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性别与消费行为

性别与消费行为

性别、家庭结构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教学目标:了解性别和家庭模式对营销的影响方法:讲授和讨论时间:4节课在众多的社会文化中,男性被看成是重事业的、具有进攻性和竞争性,因此,男性的用品如刮胡刀、雪茄、领带等用品,被看成是与阳刚之气相关的;而女性被看成是重家庭的、具有美丽温柔的外表,具有合作性,因此,女性的用品如手镯、发胶合项链等,被看成是外表美丽相关的。

当然,也有例外,像人类学家Margaret Mead 在其著作《Sex and Temperament》中指出的,新几内亚的Chambri人具有相反的性别角色,女性具有支配性,而男性具有依赖性,等很多性别有关的性格特征正好与大部分文明的规定正好相反。

其实,对产品的性别特征很早就引起人们的兴趣。

比如,上个世纪50年到60年代左右的Vietnna心理学家Dr. Ernest Dichter,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发现,汽车属于男性的,因为,男性把汽车看成是自己的替代情人,所以一个汽车广告的一句话是:“just step on it!”这显示了男性的力量感;而面包炉是女性的,因为,女性在烤面包时,替代性地满足了其生育的欲望。

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女性也有了自己的职业,也有更多的男性当护士和接生婆,但人们心目中那种性别刻板印象并没有消失。

因此,在产品定位和广告设计上,依然非常重视受众的性别因素。

案例:在2003年,一项研究指出,在购买家用电器时,女性更注重安逸感,男性更注重力量感。

Women Choose Ease, Men Opt for Power。

Digital Camera男性和女性在消费行为特点上有很多差别:女性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愿望远远大于男性。

在现在的很多国家中,男性的经济收入要高于女性,但男性直接用于购买商品的支出并不多,而是通过女性的手去消费的。

也就是说,女性所购买的商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己用的物品,另一类是为男性购买的。

这种情况可能和男性和女性传统性别角色有关,男性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挣钱上,女性则要考虑如何照顾这个家庭的成员。

✧女性的消费需求和购买动机远远要比男性更加丰富多彩,和主动积极。

据研究表明,女性购买的家庭用品占全部消费品的54%,而男性购买的还不到20%。

这可能是因为,女性要管理家务,或许还因为女性通过花钱来满足自己成就感,男性要通过挣钱和事业来达到自我价值的肯定。

✧在购买的决策上,就是购买的选择上,男性决策迅速、理智,重视产品的质量和功能;而女性据测具有较多的情感卷入,比较重视产品的外表,选择商品更有耐心。

✧男性在消费时很注重自尊。

特别是异性面前时,往往显得出手大方,对搞价不是很关心,怕别人说自己小气,而女性则要货比三家。

男女消费差异总结:因素男性女性消费需求较贫乏强烈、多样消费动机被动、好胜、求名、实用、价值主动、灵活、个性化、方便舒适、情感购买量较少很多消费时尚不太关注追逐时尚购买时间短、迅速、理智、自时间长、易冲动、易受暗示决策主、豪爽购买速度快、不怎么挑剔速度慢、挑剔、细致谨慎过程使用时平时购买时机家庭与消费行为家庭是价值观念形成的最早的一个场所,也是我们每个人形成消费习惯的“非正式学校”。

在从小的时候,我们就目睹了父母的消费过程,以及他们的消费习惯。

这些习惯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长大成人后的消费行为。

如,抽烟与否、喝酒与否、吃肉还是吃素,等。

而且,研究发现,品牌忠诚也具有家庭传承特征。

家庭结构和消费行为特点。

家庭结构是影响消费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我们社会学家们的研究,中国人现在的主流家庭结构可以分为三类,他们是夫妻家庭、核心家庭和扩展家庭。

夫妻家庭,有夫妻两个人组成,上没有老人,下没有小孩。

这种家庭要么是还没有养育子女,要么是子女已经独立。

一般而言,这种家庭负担比较轻,有较多的可以支配的金钱。

购买了比较强,是家具和旅游的主要消费者。

城市里的空巢家庭和丁克家庭,喜欢购买高档的产品,注重享受。

核心家庭有父母和未婚的子女组成,但没有老人。

这种家庭中,有很大的消费支出是为了孩子的教育。

因此,孩子的上学等智力投资上的花费占家庭消费很大比例。

特别是现在,教育已经成了中国家庭的三座大山之一。

扩展家庭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一对夫妻的家庭。

这种家庭人数较多,家庭的花费在老人的医疗和子女的教育上花费比例很大。

尤其是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以年轻夫妇为家庭核心,上面会有较多的老人,而下面可能只有一个孩子,形成了倒金字塔式家庭。

另外一些家庭形式,如同居组成的家庭,单亲组成的家庭等,会在大城市以及中等城市中越来越多。

他们的消费习惯和需要又有不同的特点。

家庭与购买决策家庭成员在购买活动中可能扮演下列5种角色中的一种发起者第一个提议后者想到去购买某种产品的人影响者有形或者无形地影响最后购买决策的人决定者最后决定购买还是不购买的人,比如卖多少、怎么卖等。

购买者实际上执行购买行动的人。

使用者实际使用或者消费商品的人。

家庭成员在购买决策过程中,5种角色往往是由家庭的不同成员分担的,而且,角色承担是随时变化和岁产品不同而变化的。

在这五种角色中,广告诉求最关心的可能是发起者,营销人员也许关心的是决策者,售后服务可能更关心产品的使用者。

中国家庭的营销模型与西方人相比,东方人更注重人际之间的和谐关系,往往很重视他人对自己言行的反应,这使东方人更多地受到周围人群的影响。

而在中国人的圈子里,亲密的家庭成员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人群之一。

在现代营销中,企业和市场研究人员也越来越关注家庭对消费者的影响,因为不仅大部分家庭消费品常常在家庭成员的影响下购买,很多纯粹的个人消费在消费决策中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成员的影响。

这使得家庭消费模式对于营销人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家庭的价值观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而这种种变化又无不深刻地体现在中国家庭的消费模式上。

下面以中国人的家庭价值观和家庭消费模式之间的关系为研究视点,考察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家庭价值观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家庭消费模式的影响,从而揭示其对中国家庭营销的意义。

一、90年代以来中国家庭价值观变迁的三大特点:1990-20031.从“长者权威”到“子代偏重”和“文化反哺”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家庭观念历来强调长者的权威,孩子在家庭权力结构中一直是弱势群体的代表。

而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国策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家庭结构,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因此得以迅速提升。

在由父、母、子/女构成的现代家庭结构中,独生子女成为这一三角关系中子代一角的惟一支点,这种家庭稀有资源的特殊角色导致了现代家庭中的“子代偏重”现象。

如果说新型家庭结构为“子代偏重”现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那么“文化反哺”现象则是“子代偏重”之所以能得以存续的一个动力。

“文化反哺”现象并非中国独有,但是中国社会特有的发展进程却使这一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

由于父辈大多因遭遇“文革”而丧失教育机会,成长在知识频繁更新的信息社会中的新生子代在获得新知的能力上又远远高于父辈,较高的文化资本和能力使孩子在部分家庭事务中获得了发言权甚至决策权,甚至可以对成年父母的生活进行干预,从而颠覆了几千年来形成的“父为子纲”的亲子关系。

2.经济资本的转移:“父为子纲”的完全颠覆与青年人成为家庭经济支柱中国传统的父权制中最根本的规则就是“父为子纲”,其中尤其强调家庭中老年男性的绝对地位。

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产业结构的剧变使得许多中老年人的经济地位持续衰退,这直接导致其在家庭权力结构中地位的不断下滑。

中青年人却因在新兴行业获得经济强势而跃升为家庭权力结构中的主导者,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家庭的经济活动。

因此在现代家庭里中老年人虽然在家庭伦理的角度上仍然受到尊重,但在家庭事务的很多领域里原有的决策地位已退至边缘。

3.“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回归传统中国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历来占主导地位,但这种分工模式曾随着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而经受挑战(主要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女性穿与男性一样的衣服,与男人一样工作。

改革开放以后,女性在外在装扮上回归到女性形象,但女性地位却随着在社会经济建设浪潮而强化,出现了得到社会承认和倡导的“女强人”概念,女性仍然想做“像男人一样的女人”。

90年代末期,随着中国商业社会成熟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女性认识到在获得事业成功的同时,他们将失去生活和女性自我。

因此,在保持经济独立的同时,女性角色出现回归,也就出现了“男主外女主内”家庭模式的回归。

2001年中华女子学院曾经在全国六个省市的五所女子院校中做过性别意识的调查,调查发现85.3%的女大学生不同意“工作是女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相夫教子是女人最重要的工作”持赞同态度的女生占了72.3%。

2001年前进策略&零点调查的女性形象研究同样显示,社会在期望女性有自己的事业的同时,更要求其保持传统的家庭角色。

这一数字也得到另一项研究结果的坚实佐证,2002年零点调查对新男性的研究显示,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强势地位仍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现代家庭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有着本质不同。

旧模式中妻子通常不工作,缺乏与丈夫取得平权的经济资本,而新模式中妻子在经济上相对独立,地位也相对平等,很多女性在家庭内外事务上都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决定权。

因此,中国的女性角色从传统模式中的“弱女人”,到妇女解放后的“女强人”(“像男人一样的女人”),直到现代社会的“强女人”。

二、90年代以来中国家庭价值观念变化对消费的影响1.孩子:小件个人商品的决策者,家庭大宗消费的影响者孩子在传统家庭中的消费受到父母的绝对控制,他们的衣、食、玩、学等用品均由父母提供,但现代家庭观念中“子代偏重”和“文化反哺”的现象则使孩子在家庭消费中的地位有很大改变。

这种改变突出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孩子的消费在家庭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即便是一些家庭共用的大件消费品也往往以孩子的需求为中心,孩子在家长的购买考虑因素中已经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根据零点调查1996年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4个城市针对425个有7~12岁孩子的家庭进行的抽样调查,孩子的消费占据了家庭收入的30%左右。

而另一项有关家用轿车研究的数据则显示,“为了方便接送配偶、孩子”是家庭汽车消费的四个主要目的之一,其中“31~40岁”年龄组的人做这一选择的人数比例最高(该年龄段人群拥有孩子的比例较高且具备经济优势)。

其二,在家庭事务中获得发言权甚至决策权的文化资本和能力使孩子能够主动地对家庭消费决策产生影响。

零点调查一项关于消费新趋向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家庭的消费决策均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其中13~18岁的孩子对家庭消费决策的影响力高达44%。

零点调查1999年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4个城市针对中学生的消费研究表明,孩子不仅对个人学习、生活用品拥有强大的决策权,而且对于买房、装修等家庭大宗消费也具有一定的建议影响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