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卷第1期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V ol.34 No.1 2013年1月 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 Jan. 2013吕调阳《山海经》研究初探张步天(湖南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摘要:吕调阳《五藏山经传》、《海内经附传》发展了《山海经》非全经注本体例,其历史背景为清代考据之风盛行和《山海经》地理书说的长期秉持。
关键词:吕调阳;《山海经》;《五藏山经传》;《海内经附传》中图分类号:F 426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 issn. 1672-1942.2013.01.006文章编号:1672–1942(2013)01–0028–03一、吕调阳生平吕调阳(1832-1892)是清代后期著名学者,《山海经》注家。
吕氏字晴笠,号竹庐,四川彭州西郊乡檀木村人,同治三年(1864)中举。
吕调阳绝意仕途,甘于淡泊,建树良多。
清光绪年间,吕调阳长期任教于县城九峰书院,任山长。
九峰书院位于四川省彭州市。
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初为彭门义学,6年后增修并改名为九峰书院。
以后经过重修、扩建,添置学田,成为该州著名学府,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为彭县经纬学堂(1901~1903),之后历经彭县高等小学堂(1903~1906)、彭县中学堂(1907~1925)、彭县县立中学(1925~1949),是四川省最早创办的五所中学之一。
现为彭州实验中学,仅办高中,为四川省名校。
当时九峰书院教材除“五经”、《四书集注》外,还读《四书讲义》、《明史》等书共120多种。
吕调阳又曾任彭县敖家场凤楼书院主讲。
在长期任教期间,吕氏不断拓展教学内容,曾以所著《观象庐丛书》《论孟疑义》和《足财书》等教授生徒,鼓励自学经史诗文。
常率生徒走出书院,结合本县山川名胜、风物民情进行教学,开书院教学之新风气。
晚年居县城外北惜字宫,潜心著述和讲学。
讲授“经世致用”之学,兼及历史舆地、训诂、考证等。
吕调阳还致力于家乡方志编篡。
光绪四年(1878)重修《彭县志》时,吕调阳任协纂,并亲撰《山川》、《田功》等志。
此志流传至今。
光绪十八年(1892),受聘编纂成都、华阳两县志,参与测绘。
不久因积劳成疾,七月十二日病逝于城北惜字宫寓所。
吕调阳为家乡培养了许多人才。
彭州人贺维翰曾受教于吕氏,后出任翰林院编修。
长子兰亦通舆地,绘有彭县什邡舆地图。
吕氏一生苦读,学识渊博,著述宏富。
其作品大多辑入《观象庐丛书》。
计有《易一贯》六卷,《诗序议》四卷,《谈天正义》一卷,《群经释地》六卷,《商周彝器释铭》六卷;《六书十二声传》十二卷,《志学篇》八卷。
《舆地今古图考》二十二卷,《古史释地》三卷,《重订越南图说》六卷,《逸经校辑》一卷,《穆天子传校正》一卷,《论孟疑义》一卷,《堵子释地》一卷,《汉书地理志详释》四卷,《曰若篇》七卷等。
此外还有《海录》二卷,《惧谋篇》一卷,《足财书》一卷,《蜀语》一卷等。
吕调阳是《山海经》著名注家。
撰有《五藏山经传》5卷、《海内经附传》1卷。
二、《五藏山经传》评介《五藏山经传》5卷,收入《观象庐丛书》第23、24、25册。
《观象庐丛书》为受业叶长高刻本,清光绪14年(1888)刊行。
该丛书书目计27种,分44册。
除了《越南图说》《齐民要术》是前人著述经吕调阳校订后收入之外,其他25种皆是吕氏手著。
《五藏山经传》刊本每页9行,每行22字,收稿日期:2012-12-20基金项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2012年项目“吕调阳《五藏山经传》《海内经附传》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张步天(1938- ),湖南益阳人,教授,主要从事《山海经》和历史地理学研究。
张步天:吕调阳《山海经》研究初探第34卷29竖排,夹注小字双行。
各卷首行为卷题“五藏山经传弟一(二三四五)”6字,其下有“彭县吕调阳述”6字。
次行为《五藏山经》篇题“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3字,低二格。
《五藏山经传》以各山为目,首列《山海经》经文,顶格;次列吕氏“传”,即注文,另起行,低一格。
经文、注文均可有夹注。
《五藏山经传》吕注以地理考证为主,每山必考,也兼及训诂、物产。
吕调阳与其他《山海经》注家引用他注不同,《五藏山经传》不列举各家注释,径自发挥,表现了不附合别人,刻意正本清源独成一说的治学风范。
陈逢衡《山海经汇说》序言有云:“予之说《山海经》也,专就一书而说之,,非敢于驳郭氏也。
不驳郭氏则《山海经》之面目不见,驳郭氏则不得不驳杨氏,不得不驳吴氏、毕氏、郝氏,缘诸公之说大率皆附合郭氏。
”[1]吕调阳不列举各家注释,也表明对他人某些见解的不予苟同。
三、《海内经附传》评介《海内经附传》1卷,收入《观象庐丛书》第44册,该册另有《论孟疑义》1卷。
《海内经附传》刊本版式与《五藏山经传》基本相同,每页9行,每行22字,竖排,夹注小字双行。
首行为卷题“海内经附传”5字,但其下没有“彭县吕调阳述”6字。
次行为篇题,低二格。
《海内经附传》只有《山海经》的“海内四经”即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的有关经文和吕氏的注释,又将海内东经的“岷三江”部分另立“海内水经”,计有海内南经16条,海内西经27条,海内北经12条,海内东经17条,海内水经23条。
各条目首列《山海经》经文,顶格;次列吕氏“传”,即注文,另起行,低一格。
经文、注文均可有夹注。
《海内经附传》也是以地理考证为主。
明代杨慎《山海经补注》是已知最早的《山海经》非全经注本,全书106条目散列。
吕调阳只选择《山海经》18卷中的9卷,以《五藏山经传》《海内经附传》辑之,显示了缜密的编辑思想。
吕调阳视《五藏山经》与“海内经”为海内地理之书,值得肯定。
此外又将《海内东经》附录之”岷三江”以下称“海内水经”,颇有见地。
然而,吕调阳却认为海外四经、大荒海内经五经“并荒忽谲怪,《十洲》,《神异》之类,削之,直题此为《海内经》”。
[2]如此把海外大荒等9卷均视为荒怪甚至删去,诚为偏激。
此外,《观象庐丛书》未将《五藏山经传》《海内经附传》编为邻近相连册内,也似欠妥。
吕调阳《五藏山经传》《海内经附传》发展了《山海经》非全经注本体例,所谓“非全经注本”是对应“全经注本”而言的古籍整理概念。
现今通行的《山海经》分经文、注文两类,“经”发端于早周,后陆续补充。
至汉中叶,刘歆整理为十八篇进呈,“经文”遂定。
又三百有馀岁,晋人郭璞始作传。
“传”即“注文”。
自此后,《山海经》即以“经”“注”合刊本传世。
作者将此等《山海经》古籍分为二类,一为全经注古本,郭璞注本和王崇庆、吴任臣、汪绂、毕沅、郝懿行诸注本属之。
一为非全经注古本,即《山海经》部分经文之大型注本,今得知尚存者为杨慎《山海经补注》,吕调阳《五藏山经传》五卷、《海内经附传》一卷,吴承志《山海经地理今释》六卷。
《山海经》全经、注古本,学者整理者甚多,其非全经、注古本之整理则未见有涉及者。
为填补此空白,乃多方搜集,点校整理出版。
俾以充实《山海经》原始文献数据库典藏,供有志《山海经》学者查阅。
关于《山海经》“全经注古本”、“非全经注古本”观点之提出,尚待诸同人商榷,或可作为古籍整理理论、方法论新论点。
四、吕调阳《山海经》研究的历史背景吕调阳《五藏山经传》《海内经附传》和稍后的吴承志《山海经地理今释》是晚清《山海经》地理考证重要成果。
历代《山海经》学者都注重地理考证,晚清尤甚,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一是清代的考据之风。
考据之学又称考证之学、考核之学。
中国古代学术,特别是儒家学术一直重视考据之学。
清代的考据之学直承了明中叶自杨慎等人开创的考据之风,杨慎就是《山海经》注家,重视考证,开创了《山海经》非全经注本体例。
清代考据之学在乾嘉年间达到顶峰。
从明中叶自杨慎至此这一时段正是《山海经》注家研究成果井喷期,王崇庆《山海经释义》、吴任臣《山海经广注》,汪绂《山海经存》,毕沅《山海经新校正》,郝懿行《山海经笺疏》都出自此时。
嘉、道以降,清朝国势日衰,内忧外患,接踵而至。
面对危局,一批以“治平”为己任的文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2013年第1期30人学士和开明官绅,极力提倡和重振经世致用的学风,以探求纾解民困、匡救时艰的良策。
魏源代贺长龄写的《皇朝经世文编序》被后世学者称为“晚清经世运动之宣言”(刘广京语)。
其《海国图志》鲜明地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为经世实学增添了崭新的内容。
《海国图志》也是地理考证之作。
二是《山海经》地理书说的长期秉持。
从《山海经》研究史看,此书开始流传时就析分为两种对立的学派:一派认为此书荒诞不经,另一派则主张实有可据,并进行包括地理考证在内的研究。
这种鲜明对立的认识可说是一直延续至今日。
两晋南北朝时,郭璞、郦道元等人努力发掘此书的地理内涵,开启《山海经》地理考证学风。
此后又经毕沅、吕调阳、吴承志等人的发挥,逐步形成了直至今日仍常兴不衰的地理学派。
据统计,郭璞《山海经》注文中地理考证达50处,其中考证山30座,河流15条,湖泊2座,地名3处。
郦道元征引或使用《山海经》材料作《水经注》地理考证则多达126处。
郭璞是《山海经》第一位注家,有《山海经》经注合刊本传世。
其后明清两代有《山海经》经注合刊本传世的又有8家。
他们继承了郭氏传统,地理考证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毕沅《山海经》山川考证最详,是各注家中最突出者,“其考证地理,则本《水经注》,而自九经笺注,史家地志,《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通典》、《通考》、《通志》及近世方志,无不征也”。
[3]毕氏注意实地考察,又因曾任陕西巡抚,经常亲临实地,故而其书涉及中原与西北地区的释文尤多。
吕调阳不仅继承了其前《山海经》学者的地理考证学风,而且常率生徒走出书院,结合本县山川名胜、风物民情进行教学,致力于家乡方志编篡并参与测绘,进而撰著以地理考证为主的《五藏山经传》《海内经附传》,受到学术界肯定。
---------------------------------------------------------------------参考文献:[1] 山海经汇说[M],道光二十三年陈逢衡序.[2] 海内经附传[M],吕调阳按语.[3] 山海经新校正[M],孙星衍后序,光绪二十三年(1897)图书集成局铅印本.Primary Research on the LYU Diao-yang’s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ZHANG Bu-tian(College of Marxism, Hunan City University, Yiyang, Hunan 413000, China)Abstract: LYU Diao-yang’s Chinese geography book of Wuzangshanjingzhuan and Haineijingzhuan is developed the genre of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is the textual style which was prevalented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it is a geography book for reference.Key words: LYU Diao-yang(1832—1892);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interpretation of Wucangshanjing; interpretation of Haineijing(责任编校:易永卿)。