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服务贸易第二版第4章 服务贸易理论

国际服务贸易第二版第4章 服务贸易理论

国家j的净出口量为:
T j D 1 j A 1 E j j D 1 j A 1 E jW j (8)
令:
M I jD 1jA 1Ej Y P
(9)
这里P表示商品和服务的世界价格。这样(8)式可改写为:
T jM 1D jA 1 E jB Y j jD 1jA 1 E j
第四章 服务贸易理论
重点问题
服务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服务比较优势理论模型 生产区段和服务链理论 邓宁关于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三优势
模型” 服务外包的理论解释及动因分析
第一节 服务价值论
一、基于劳动价值理论的服务价值理论
(一)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论述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1)将价值归结为 劳动。商品的价值实体是社会必要劳动。其基本特征是将 劳动视为商品的内在属性,是将劳动确认为价值的物质内 涵。(2)价值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关系。劳动并不是在 任何情况下都表现为价值;劳动表现为价值,是由“消耗 在物上的劳动的一定社会方式”决定的;将价值的本质归 结为特殊的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最 本质的特征。
第二节 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
一、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对服务贸易的适用性 1、1817年,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
首次提出“比较优势论”,此后,这—理论不断得以充实 和完善,成为经济学家研究国际贸易的逻辑起点,也是服 务贸易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日前,关于这一问题基本上有 两种不同的观点。 反对者:比较优势理论不适用于国际服务贸易。R·迪克 (R.Dick)和H·迪克(H.Dick)认为“如果不考虑贸易扭 曲,要素禀赋在服务贸易中没有重要的影响”。美国经济 学家G·菲科特克蒂(G.Feketekuty)对此问题的分析从服 务贸易的特点出发,他认为服务贸易具有以下不同于货物 贸易的特点:①国际服务贸易提供的是劳动活动与货币的 交换,而不是物与货币的交换;国际服务贸易中,服务的 生产和消费多数是同时发生的,提供的劳动活动一般不可
上述诸多因素的存在,使服务质量存在差别,然而, 不同质量的服务究竟能产生多大效用,仍然是无法判断知 道的。
4、服务的效用价值构成(两部分): 要素的价值(包括知识):有有形和无形之分。非熟练
劳动和实物资本是有形的单位,其在某一市场上的可利用 性是可以比较精确地加以测定的,并受到传统供需理论分 析的支配;人力资本则不能这样容易地加以测定,但它却 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服务在经济中所发挥的功能效用:既可以传递到其他服务 产品上,也可传递到有形的财富上去。即服务的功能如果 用来增强财富的供应的话,便是中间性的;如果有助于消 费者从所购买的商品或其他服务中获得效用的话,便是最 终的。然而,服务产品既可以同其他商品或服务互补,又 可以替代它们。服务功能从本质上看是同其他产品互补的 ,因为没有服务,则它们传递到这些产品上的效用便不存 在。
2、服务型生产资料(服务形式的生产资料):满足人的生 产消费需要的服务产品。包括智力和非智力。
二、服务的效用价值理论
1、效用价值论也叫“主观价值论”,该理论认为,商品 的价值决定于“边际效用”。
2、服务所产生的总效用与其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并不是 十分确定的,因此,在对服务进行分析时,必须弄清哪些 因素是市场价值的主要决定因素;并将其与构成商品市场 价值的因素进行比较。
(二)伯格斯模型
假设:市场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用资本K和劳动力L 两种要素生产两种产品和一种服务。这样该经济的技术结
构形式可描述为三个单位成本等于价格的方程:
(a)C1 w, r, (b)C w,r p3
劳动与资本要素市场的均衡条件(根据谢法德引理[ 谢法
美国著名的国际经济学家理查德·库伯(Richard Kunpe)同样坚持认为:“作为一个简单思想,比较优势理 论是普遍有效的,……对传统比较优势论的依赖是基于一 个简单的命题——每个团体所专注的共同利益正是自身效 率更高的那项活动所带来的。这个命题总是有效的,试图 解释各个团体所拥有的比较优势结构的不同理论确实存在 ,但是其中一些甚于全部都是错误的。正如存在于商品市 场中那样,比较优势也存在于服务业中。”
若在闭关自守情形下,A国的服务价格低于B国的服务 价格,而诱发价格差异的情形可能有三种:两国的要素禀 赋不同,A国的M丰富,且s属于M密集型服务部门的产品; A国的L充裕,且恰好s属于L密集型服务部门的产品。A国 在s的生产中具有希克斯中性技术优势,即在M与L投入不 变情况下,使产出倍增,从而产生技术差异。
示j国商品和服务净出口的n×1个向量,表示j国商品和服
务的国际收支。这样(1)式就变为:
T j A 1 Q /Y E W j B jQ /Y
(2)
若(2)式引入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则该式可表示为:
TjF nb nE n j b n 1B j
(3)
为简便起见,只建立2×2×2模型,且消费、产出和贸易
(一) 迪尔道夫模型
1984年,迪尔道夫运用传统的2×2×2 H-O模型对两国间 服务贸易所发生的三种情况作了分析。
1、伴随货物贸易的服务贸易 由于许多服务贸易是货物贸易的衍生或附属,如运输、保 险等,可以假设存在三种情形(见下图):
伴随货物贸易的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
2.要素移动的服务贸易
(10)
如果用j国的第n个变量表示该国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净贸易
量,则有:
TFj
mh1V11dE111jj
V1n
Enj
d11 j
mhnVn1dEn1njj
VnndEnnnjj
Bj
Q Y
(11)
令=d(j)(i=1,2,…,n),则(11)式可改写成:
TFj nGnEnj d j Gn1Bj
的关系为:
Tj Qj Cj,j1,2
A2A1D
两国的净贸易量分别为:
(4) (5)
T 1 A 1 1 E 1 A 1 1 E 1 D 1 A 1 1 E 2 W 1 (6)
T 2 D 1 A 1 1 E 2 A 1 1 E 1 D 1 A 1 1 E 2 W 2 (7)
3.含有缺席要素的服务贸易。 假设:(a)A和B两国;(b)生产两种产品,一种为贸易品
x,一种为非贸易品s;(c)两国对两种产品的需求一致; (d)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需要两种要素——劳动L和管理M ,M即使不可移动,也能进行国际贸易,因为一个经理可 通过电话和传真等通讯工具控制千里之外的生产活动。
德引理:使用单位成本函数相对于要素价格的一阶偏导,
可得到使每单位成本最小的要素需求。])为:
(d)Q 1Cw 1()Q2Cw 2()QsCw 3()L (e)Q 1Cr1()Q2Cr2()QsCr3()K
如果技术和政策壁垒阻碍国际服务贸易,服务的供给必须 等于部门需求的总和,即:
(f)Q 1C 1 ps()Q 2C p 2s()Q s
(三)服务的使用价值
与实物产品的使用价值不同,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 非实物特性。具有非实物性(不可触摸),生产、交换和消 费的同时性,非贮存性,非移动性,再生产的严格被制约 性,劳动产物的必然性(不可能是没有花费人类劳动的自 然产物)。
服务产品按其使用价值的不同消费功能,可分为:
1、服务消费品:满足人的生活消费需要的服务产品。包 括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
中立者:它承认比较优势理论在解释服务贸易方面存在缺 陷,但经过一定改进后,还是适用于服务贸易的。
从国际学术界的总体情况来看,第三种观点得到较多的 认可,比较—致的看法是,比较优势理论是适用于国际服 务贸易的解释的,但由于服务贸易所具备的不同于传统贸 易的特征,就需要对传统理论进行适当修正。
二、服务比较优势理论模型
按照伯格斯模型,一个厂商是选择合约经营,还是选择自 身进行服务,取决于服务的市场价格与要素价格孰高孰低 。
(三)萨格瑞模型H—O—S理论
H—O—S理论证明,在要素价格均等化、各国投入产出模 型相同条件下,要素禀赋与贸易的关系可表达为:
Tj A1EjEjW
(1)
假定存在国际服务贸易,将(1)式中的和分别调整为:表
传统意义上的某些服务往往被看成是非贸易品,比如 ,巴黎“钱之旅”提供的独家三星级餐饮服务无法在柏林 享用,但一般都承认生产要素可以跨国移动。若假设:“ 钱之旅”餐饮服务需要两种因素,技术劳动力(厨师)和非 技术劳工(服务员);法国有丰富的技术劳动力,且该项服 务为非技术劳动密集型部门。这样,在闭关自守情况下, “钱之旅”提供的服务价格将会较高。然而,一旦允许厨 师跨国移动,法国厨师可能到纽约并与当地充裕的非技术 劳工结合,就能以较低的价格提供餐饮服务。显然,这是 由比较优势决定的,因为实际进行贸易的不是这种三星级 餐饮服务,而是服务的生产要素之一——厨师。
支持者:1981年,萨皮尔(A.Sapir)和卢茨(E.Lutz)对 认为:“传统的贸易理论不仅适用于货物贸易,也适用于 服务贸易,要素禀赋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模式的决定上 都具有重要作用。”萨皮尔甚至进一步提出,服务贸易的 比较优势是动态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成为服务出口国的潜 力,这对现实中的服务贸易有一定解释作用。1986年,拉 尔(S.La11)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与此 类似的结论。 针对政府行为影响了比较优势规范化理论在服务贸易领域 的适用性的观点,辛德利和史密斯详细地分析了政府限制 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对服务业实行特别管制以及为保护 优质服务业而封闭国内市场三方面的行为,排除了其对理 论适用性问题的干扰.将服务研究的主要困难定位于测度 和统计而不是理论问题上。他们的结论是:“尽管服务与 商品相对而言有着显著差别,我们也应对这些差别给与重 视,但是,比较优势理论强有力的逻辑超越了这些差别。 ”
若实现自由贸易: 第一种情形是A国将出口M,进口x; 第二种情形是A国出口x,进口M。 这两种情况与比较优势原理相符,因为此时考虑的是 可贸易品x和管理要素M的价格,而不是x和s的价格,显然 ,要素禀赋决定了服务贸易的模式。 第三种情形,比较优势理论在此遇到障碍。因为在闭 关自守状态下,以x计算的A国管理者的工资额将比b国同 行高,但低于A国技术优势所要求的工资额,允许贸易将 使A国的管理者向B国s的生产提供管理服务,这意味着要 素价格较高的一方也可能成为该要素的净出口国,这与比 较优势原理相矛盾。迪氏对此解释是,问题的关键在于A 、B两国的管理者工资差异没有完全体现技术差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