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文献综述一、摘要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广泛的应用在商业,工业,政府部门,教育行业等各个领域中。
针对高考信息管理工作的特点,建立了高考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大大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为管理者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支持。
同时对该系统的结构、系统数据库的设计及复杂功能模块的实现做出较详细的叙述。
高考信息管理包括考试工作质量的管理;考试的业务管理,包括考试命题、组织考试、考试成绩评定、考试数据统计分析等等。
在考试管理中,还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各种干扰因素,保证考试的客观性、公正性以及可靠性。
在考试管理中,要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达到最佳的效果。
关键字高考信息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考试工作质量的管理,业务管理二、系统分析高考改革就是考试管理手段现代化,在考试管理系统中引入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及光电读卡机,由人工管理改为计算机文件系统管理,又发展到数据库系统管理;从计算机单机方式发展到计算机网络方式,许多省级招办的微机管理都用局域网,并与地区招办建立了远程通讯网。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高考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但是从信息系统建设的角度来看,过去把注意力主要放在技术改进方面。
作为信息管理系统,还应从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上进行调整,特别是在数据标准化方面还缺乏综合考虑,在信息资源的利用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综合分析。
三、系统设计1、考生数据库管理建立考生数据库管理系统是计算机管理的基础。
数据库包括了考生的基本信息,这些信息是由考生在网上报名信息卡中填写的,再使用光电读卡机读入到计算机中。
考生报名信息卡在各省、地区、直辖市招生部门已经使用。
其主要内容包括考生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身份证号码、考生类别、毕业学校、报名序号等等。
其中考生报名序号由招生工作人员填写。
通常各学校毕业生都是集体报名,这时顺序号是连续的不易出错。
特别是在信息卡读入计算机时,可以利用序号来检索信息卡读入的情况,以防止信息卡的丢失。
随机编排考场生成考号,为了使考场管理科学化,有效地防止考试作弊,在编排考场时需要把不同学校的考生混合编排考场。
在过去由人工处理编排考场是困难的,使用计算机处理则方便、准确、合理。
计算机编写准考证号码一般设计为14位数,前2位是参加考试的年份,接下来6位代表地区编号,第9位是考文、理、艺术、体育类的编号,第10位代表考点代码,最末4位是该地区考场以及座位的编号。
在计算机编排准考证号的同时,还对应的编出了该考生的具体考点,考场以及座位号。
编排考场时,要根据文、理、艺术、体育等不同类别的考生安排考场,以便于管理。
编制考前文件和资料,为了方便监考人员的管理,需要对考生的资料进行管理,分类。
其中包括1)打印考生准考证,准考证一般注明了考生姓名、毕业的学校、考点、考场及座位号,各门课程的考试时间及注意事项,并留有贴照片位置。
2)编排考生座位表,在座次表上打印了考生的姓名及准考证号,考生照片等。
监考人员可根据照片、考号和姓名来核实每个考试的考生。
3)按地区印各考点、考场、考号及考生名单以及整个地区的统计表。
4)按地区打印各考点及考场试卷数,此报表交印刷厂统一将试卷和答题卡装袋。
5)打印考生、试卷、答题卡和统计总报表。
这些数据资料,就为考前管理提供了方便。
不仅可以控制试卷印刷、严格按考生数量印制,减少了浪费,保证了质量,并为分发试卷提供了必要数据,解决了人工处理无法完成的工作。
2、考生成绩管理考生成绩管理是高考信息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由于采用计算机阅卷并将考卷成绩直接送到数据库中,减少了失误,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考试成绩管理带动了计算机在高考信息其他方面的应用。
每门课程的考试成绩都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客观题成绩,由计算机阅卷获得;第二部分是主观题成绩,这部分成绩以考场为单位,把成绩涂写在登分卡上,由读卡机读入到计算机中或者由人工录入计算机,两部分成绩合成后,成为这门课程的成绩。
考生的各门成绩汇总则是考生的总成绩。
计算机阅卷,只能批改客观题部分,答卷一律采用标准答题卡,上面标有考生的信息及每个试题的选答项。
答卷由读卡机读入计算机,将答卷的内容与计算机内的标准答案逐题比较,并根据评分标准判断各题得分,最后累计得出考生成绩,连同考号一同存放到考生成绩库中。
客观题阅卷工作以考场为单位进行,每一考场30人。
当某考场某张试卷进入计算机时,计算机可根据此卷考号从考场库中找出这个考场的所有考生的考号,并消去当前已阅读试卷的考号。
之后,每阅一张试卷,对应消去此考号,直至全部消完。
如果非本考场的卷子或考生涂错丢失试卷,都能及时发现并做出处理,保证了整个阅卷过程中不会出现丢卷、漏卷、重阅的情况。
对于涂卡不规范的考生,为了防止出现阅卷差错,一般要阅卷两遍,即第一次阅卷后再更换读卡机进行第二次复核。
如果两次读入内容不一致则由人工进行复核。
这样就极大地消除了阅卷差错。
主观分数登入,考生的主观试题由人工评阅,得到分数后可通过两个途经送入计算机,一是以考场为单位,将考生成绩涂写在登分卡上通过读卡机读入计算机;二是通过人工录入计算机。
登分卡有两种,卡上可填涂30人的成绩,先填涂某考场的第一个准考证号,然后依次填涂该考场各考生的分数。
阅卷时,计算机可根据考场库的信息来判断当前准考证号的填涂是否正确,并可根据考场库中所存的该考场的人数来检查卡的涂写。
例如成绩超界,缺考等等。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可保证登分卡阅读的正确性。
在手工键入过程中,也采取了计算机录入的各项措施来保证录入成绩的正确性。
成绩合成就是将某科目的主观题成绩和客观题成绩相加,得到该单科成绩,各单科成绩相加就是某考生的总成绩。
在高考中,也有极少考生发生只答客观题或主观题或不参加某科目考试的情况。
所以在进行成绩合成之前,必须完成成绩的校验工作,以防止丢失考生试卷。
第一步检查各单科主、客观题成绩是否匹配,并将那些有问题的成绩和考号打印出来,供阅卷人员复核,找出漏阅试卷进行补阅。
检查无误后进行主、客观题成绩合成,得出单科成绩,然后进行第二次校验,检查各单科成绩是否缺少,并做相应处理。
以上两项工作非常重要,因直接关系到考生成绩的正确性,必须认真作好。
各单科成绩均无误时,相加得到考生总成绩。
3、招生计算机辅助录取高考录取工作是全社会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采取计算机辅助录取,不仅提高了招生质量,加快了招生工作进度,减轻了招办工作人员和院校录取人员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采取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增大了招生工作的透明度,有效地排除了社会的各种干扰。
建立考生资源数据库,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考生基本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等。
这些信息存放在考生基本数据库中;二是考试成绩信息,如准考证号、单科成绩,总成绩等。
这些数据存放在考生成绩库中;第三部分是考生报考的志愿,如报考的学校及专业。
这些信息来自考生填写的志愿卡,由读卡机读到考生志愿库中。
近来,考生对专业的选择更加重视,因此考生志愿中既要包含报考学校又要包含专业,这就增加了录取工作的复杂性。
以上三方面的信息合成生成考试资源数据库,利用这些数据就可以完成计算机辅助录取的全部工作。
确定分数线及分批录取,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一般是分批进行的,如分为提前重点院校、普通院校本科、专科,普通院校自费本科、专科及中专录取工作。
首先生成本科批库,即根据基本分数线,按不同类别将符合本批录取条件的考生信息归入该库。
本科批次的录取工作基本可在此数据库的基础上完成。
依据本科批库产生地区送档名单,经过加密后,送入远程数据库服务器,以待各地市招办提取。
同时,可按科类打印出招生院校各分数段间的考生分布表,利用该表和各院校计划招生人数产生各院校录取分数线,并打印出表,供各院校使用。
投档和退档,当各院校录取分数线确定后,可批量投档或单个投档产生投档信息,并打印出各院校的投档单。
投档单内容是符合各院校录取分数线的考生考号、姓名、总成绩及退档标志。
招生人员凭此单可去档案室领取考生档案进行审查。
如有退档生,可交退档工作站处理。
如审查合格,则院校提供按专业装袋的考生报名卡,由光电读卡机读入考生的准考证号。
系统将在本批库中对这些考生设置录取标志,并打印出标准的录取表,为最终的审批、入档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因此在每一批录取工作中,经常出现降分、调剂等情况,系统均提供了相应措施,以保证录取工作顺序进行。
查询功能系,统还提供了查询功能,可查询某考生是否已被录取及去向,或在某批中的投档情况。
4、成绩管理及贡献我国高考信息管理现已从考前管理、考试阅卷到计算机辅助录取全部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形成了高考信息管理系统。
提高了工作效率,以计算机阅卷为例,一般不超过5天即可全部完成。
报名工作,采用计算机管理后可以严格控制试题的印刷数量和试卷的分发量,减少了浪费。
由于采取了计算机信息库管理技术,使各环节的数据结构统一化、规范化,减少了许多重复性的工作,避免了各环节数据交换时产生的误差,杜绝了过去常有的返工现象,提高了工效,节约了开支。
培养了一批计算机管理人员,造就了一批懂计算机的科技人员,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还带动了本单位办公自动化及管理现代化的进展。
使招生录取工作步步到位,有条不紊,严格有序。
并做到了允许考生查分、录取结果登报等。
增加了招生录取工作的透明度,在社会上得到了很好的反映。
高考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对国内各种考试的计算机管理工作起到示范作用。
一些成人高考、自学考试、中学会考、人事职称考试、财务会计考试等许多大型考试,都从高考管理中取得经验加以效仿,客观上为我国考试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高考信息管理从单纯把计算机当成一种手段和工具,上升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高度,加强考试信息的规范化、数据库化和网络化,从信息管理推进到信息服务。
这要求管理者提高理论认识,不断掌握信息系统建设中的新理论,解决信息系统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
技术人员要加强对新技术的吸收和交流,学会使用新技术及软件工具,充分发挥系统功能及效益;使用者要善于接受新的操作方法,把系统运行好。
这一切都将从信息资源的应用中得到回报。
四、参考文献[1]杨一平,马慧.管理信息系统.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马秀磷,颊示德.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开发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王小铭.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开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4]李宇红,支芬和,陆红.管理信息系统原理及解决方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5]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6]马秀麟.Internet下管理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教育信息化,2004,7.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课程设计评分表学生姓名:肖荣萍班级:073222 学号:07322224 课程设计题目:高考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