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05章 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汇编
第05章 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汇编
统一压力系统 同一油水界面
被断层遮挡形成的两个油藏
四、油气藏中油、气、水的分布
含油面积
含水边界(内 含油边界)
含油边界(外 含油边界)
气顶面积 气顶高度
含油高度
油气藏高度 背斜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示意图
1.1 含油气边界
• 外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油层顶面的交线→含油边界; • 内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油层底面的交线→含水边界; • 气顶边界:油气界面与油层顶面的交线。
另外,也有人将 含油(气)面积与闭合面积之比定义为充满度;
或者将 含油(气)体积与闭合有效容积之比定义为充满度。 一般情况下在富含油气区,该系数高;在贫含油气区,充
满系数低。
3、油水过渡带
---厚度取决于储集层的物性和流体性质
据实验,前苏联学者提出:
Δh:过渡带厚度,m;б:油水界面张力,达因/cm2 φ:孔隙度;K:渗透率,达西;ρw-ρo:油水密度差
• 圈闭:储集层中油、气物质自身势最小而其动能 为零的地方。
• 圈闭两个基本要素:
• 储集层 :储集油气 • 封闭条件 :阻止油气散失
盖层本身的弯曲变形 盖层 + 其它侧向遮挡条件
二、圈闭的度量(往往指静水条件下)
圈闭大小由最大有效容积来度量。它是指能容 纳油气的最大体积。---评价圈闭的重要参数
•第五章 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
油气藏是石油地质研究的核心内 容,本章主要介绍圈闭和油气藏的基 本概念、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以及 油气藏形成的有关问题。
第五章 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概述 第二节 油气聚集原理 第三节 油气藏的形成、破坏与保存 第四节 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 第五节 地温场、地压场和应力场与油气藏
2.地层圈闭中油气聚集模式
3.岩性圈闭中油气聚集模式
4、断层圈闭中油气聚集模式
三、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过程
1.油气充注方式
•首先:进入最低排 替压力渗透层 •接着:以石油波阵 面方式充注油藏。
2.混合过程
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及充注过程的差异性 →流体分布非均质性→流体大混合→ 稳态
❖三种混合机制: 密度差异混合:圈闭中石油密度倒置→重力分异混合 浓度差异混合:圈闭中石油组分浓度差异→扩散混合 热对流混合:效率取决于浓度差、烃分子大小、储层物性
二、圈闭的度量
1、溢出点:油气充满圈闭 后,最先从圈闭中溢出的点
2、闭合高度:从圈闭中储 层最高点到溢出点的高差。
3、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 的构造等高线所封闭面积。
•构造起伏幅度与闭合高度 :
H1以区域倾斜面为基准,H2以等海拔高程面为基准。
断层圈闭的溢出点、闭合高度和闭合面积示意图
(4)有效孔隙度和储集层有效厚度的确定
断层渗漏型油气差异聚集示意图
3、溢出型油气聚集
发育在区域均斜(单斜)背景上,溢出点依次增高 的一系列相互连通的背斜圈闭。
•溢出型油气差异聚集的条件
(1) 区域性长距离运移,储层区域性倾斜,岩相岩性 稳定、渗透性好。
——储层物性好(φ大、K大),过渡带薄.
4.“沥青垫”现象
第二节 油气聚集机理
一、油气聚集的动力学机制 二、各种圈闭中的油气聚集模式 三、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过程 四、油气在系列圈闭中的差异聚集
油气聚集:油气在圈闭中排开孔隙水而积聚起来形 成油气藏的过程。
❖一、油气聚集的动力学机制 ➢ 势差或压差:浮力-水动力机制
有效孔隙度值主要根据实验室岩心测定、测井 解释资料统计分析求得,做出圈闭范围内的等值线图。
储集层有效厚度则是根据有效储集层的岩电、 物性标准,扣除其中的非渗透性夹层而剩余的厚度。
三、油气藏的含义
——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
油 气藏
油气藏
同一要素控制 “单一圈闭” 单一储层
1.2 含油气面积
• 外(内)含油面积:外(内)含油边界圈定的面积。 • 含气面积:气顶(气水)边界圈定的面积。
1.3 油气藏高度
• 气顶高度:含气部分的最高点到油气界面的高差。 • 含油高度:油水界面到油气界面的高差。
3、 底水、边水底水 边水 Nhomakorabea底水 边水
底水
4 充满系数(度)
含油(气)高度与闭合高度的比值称充满系数(度)。
形成的关系 第六节 凝析气藏的形成 第七节 非常规气藏的形成特征 第八节 气藏与油藏形成及保存条件的差异
第一节 圈闭和油气藏概述
一、圈闭的定义 二、圈闭的度量 三、油气藏的概念 四、油气藏的度量
一、圈闭(Trap)的定义
• 1圈93闭4年:麦适考合洛于提油出气--圈聚闭集:,各形种成性油质气的藏油的贮场。所。
四、油气在系列圈闭中的差异聚集
当含油气盆地中存在多个水力学上相互 连通的圈闭,且来自下倾方向的油气源充足 时,油气在这一系列圈闭中聚集,沿运移方 向各圈闭中发生烃类相态及性质的规律性变 化,这种现象称为油气差异聚集。
1.渗漏型(逸出型)油气聚集
盆地:
油气水密度不同 重力分异
★中心低部位 :油藏 边缘高部位:气藏
水直到S束缚水
3 渗滤作用+排替作用
•上覆盖层:毛细管封闭: 储层中或底部S油达70%以上水渗流停止。 油气聚集初期:水可通过上覆亲水盖层渗流;
油气聚集一定程度后,水主要被油气排替到圈闭 下方。 •盖层:异常高压封闭:
水不能通过上覆盖层渗流,只被向下排替。
二、各种圈闭中的油气聚集模式
1、背斜圈闭中油气聚集模式 •水:可通过上覆泥岩盖层; •烃类和无机盐:在圈闭中聚集 •圈闭中含盐量增加,PH值降 低,利于油气进一步聚集。
圈闭最大有效容积,取决于圈闭的—— 闭合面积、 闭合高度、 储层有效厚度、有效孔隙度
二、圈闭的度量
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V=F·H·P
式中:V--圈闭最大有效容积,m3; F--圈闭的闭合面积,m2; H--储集层的有效厚度,m; P--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某储层 顶面构 造图
——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渗滤作用、排替作用
➢ 浓度差或盐度差:渗透力-扩散力机制 ——主要对低分子的天然气起某种作用
1、渗滤作用
•含烃的水或 游离烃 •盖层:对烃 类毛细管封闭 •水:可通过 盖层继续运移
2、排替作用
•泥质盖层Pf相邻砂层:圈闭中的水难通过盖层。
•油水界面:P油=P水; 向上:密度差 → P油P水 →向下的流体势梯度 →油:上移、向下排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