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文化的特点
我想韩国文化的最大特征之一是“混性”。
韩国菜里有一种拌饭,这是韩国饮食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种。
拌饭是韩国文化的象征。
目前韩国文化就是拌饭的文化。
就是把很多东西掺合在一起形成的文化。
时间上,将过去与现在混合。
空间上,将东方与西方相混合。
由此,在空间与时间上,过去与现代、后现代,东方与西方,这一切都掺合在韩国文化里。
西方社会用100年走完的路,在韩国只用了短短30年就实现了。
这样,从空间上看,在近代以前,韩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近代以后,更多的则是受日本及西方文化的影响。
这也便是我们所说的韩国文化的固有特性——混性。
很多中国人认为在韩剧里有与中国相类似的东西,日本人也是一样,他们也会认为有里面有与日本相似的东西。
韩国人------他们勤劳、善良、淳朴,尊老爱幼,和睦相处,这些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却都在异国他乡被充分的表现出来了。
语言和文字
说到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不谈及它的语言和文字。
韩国现在使用的文字是一种字母文字,由元音、辅音和韵尾组成,其中有很多的外来词。
由于以前使用汉字是比较正统的教育,所以今天许多比较正式的场合仍会用到汉字。
很多韩国人或多或少的都认识一些汉字,并且有的还会说汉语。
现如今,在韩国人找工作的时候会有许多公司会要求应聘的人会说汉语。
在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也会考虑写成汉字时的含义,所以有好多韩国人会用汉字写自己的名字。
这都体现了中韩两国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生活与日常礼仪
而且韩国人是一天三顿离不开泡菜的民族。
吃辣泡菜历史是自从1700年代引进了辣椒之后开始的。
泡菜种类大致分为辣白菜、萝卜泡菜、小萝卜泡菜、黄瓜泡菜等。
根据不同的季节,其种类也很多。
泡菜是一种发酵食品,需要腌一段时间,才会有真正的味道。
最近又发现其有抗癌效果,震惊世人。
味道较熟的泡菜含丰富的酵母菌,所以促进增长效果,还有丰富的
纤维,能较好的预防便秘和成人病。
此外,泡菜的主要调料辣椒含维他命C,其含量为苹果的50倍,橘子的2倍所以在韩国自古以来,即使是寒冷的冬天也可以吸取丰富的维他命C。
在日本,自从泡菜认定为健康食品开始,55%家庭主妇把韩国泡菜摆上了其饭菜。
日常礼仪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点,又受到了西方文化与中国儒家文化的双重影响。
在韩国,长辈与晚辈、领导与下级、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礼仪区别是非常大的。
见面后要行握手礼:当晚辈、下级与长辈、领导握手时,后者伸出手之后,前者须以右手握手,随后再将自己的左手轻置于后者的右手之上,以表示对长辈、领导的尊重。
但女性一般不与男性握手,而往往代之以鞠躬或点头致意。
长辈、领导先入座、坐上座,当长辈人数少于晚辈人数时应把宽敞舒适的座位留给长辈、上级。
家中吃饭的上座应先让长辈和男性入座,女性则要先把他们的饭菜准备好,才能用餐。
用餐时,由于韩国人的餐桌是矮腿小桌,放在地上或炕上,用餐时宾主都应将盘腿席地而坐,决不能把双腿伸直或叉开,这样会被认为在侮辱别人。
韩国人很喜欢喝酒,常喝的有烧酒、清酒、啤酒等。
据朋友说,清酒的度数不高,但后劲儿十足,小小的几杯就有可能让不胜酒力的你大睡一天呢!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韩国人喝酒时会相互敬酒,这也是很有讲究的:长辈、领导为你倒酒是不能推辞的,晚辈、下级喝酒时要侧身饮酒,不能面对长辈、领导喝酒。
另外,女性一般是不能给男性斟酒的,除父亲、丈夫及其他亲戚外,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正派的女人。
韩国人之间的称呼也很有意思:公司里年纪小的同事会称年长的为“前辈”,学校里年级低的同学会称年级高的为“前辈”、“师姐”或“师兄”。
相处较好的邻里之间,女孩子往往称呼年长的男孩子为“哥哥”。
由此可见,韩国人眼中的长幼之分是非常鲜明的。
作为晚辈,与长辈说话时一定要使用敬语,否则会被认为是没有家教的表现。
韩国文化和产品在中国及亚洲盛行的原因
首先,以儒家文化为背景的传统文化。
包括对家庭的重视、对道德与善的崇尚、共同体精神等。
在这些方面,中韩两国的文化具有很大的共同点。
正由于这些共同点使得中国人对韩国电视剧没有产生心理上的障碍,反而能像自己的东西一样很自然地接受。
不同的是,韩国社会比中国社会保留了更多传统性的东西。
韩国社会仍保留了很多儒家传统,所以仍特别强调对父母、师长等的礼仪。
男女关系上也保
留着很多儒家传统,家长制的思考方式也仍留存在韩国社会中。
韩国同时追求着经济的成长与政治的民主化。
然而不论是在经济成长的模式还是在政治民主化运动的方式中,仍然受到家长制的很大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最近几年间,韩国最重要的社会主流之一便是女性主义的盛行。
从这一点来看,《大长今》正反映了这样的社会主流。
其次,韩国的“软权力”。
韩国人的方子很简单:1)甜美可爱,有时候掺入传奇性的情节和抒情,精巧亮丽的产品,还有就是大把大把地加入健康的儒家家庭观念。
2)韩国影视剧传递的那种温馨的家庭———友睦信息,在东亚这个渴望拥抱西方和为剧烈经济变革付出社会代价的地区引起强烈共鸣。
韩国的“软权力”。
西单购物中心顶层的韩国城,一个个狭小的店铺出售韩国款式的街舞服、电影、音乐、化妆品和其他东西。
对年轻的中国购物者来说,他们并不在意店铺里美国牛仔帽或日本卡通玩具这些与韩国毫无关系的商品,也不在乎大多数产品事实上都是中国工厂生产的。
他们看重的是韩国的时尚风格和流行款式。
从服装到发式,从音乐到影视,韩国人在过去5年里已主宰着许多中国人和其他亚洲人的口味。
韩国的“软权力”因此扩展到物质和精神双重领域。
三星手机和电视,是许多中国人消费主义的象征物。
再次,韩国的基督教的影响。
韩国的基督教传教士遍布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他们亚洲人的面孔和亚洲风格,使之更易为亚洲人接受。
最后,韩国政治的影响。
对于一个长期在其他文化影响下的国家来说,韩国发现自己处于作为文化出口者的新角色的位置上。
这种转变开始于韩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民主化,军人独裁政权的结束释放出自由创造的民族活力,激发出汹涌的国内变革潮流。
随着民主和经济的成熟,韩国的影响力从10年前的微不足道高歌猛进,发展到今天的局面。
韩国文化展示了以个人幸福和世俗消费主义为中心的现代生活图景。
韩国影视剧在强调家庭关系中,时常展现源远流长的儒家价值观,给徘徊在变革和传统之中的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提供了范本。
儒家文化源于中国,如果追溯发祥地的话,毫无疑问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文化。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也无疑是中国人。
然而,儒家文化自在中国诞生后发展成为了东亚的共同的文化。
正如中国人是儒家的子孙一样,韩国人同样是儒家的子孙,孔子的后裔。
韩国人虽承认孔子是中国人,但认为儒家文化也是韩国的传统文化。
儒家同时具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面。
今天,对包括中国与韩国的东亚人来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克服儒家消极的一面,如何为了未来社会去创造性地继承儒家文化。
韩国为什么能迅速崛起?
1)韩国流行文化是国家民主化的果实。
如果你看韩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电影,你能感觉到那是一个处于严格控制下的封闭社会。
在军管时期,不可能走出韩国,即便我们在国内活动也受到监视。
有走向世界传教的潜力,但被限制压抑。
有激情,但不能表达激情。
我们可以清晰地分辨出韩流兴起的几个阶段:1988年汉城奥运会;1992年结束32年的军管及其动荡不安,首位民选总统诞生。
奥运会与民主化完美契合,共同组成了韩国文化兴起的原动力。
2)电子化程的提高和网络的发展。
随着韩国迅速崛起为世界上电子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网络新闻向保守的主流媒体垄断提出了挑战,控制新闻播发的媒体俱乐部遭到了削弱。
韩国人并不讳言自己社会中的一些敏感话题,包括军管时期的遗产和日本殖民时代的通敌行为。
3)独立的对外政策。
一个全新的自信的韩国经常不顾华盛顿的不满之情,开始奉行更加独立的对外政策,更加密切地靠近中国和朝鲜。
新的自由在国内培育出一个富裕的市民社会。
韩国文化虽然覆盖了亚洲大陆,但它还是有不好的一面
但由于长期的社会变化过程在韩国被浓缩在短短数年内完成,也滋生出不少社会问题,譬如代际和性别之间的紧张,使韩国成为世界上离婚率最高、出生率最低的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