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病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温病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温病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2.
1.
2. 3.
1. 2.
3. 4. 5. 6.
1. 2. 3.
4.
5.
1. 2. 3. 4.
5.
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

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

名词解释:
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实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初起病变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发病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

病情较伏邪温病轻,病程短。

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

是指感邪后未实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阴精不足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即所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习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病发初期即显现出一派里热证候,若无外感引发,一般无表证。

以高热、烦燥、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分消走泄:是指针对病在上、中、下三焦气机郁滞、痰湿内阻的病机特点,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的证候。

代表方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基本药。

暑厥: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尤期在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神昏肢厥。

暑风:亦称“暑痫”,指暑热直入肝经而突发痉厥。

暑瘵:指暑热炽盛犯及肺,甚至损伤肺络,而骤然咯血、衄血、咳嗽气促。

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热冬季节的急性热病。

其特点是初起即有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或为高热、烦躁、口干不甚渴饮、舌绛苔少等热炽营分见证。

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壅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面或咽喉红肿热痛表现。

本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临床特征为咽喉肿痛糜烂,肌肤痧密布。

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湿热疫:是由湿热性质的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以疠气遏伏膜原的表现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寒热交作,苔白厚腻如积粉,脉不浮不沉而数等表现。

暑燥疫:是由暑燥淫热之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即见热毒燔炽阳明,充斥表里、上下、内外,甚至卫气营血几个阶段证候并见,临床常见高热、头痛、身痛、斑疹、出血,甚至昏谵、痉厥等一派热毒极盛的表现。

本病具有剧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夏暑季节多见。

透热转气:指邪热入营,治宜清营热、滋营阴,馆以轻清透泄之品,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

药如犀角(今以水牛角代之)、玄参、羚羊角等,再配合银花、连翘、竹叶等清泄之品,以达透热转气的目的。

益胃法:清气生津,宣展气机,并灌溉汤液,使气机宣通,热达于外,腠开汗出,病邪随之外透。

温毒: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得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或肌肤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战汗:是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大汗淋漓的表现,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厥脱:脱证为阴阳耗损至极行将离决的表现,长伴有神志异常和四肢厥冷
浊邪害清: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清阳之气被阻遏,必然出现耳聋,鼻塞,头昏目胀,甚或神志昏蒙等症,即叶天士所说“浊邪害清“之候
阴湿:即湿未化热之意,与寒湿近似阳湿:指湿已化热。

膜原:见于《素问•疟论》“邪气内膜与五脏,横连膜原”,王冰释曰:膜者,膈间之膜,原者,谓膈肓之原。

有指解剖部位,胸膜与膈肌之间,也有指病机而言,即半表半里,实属半上半下.主客浑受主指人体营血,客指病邪。

指久病正虚,湿热之邪久留与人体营血相混而形成络脉凝瘀的一种病理状态
身热夜甚:指发热入夜尤甚,灼热无汗。

为热入营分,邪热炽盛,营阴受损,实中有虚。

热入血分热瘀交结亦
夜热早凉:指夜间发热,天明热退身凉而无汗。

提示温病后期邪热未净,留伏阴分。

神昏谵语:神昏是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

谵语是指语无伦次。

往往并见,古也昏谵并称。

昏聩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多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

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不应,或时有谵语。

多为湿热类病证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