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在很长时间里,荀子学说被视作儒家的异端。但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鼓舞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但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认识到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2、制天命而用之
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
核心是“仁”和“礼”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同老子一样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主张挽救奴隶制,缓和阶级矛盾
2、政治思想
2、变法革新
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实质上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企图阻止新兴的封建政治、经济的发展,维护即将崩溃的奴隶制秩序
2、辩证法思想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3、无为思想
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1、哲学思想
①主张“仁”,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②主张“礼”主要内容是克已复礼③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的态度,敬而远之
3、性恶论
人性生来就是恶的,通过后天的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1、齐物
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庄子不仅在思想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寓言和散文富含浪漫主义风格,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状态中去.庄子思想的实质是关注个体存在的身(生命)心(精神)问题
2、逍遥
对事物的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不要受各种条件左右
①“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②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3、教育思想
①有教无类②因材施教③实事求是④坚持不懈,学思结合





子பைடு நூலகம்
1、仁政学说
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民贵君轻”
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以民为本”是哲学思想中的精华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重要的奠基人,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尊其为“亚圣”,唐代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3、天人不相胜
人必须顺从自然




1、兼爱
“仁”,无等差的爱
墨子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他的思想曾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但到战国以后,他的思想便不受人们的重视了。
反映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有进步的一面,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在阶级社会无法实现
2、非攻
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
3、尚贤节用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其根本目的不是为百姓考虑,是为统治者长治久安计,他的主张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2、人性本善
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与生俱来
3、人格精神
倡导“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等


1、天行有常
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有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荀子基本上继承了儒家的学说,“引法入礼”。“礼”的思想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时期
学派
人物
主要思想
核心
地位影响
实质






1、“道”的思想
“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
核心是“道”,辩证法思想是精华
西汉初,其思想一度成为统治思想,老子的无为思想为经济的恢复,社会的安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无为思想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消极的一面。
主张任用有才能的人,反对铺张浪费





1、法术势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但“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使阶级矛盾激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