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五种错误认知影响孩子一生(二)
张健
我在各地做家长教育讲座时,经常给家长讲,改变孩子的行为是很困难的,因为行为的背后是孩子的认知,只有孩子的认识改变,孩子的行为才会做自动自发的调整。
而我今天和家长谈认知的重要性,就是想告诉家长朋友,父母的错误认知会对孩子一生都有重要影响。
在这里张健老师列举出父母常见的五种错误认知,希望家长朋友能有效改进,避免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影响。
我们接着昨天的内容继续分享:
认知误区三:负性情绪都是坏的
父母通常都会将“负性情绪都是坏的”这一思维陷阱灌输给孩子,因为连他们自己都难以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消极情感,进而自然也就不能给孩子做个榜样。
他们自己没有能力表达情感或难以对强烈的感情做出适当的反应,这些都影响了孩子的成长。
他们主动压抑生气或害怕的情感,以免引起孩子的情感波动。
显然,诸如“男儿有泪不轻弹”或“你不该对她发脾气”之类的话语是很有碍于正常情感的宣泄的。
男孩子掉眼泪是正常的,适当地发点脾气也是有益于健康的。
有害的恰恰是这种说法:“别担心,你会做好的。
”这样的教养方式会使孩子感到他们没有权利表达某些情感或者他们的感情是微不足道的。
的确,每个人都曾体验过各种各样的情感,其中有些人会比其他人更易体会到快乐。
其实发泄强烈的负性情绪如生气或恐惧也完全是正常和自然的。
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他们有权表达自己的感情,拥有强烈的情感是完全正常的。
也许表达情感的方式会有恰当和不恰当之分,但表达情感却是正常而有益的。
我们的孩子越是能够轻松地表达出他们自己的情感,将来他们就越能建立起开放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认知误区四:所有的人都必须喜欢自己
在孩提时代,我们得到的教育是要与人友好相处。
我们的行为要符合父母、老师以及那些权威人士的要求。
如果有可能,我们要尽力避免冲突,与同伴们友好相处。
在这种教育下,女孩子更是受害者。
尽管我们一直在尽力减小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异,但是我们给予男孩和女孩的教育却仍然是不同的。
父母们倾向于鼓励男孩子去闯世界并且取得更大的成功,而对女孩子则只希望她们有教养,能够找个合适的工作即可。
讲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这有什么错误吗?难道教育我们的孩子做个好人有错吗?难道我们不应该教导孩子与人和睦相处吗?
当然应该。
教育孩子与人友好相处,遵从权威意见,这很重要。
但问题是,这些教育没有深入下去。
我们应该让孩子们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友好相处,但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的。
另外,应教会我们的孩子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充满自信。
那些在“必须让每个人都喜欢我”的思维误区中长大的孩子会充
满自我怀疑和不安。
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完全被控制在别人手中。
如果你喜欢我,那我就是好人。
如果你不喜欢我,那我一定是哪里做得不好。
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如果其自我价值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评判,他们就会遭受人际关系不良、外界压力及其他情况。
让孩子们知道他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取悦于任何人,这将有助于避免这个思维误区。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有一些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他们应学会转变自己的观点,如果他们认为自己是正确的,那么他们就应该“拿起枪”来保护自己。
作为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持有不同的观点。
有时,孩子会不听从我们的意见,但他们的感情和愿望却是重要而且是有价值的。
认知误区五:不能出错或请求帮助
犯错误是人类成长的一部分。
那些意识到犯错是正常和难以避免的孩子,会有更强的自我接受能力。
他们会因之而远离自卑。
与“不能犯错”相关的一个概念是:寻找帮助说明你软弱,没有能力。
为了让孩子成长为自立、不依赖他人的人,我们很可能会陷入这样的思维误区:“任何事我都必须自己做。
”但在实际上,我们的世界是如此复杂,以至于几乎没有人可以不依靠别人的帮助而独立生活。
父母可以提供一个宽松、相互帮助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去发展这种处事技巧,给孩子尝试、探索和犯错误的安全机会。
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创造一种安全感,并能培养他们的主动性。
如果一个
家庭里充满相互帮助的氛围,孩子就会把这种才能和安全感带到整个世界。
如果父母能够教会孩子正确地去看待问题,并在必要时寻求他人帮助,那就等于增加了孩子成功的机会。
一旦学会了不怕犯错误,不断地努力、尝试和学习,孩子就会调动更多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实现目标。
他们就不会感到孤独无助,而是会很快就能获得充分的自信和竞争力。
本文摘自张健著:《家庭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