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性别心理差异的理论
在19世纪。男女两性的身体被视为是互 相对立的系统。科学家们想用一个特定的器 官来界定“什么是女人”,卵巢在当时被认 为是男性所没有的“危险的器官”而且对卵 巢的关注导致了卵巢切除手术在欧美各地大 为流行。从1870年到1890年的20年间,有数 千名妇女为治疗月经失调或精神衰弱而切除 卵巢。
性别差异的生物基础在于性荷尔蒙,在20世纪初 期。人们习惯于用性荷尔蒙理论来解释那些被视为是 典型的男性或女性的行为、角色、功能、性格特征等。 在这种理论影响下,只有女性的身体,而不是男性的 身体,越来越被描述成一个完全受控于荷尔蒙的身体。
美第奇家族的陵墓雕塑——晨
美第奇家族的陵墓雕塑——夜
生理性别的印记不只局限于生理器官,还应该 遍布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首当 其冲被性别化的部位是骨架,其关注焦点在头颅, 主要是通过夸张头颅的比例来突显性别差异。头颅 受到解剖学者的青睐是有目的的:头颅的大小成了 聪明才智的指针,女性的头颅都画得比男性的小, 以此说明女性在才智方面比不上男性。此期医学论 述中关于身体出现的变化,事实上是此期女性所扮 演的社会角色的一种折射。是为了呼应当时逐渐被 理想化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如男性是主动的, 女性是被动的)
心理学早期对性别差异心理进行研究所 观察、测量并加以解释的脑的大小形态、智 力、成就和抚养行为的性别差异,都证明了 千百年来社会文化传统所认定的女性劣势的 看法。所不同的是心理学的研究是在试图寻 求更为精确的方式去理解所观察到的两性差 异。然而,这种探讨依据的假设是:女性对 社会很少有文化上的贡献,但女性在家庭中 的角色行本身就有问 题。
小结
心理学早期对两性的研究是基于传统的男 优女劣的假定, 并力图根据生物学的论据 ‚科学地证明‛这个假定。当然,这些研究还 是零乱的。弗洛伊德所创始的精神分析学派首 次提出关于女性心理的较为系统的理论观点, 但也是以生物特性为基础而建立的。
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与以上受传统观念制约和生物学影响的 两性心理差异研究同时,在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所举起的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旗帜下,一部分心理学家开始对传统的男优女劣的假定 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因为排斥所有生物遗传的本能特性, 行为 主义很快就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流。他们认为,科学被用来支持 了偏见,用脑形状、母性本能、相偏离性解释女性行为,是试图 把男女的性别差异作为自然特性固定下来,并以此解释男女的社 会差异和不平等现象。他们提出,这种因果关系是相反的,是社 会的不平等造成了男女心理上的差异,性别心理差异是社会不平 等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他们提出对两性心理差异的研究不应该只 是论证差异的存在,而应该指出差异的成因和改变的途径。
但是,20世纪初期对两性心理的研究,并未超 出传统观念的制约,认为女性突出表现的是自己的 魅力,而不是追求成功的能力,因此缺少像自主性、 创造性、情绪控制力和接受教育的能力等‚男性特 征‛。这是非常普遍的男优女劣的观点。与此相呼 应的另一 个观点是,由于女性所要进人的母亲角 色,女性只适于在家庭养育子女、侍候丈夫。因此, 女性没有能力像男子那样在社会事务中发挥作用
评价 关于性别心理差异问题,弗洛伊德不仅 完全忽视了社会环境因素对女性心理的重要 影响,而且假设了男性生理的优越性和女性 心理的缺陷,从而形成男尊女卑、男优女劣 的理论,反映了大男子主义的性别偏见。精 神分析理论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女性,并仅从 生理的角度解释性别心理差异。
2、女性具有明显的心理弱点 弗洛伊德指出,成熟的女性有三个心理 弱点:第一是过分自爱,妇女容易沉湎于先 入为主的强烈的被爱的观念中以能够被人所 爱为荣。第二是虚荣心,妇女特别看重自己 的生理魅力的价值,并以此作为补偿她的性 劣势的重要手段。第三是羞耻心,弗洛伊德 认为,女性的羞耻心也是由于生理结构的 ‚缺陷‛引起的。
二、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是西方第一个比较系统的 论述性别心理差异的心理学家。他是精 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还有一个名声, 即‚西方男性主义心理学之父‛。 他所持有的男主动女被动的看法,他所认 同的关于男人是活跃的、富于攻击性的,而女人 是被动的观点一直没有受到过认真的挑战。
(一)精神分析理论关于性别差异的基本观点 1、女性具有明显的生理缺陷 弗洛伊德认为,女性的心理特点是以其生 理解剖构造为基础的,即女性与男性的性器官 的不同使得男女产生了心理差异。他提出,儿 童在性别认同的过程中发现了生理形态上的性 别差异,从而使女孩产生‚阴茎妒忌‛,男孩 产生‚阉割焦虑‛。弗洛伊德进一步认为,女 孩的这种生理自卑的结果会导致女孩失去约束 自己和形成‚超我‛人格的重要机会,不具有 超我因素所带来的良心道德的发展,缺少社会 正义感和对社会问题的兴趣。(道德的发展)
杜茨根据自己的精神分析实践,包 括个案分析和诊断经验,提出了女性人 格的三个重要特征:自恋、被动性和受 虐性。
‚自恋,指女性对自己身体和容貌的喜 爱、欣赏和不切实际地自我想像。杜茨指出, 女性表现出来的‚自恋‛具有肯定和否定、 健康和非健康的双重性。肯定性和健康性表 现在‚自恋‛能够导致女性的自尊心、荣誉 心和关心自己成长的上进心,并有助于女性 形成稳固的人格同一性即‚我即我‛,而否 定和不健康性则表现为,不关心自己的进步, 总要求他人的照顾,惟我至上,形成依赖性 人格和分裂性人格。(芙蓉姐姐)
单性模式-强调性别的相似性。我们今天熟悉的生物学的事 实,即人体可依生殖器官的不同划分男女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理 性别,并非自古皆然的共识,而是直到18世纪末才逐渐成型的 医学论述。事实上,从古希腊到18世纪初,西方性医学论述的 主要框架是“单性模式”,即就身体而言,男、女身体被刻画 为基本相似,男、女并非两种本质截然不同的生理类别。男体 结构在当时被视为解剖学的标准型,所以,这段时期的医学论 述其实只有一个身体,就是男人的身体,女人的身体被视为是 男性身体的向内翻转,即阴道是阴茎的向内翻转。对两性身体 相似性的强调,将女性身体仅视为是男性身体的变体,体现出 一种彻底的父权思想,反映的是占统治地位的男性公共世界的 价值观。 男性是所有事物的衡量标准,女性作为独立的个体是不存在 的。
第二章
性别心理差异的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行为遗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对性别心理差异的早期研究
对两性心理差异的研究始于个体差异心理学; 1883年,高尔顿发表了《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 究》一书,汇总了他在个体心理差异方面的研究 成果,其中就有他通过测量对男女身体和心理特 性进行的定量比较; 20世纪初,蓬勃发展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以心理 测验为主要方法,大大推进了差异心理的研究, 对性别差异的探讨使得女性的心理特征得到了更 为广泛的学术关注
被动性是说女性有一种等待和期望的态度, 她们不是主动追求目标,而是被他人推动时才 有所行动。杜茨认为女性最主要的使命是生儿 育女,她的骨骼和肌肉都不很发达,在现实面 前往往采取消极的态度。被动性使女性易受环 境的暗示和影响。 杜茨认为女性的被动性是相 对于男性的主动而言的,她在一定程度上看到 社会环境对女性心理的影响,如现实社会阻碍 女性从事竞争性活动,通过向妇女灌输仁爱、 温柔等观念来代替女性的雄心壮志,社会对女 性的限制要比对男性的限制严厉得多。(主动恋爱)
3、女性人格的女性化与男性化
由于上述人格因素的不同结合及人与 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正常女性又是有个 别差异的,杜茨将女性的人格分为女性化 和男性化两个基本类型。
(1)女性化 女性化的特点是被动、自恋、受虐。 这一类型的妇女把生活的全部内容都建立 在爱与被爱的基础上,感情指引着她们的 人生之路。她们缺少主见,易受他人影响, 在家庭生活中依赖并服从男人,善于克制 自己,宁愿为了他人的快乐和愿望奉献自 己。
俄底浦斯情结,恋母憎父,在情与性 两个方面把父亲当作情敌,害怕父亲会阉 割他,‚阉割焦虑‛使男孩压抑对母亲的 欲望,认同父亲,从而发展起自我、超我 和男性的性格。
伊莱克特拉情结,即恋母情结。女孩发现自己 没有男性生殖器,感到自己是低等的人,从而嫉妒 男孩和男人(阴茎嫉妒)。她认为是母亲阉割了自 己的,因而拒绝母亲,下意识地将父亲作为欲望的 对象。弗洛伊德认为女孩永远不能解决其伊莱克特 拉情结。她认同了母亲的价值观、思想和性别,阴 茎嫉妒使她终身感到比男性低一等,心理上因此而 不够成熟,表现在嫉妒心理,含有受虐意味的母性 欲望,依赖男性的意识,道德上的不成熟(不成熟 的超我)。她在解剖学上的低下导致了她在道德伦 理方面的低下。进而发展出补偿性性格,即被动性、 受虐倾向、自恋倾向和依赖性,
受虐性是指妇女愿意承受有快乐体验的 痛苦,例如生育、 痛经等。杜茨认为,妇女 愿意从事这些活动就是受虐,明明知道生育 是很痛苦的,但仍心甘情愿地生儿育女,生 育虽然痛苦 但可以得到从孩子身上获得的巨 大安慰和快乐。所以,女性正常的生物功能 都包括着痛苦和愉快的奇特结合,痛苦的体 验往往与某种心理满足相联系。
艾里克森(Erik Erikson)是当 代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对女 性心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贝克 莱大学期间,艾里克森开始研究10 -12岁男女儿童的游戏特点,结果 提出了著名的内部空间说(The Concept of Inner Space)。
男女儿童所选择的游戏外部空间与男女 性解剖学的内部空间性是一致的。男孩的性 解剖结构是向外的、突出的、主动的;而女 性的结构是封闭的、防护的、接受性的。认 为生殖密码所决定的人类不同性别的身体结 构与人们的空间反应有密切的关系,内部的 空间(身体的、性解剖学的)决定了人们对外 部空间的认识,这一男女内部空间区别还决 定了人类的生物经验和社会角色。
艾里克森的内部空间说仍未逃脱最终用生 理结构来解释女性心理的结论,他的理论也同 样陷人了生物决定论的困境。但是,艾里克森 发展和修正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他强调人生全 过程的发展,
继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学 者代表是海伦.杜茨(Helene Deutsch, 1884一1982)。她曾经在维也纳随弗洛伊德学医, 并于1943-1944年写了两卷本《妇女心理学》。 杜茨坚持老师的基本观点,相信妒忌男性和恋 父情结冲突的解决对女孩人格发展有巨大作用。 但是有所不同的是,她指出,尽管女孩对男孩 的生理优越性的嫉妒是存在的,但在女孩人格 发 展中不具首要的作用,不是女性人格发展 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