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中学作文教学的生命》课题研究方案

《创新——中学作文教学的生命》课题研究方案

《创新——中学作文教学的生命》课题研究方案
沛县魏庙中学汪秀丽
一.课题的提出
1.时代的呼唤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均提到了“培养学生的勇于创新的精神”。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既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需要,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同时也给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2.体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心理学上认为:“创新思维是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作文的创新需要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个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将创新思维引入作文教学中,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灵感,迸发创新的火花,产生优秀的佳作新人。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3.改变语文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

”《教学大纲》明确地阐明了语文的性质,阐明了语文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叶圣陶先生曾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就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

”叶老从语文工具性的角度出发,明确地阐述了语文教学的任务。

如何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语文科承担了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文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阅读文章,准确地获得信息;学会写作;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且以此为工具进而学好、用好其他学科。

也只有如此,“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责任”。

那么,目前的语文教学,能尽到这样的“份内责任”吗?光靠让学生死读那么几本教材,死记那么若干条文,怎么能使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仅让学生学会一些应试文章的写法
...............,怎么能使学生一辈子随时随地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呢?可见,中学语文的应试教育再也不能“浓化”了。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再不能训练学生写“八股文”了,因此,初中语文作文创新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意义重大。

二.课题界定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最大课题,作文的基本要求是“像样”(叶圣陶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成为作文的最新和最高要求。

创新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企求一步到位:应从点滴抓起,多鼓励,少批评,即使是滑稽可笑或哗众取宠,只要是“不同一般”的均应予以肯定和引
导,让其创新火花成燎原之势,但切不可多讲理论,以免束缚学生的想象。

创新的培养途径是:
第一、指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向自然,以积累创新素材。

第二、开展艺术欣赏,以感悟创新之美。

艺术精品都是作者灵感的结晶,都具有独创性,又展示了作者的个性风采。

艺术欣赏的教育可与音乐、美术教师联手,还应专门开设文学作品欣赏课,让学生多接触优秀中外诗文和科幻作品,以张扬学生对末来的幻想般的追求之心。

第三、轻松作文,以营造创新氛围。

作文本无定法,应让学生自由写作,放任思绪,天马行空;给学生作文“松绑”,打破不必要的限制,如中心突出、选材精当、行文简洁等;扬弃作文的“八股遗风”和必须表达一个中心思想的“席勒化倾向”;集体评点对不过于注重“细枝末叶”,给作文评价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

第四、写想象作文,以便获取创新灵感。

教会学生利用物象或文字进行有意想象和再生性想象的训练。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第五、打破思维定势,以便掌握创新方法。

思维定势的负作用很大,使人们养成了惰性和对权威的绝对崇拜,这最不利于创新。

如杨振宁博士在一次学术报告上的发问“1+1=?”,在座的专家、教授和大学生们竟无人敢答。

引导学生走出狭小天地,放眼世界和未来:举办读书报告会、时事讲座;选写如下文题:月球村漫想、与火星人的对话……
引导学生利用同一材料,进行多观点提炼:如利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可提炼如下观点:愚公不愚、守旧的愚公、“根”的魅力、愚公,后继有人、愚公与战争。

第六、作文指导和评点侧重命题、选材、结构、语言,以体验创新乐趣。

作文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

学生作文如养成了创新习惯、强化了创新意识,不但可以提高作文水平,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为学生日后成长为开拓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三.研究目标
1.探索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优化语文作文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

2.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3.提升学生作文素质和语文教学成绩,进而形成语文教育的特色,推动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自主学习能力,包括自我筛选设定目标,自我寻找学习内容,自我确定学习方法与途径以及自我管理学习过程是素质教育在个人能力开发上最重要的目标。

2、儿童心理学理论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创新精神被放在了首要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地把学生从过去单一接受型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推上多元化轨道。

3、体验成功原理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少年儿童都有成功愿望,而且都希望得到他人认可。

成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多次成功体验可以促进儿童学习兴趣养
成以及学习积极性提高,这里所指“成功”是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积极尝试的结果,是生生合作互动,师生合作互动共同提高的结果,体验成功是学生进行学习内驱力,是促进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产生的根本动力。

以及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

五.研究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学生是本研究一切活动的参与主体,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作为个体的独立人格与特点,来展开实验。

自主在本实验中即是出发点又是归宿,在实验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的主体性贯穿始终,只有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发展。

2、实践性原则:研究学生创新能力教学的各种途径与方法,都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实践活动来体现。

实践是认识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活动设计的实践性,为主体的有效参与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3、开放性原则:教育教学内容、形式、方法、评价开放,应是本研究遵循的原则。

内容的开放,有利于教育综合信息的整合,更适应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需要;形式的开放,有效地拓宽教育的范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方法的开放,有利于激活思维,使策略运用准确到位,促进实践的深入实施;评价的开放,有利于多元化评价机制的形成,推动课题的实施。

六.研究步骤
1.研究周期
2年(2007年9月——2009年11月)
2.研究步骤
分三个阶段展开研究: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校级课题研究阶段)(2007.9——2008.9)
参加各级教材培训,走近教育科研,提高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并树立用教育科研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先进理念。

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尤其是新课改相关的理论与作文教育理论。

利用图书室、互联网、自订(购)的报刊杂志(书籍)学习,不断开阔知识视野,丰富理论水平。

在学生中进行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为课题提供重要依据。

第二阶段(2008.9——2009.5)
(1)总结校级课题研究得失,并围绕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理论支撑、原则方法、研究过程以及预期成果等,展开讨论,反复论证修改而形成深化研究的新的课题方案。

(2)按新方案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并收集有关材料。

(3)根据效果调整或完善课题研究。

(4)总结阶段性成果。

第三阶段(2009.6—2009.2)
整合有关资料,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结题。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理论性、实践性、针对性和时代性的研究,因此在研究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1.在研究前,采用文献法,查阅了大量先进理论、他人研究成果,并认真学习、分析和研究,吸收其精华。

2. 在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综合法(理解、阐释、反思、体验、感悟等)等方法。

3.在研究后,采用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研究效果调查法等。

八.预期成果形式
2009年2月拟完成《教育心理学》的读书笔记,并完成相关的课例分析
2009年5月拟完成《教育新理念》的读书笔记,并完成相关的课例分析
2009年10拟完成《新课程教学设计》(语文)的读书笔记,并完成相关的课例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