、整体和部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306、“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告诉我们政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
×307、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08、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309、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10、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11、正是无数具体事物的有限的变化和发展,才构成了整个世界的无限发展。
√312、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
×313、发展的实质是一种运动和变化。
314、新事物都是后来出现的,后来出现的东西都是新事物。
×315、从事物的最终发展来看,新事物要比旧事物力量更强大,发展速度更快,更加成熟和完善。
√316、实践、认识,在实践、再认识,这是真理的发展规律。
×317、“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18、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319、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修改、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320、人们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范围,为人类谋福利。
√321、自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322、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如实反映。
√323、认识客观规律是前提和基础,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才是目的。
√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
×324、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325、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326、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27、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无条件的。
×328、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
×329、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330、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体现了物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31、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333、矛盾的普遍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存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333、“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人云亦云”等成语都体现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334、“举一反三”说明了共性和个性(或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33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36、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337、我们既要从普遍性中概括出特殊性,又要在特殊性的指导下去研究普遍性。
×338、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发展的进程和方向。
√339、“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都是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表现。
√340、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规定的。
×341、主次矛盾的转化决定着事物性质的变化。
×342、“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符合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34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34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345、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346、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作用。
×347、外因有时会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34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体现了内因的决定作用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49、“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启示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50、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质变。
×351、事物数量上的增减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唯一形式。
×352、只要有量变,就会有质变,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353、“过犹不及”启示我们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354、“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防微杜渐”启示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不忽视支流、发挥主观能动性,趋利避害。
√355、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全盘否定。
×356、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357、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曲折的。
×358、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359、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60、坚持辩证法与坚持形而上学是统一的。
√361、有限与无限的联结是必然的。
√362、“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讽刺的是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没有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哲学常识(下)363、“女娲补天”、“制天命而用之”、“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说明了具有主观能动性。
√364、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365、只有正确的认识(意识、社会意识、理论)才会对客观事物起作用。
×366、人们能够利用条件、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367、人们按规律办事,不仅要区分不同的规律,而且还要区分同一规律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
√368、按规律办事,还要注意当事物由一种存在状态转化为另一种存在状态时,其中的规律也随之变化。
这就要求我们在事物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了的的客观情况,按变化了的客观规律办事。
√369、人们按规律办事还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而利用和创造条件,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370、“审时度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说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以规律为指导,分析条件,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或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以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371、现象属于感性认识,本质和规律属于理性认识。
×372、有的现象不一定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373、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374、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