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 课件一

0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 课件一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整体感知
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1.在翻译课文时,注意下列重点语句的翻译。 1)惩山北之塞。
苦于大山北面的阻塞。 2)且焉置土石?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箕畚装土石(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 上。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写孤鸿遭遇不 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 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寒冷的 夜晚。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 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品味赏析
1.从“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分析《卜算子·咏梅》中梅花的境遇。
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以操蛇之神惧其不已反衬愚公精神和行为的可贵
2.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 (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 (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3.情节曲折 山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谋移山—愚公 之妻献疑—遗男助之—智叟笑止—愚公驳斥—山神害怕告 知帝—帝感其诚移山 全文篇幅虽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
提出疑问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
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安放
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疏通文意
译文: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 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 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 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 达汉水南岸,好吗?”(全家人)纷纷表示成。愚公 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 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本文以神话结尾, 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 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 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 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 民的美好愿望。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归纳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 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 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 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疏通文意
面积
形容极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
黄河北岸
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山的高 度极高,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疏通文意
将近 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
阻塞
曲折,绕远 商量
你们
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赠品可以删除
课 外 古 诗 词 诵 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作者介绍
常建,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 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为同榜进士,一 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 后移家隐居鄂渚。其诗以写山水田园 为主,语言洗练自然,意境清迥,艺 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代表 作有《题破山寺后禅院》等。
第六单元
22 愚公移山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概述故事情节。 (重点)
2.分析愚公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领 悟其思想意义。(重点)
3.培养敢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走近作者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 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 无为。 作品:《列子》 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 和神话传说。
疏通文意 持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

通“措”,放置
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垄”,高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地焉。
疏通文意 译文: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 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 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 在雍州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 没有山冈阻隔了。
疏通文意 译文: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 破坏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 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 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 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 为什么愁挖不平(山)呢?”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5)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6)其如土石何? 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概述故事情节。
背景: 设伏 (方七百里,高万仞。) 开端: 原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发展: 行动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高潮: 决心 (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结尾: 成功 (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 主旨: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板书设计
妻——献疑 遗男—助之
愚公—眼光长远—不愚
对比
智叟—鼠目寸光—不智
大智大勇 不惧怕困难 有雄心壮志 有实干精神 能持之以恒
小练笔 你熟悉的古代神话、寓言故事中,有哪些与《愚公移山》 所歌颂的精神相近?请写出故事题目,并简要复述故事 情节。
歌曲欣赏
• 请体会
1.《愚公移山》歌曲的感人魅力! 2.用心感悟愚公精神的不朽力量!
思想探究 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愚公精神有哪些。 大智大勇、不惧怕困难、有雄心壮志、有实干精神、 能持之以恒。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 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 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 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写作特色
疏通文意
相当于“之于” 古代传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
簸箕,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交换
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
通“返”
始一反焉。
疏通文意 译文:
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 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中三个(能)挑担的 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将土石)运到渤海 的边上。邻居姓京城氏家的寡妇有一个遗孤,刚七 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 一次。
2)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 苦而不平?”
3)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愚公的观点正确。
4)试在文中找出两处运用反衬手法的情节,并分析其作用。 一是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开头极写两山之宏伟, 是为后来写愚公的决心移山做引子。 二是写操蛇之神的惧怕反衬愚公的矢志不移,更好地反 衬其精神的伟大。
“飞蓬”离根后随风而去,不知何处落脚,写出游子 旅途漫漫,前途未定;“浮云”飘忽不定,写出游子行踪 不定;“班马”为离群之马,分手之际,萧萧长鸣,写出 游子离别友人的孤独和惆怅。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品味赏析
有人评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 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
品味赏析
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首联。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一个“入”字, 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 勃生机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 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基础。
送友人
李白
品味赏析
《送友人》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马”这 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请简要分析。
“驿站”是古代传递官署文书的交通站,常设在城郊官道 旁,不在城内繁华处。“桥”是架在水面之上的交通设施, 本是人来往之处,一“断”字,说明是废桥,荒僻冷落。
“无主”,点出是野梅,无人培育,无人理会,无人欣赏, 孑然一身,孤苦无依。“寂寞”二字,将梅花拟人化,既是 景语又是情语,既表明了梅花的处境,也寄寓了作者自身的 孤独处境。
疏通文意
老头
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
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
长叹

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
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
穷尽
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
通“无”
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形象探究 1)愚公在移山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年龄大:年且九十; 目标大: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安置土石的困难;运输的路途遥远;工具简陋等。
2)在诸多困难面前,愚公的表现如何? 目标明确,立场坚定,毕力平险。
3)刻画了愚公怎样的形象? 不怕困难、大无畏、认定目标敢于挑战。
2.写法探究
1)文章刻画智叟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与愚公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好地突出所颂扬的愚公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